川觀新聞記者 史曉露
農業種質資源是國家戰略性資源。近年來,隨著氣候、種植業結構等變化,一些珍稀資源和古老地方品種正加速消失。通過普查與收集,能夠將珍貴的地方資源保護起來,進而為育種提供基礎。
4月27日,川觀新聞記者從四川省“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2022年工作推進座談會上獲悉,目前全省普查與收集工作順利推進,已征集、收集資源共計7956份,今年四川省還將啟動對12個重點縣的種質資源系統調查工作,力爭2023年底前,全面摸清四川農作物種質資源家底。
四川是種業大省。早在2018年,四川省就啟動了“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162個縣(市、區)被列為普查縣,其中48個縣(市、區)為系統調查收集重點縣。目前,四川已全面完成了162個縣(市、區)普查工作,已開展36個縣(市、區)種質資源調查工作。4002份種質資源已進入國家作物種質庫(圃),實際入庫(圃)率50.3%。
此外,四川省還收集獲得了56份特異性、獨占性資源,其中梯田紅米、帶綠荔枝、彭州大蒜、得榮樹椒、達川烏梅5個特色資源先后入選“全國十大優異種質資源”。
省農科院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征集收集的種質資源中,又新鑒定發現了一批特色資源,比如,巴塘四倍體小麥地方品種“甲著”、大邑紅皮香豆。

巴塘四倍體小麥地方品種“甲著” (省農科院供圖)
“甲著”為藏文,“甲”的藏文意思為100,“著”為小麥,該品種因其每穗有100粒種子而得名。
“生產中的普通小麥是六倍體,‘甲著’是四倍體小麥。”省農科院相關負責人介紹,“甲著”種植歷史悠久,營養豐富,是近幾十年來收集到的唯一一份四倍體小麥地方種。由于種植該品種的農民集體異地搬遷,已沒有農戶種植,逐漸瀕臨絕種。下一步將加強鑒定評價和挖掘利用,為小麥育種提供優異基因。
“大邑紅皮香豆”是在大邑縣調查發現的特色資源,因其籽粒顏色成紅色而得名,部分籽粒呈“紅細胞”狀。紅皮大豆種植歷史悠久,籽粒較大,百粒重高達36.8g,蛋白質含量高,光合作用效率非常高,是近幾十年來收集到的唯一一份特異紅色種皮的地方品種。

草莓玉米 史曉露 攝
會場上還展示了一種長相酷似草莓的“草莓玉米”,它的長度僅6厘米,不足普通玉米棒的一半,而且色澤漂亮,呈紫紅色。“這是我們在內江市資中縣調查發現的,是專門爆制玉米花的品種,當地人種得很少,把它炒著吃。”省農科院生物技術核技術研究所余桂容博士介紹,該品種不僅好吃好看,而且花青素含量高,不過目前已瀕臨滅絕。
今年,四川省已把實施種質資源保護利用行動擺在種業振興五大行動的首位。省農業農村廳種業發展處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要加強對征集收集資源的入庫(圃)工作,加強對優異地方種質資源的鑒定、評價與利用,從而為我省種業科技創新提供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