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供與需、選育“專特精”、暢通產與研、揚長亦避短,全省種業創新現場會探尋共識——
以“戰術組合”打贏種業翻身仗
種業創新的浪潮已至!
9月3日,全省種業創新現場推進會在孝感市舉行。會場內,聊做法,談思路;會場外,比長勢,拼技術。
“種業,國之大者。它不僅僅是種源本身,還涉及種質資源發掘、保護與創新技術、新品種培育技術、種子生產和加工技術等方方面面,必須自主創新能力、企業競爭能力、品牌影響力‘三力齊發’。”會上,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廳長吳祖云說。
平衡供與需——
田間地頭“看禾選種”
初秋,走進孝感市農作物品種試驗示范展示中心基地,稻穗彎腰,豐收在望。
186個優質品種,宛如一場水稻“擂臺賽”。據孝感市農業農村局局長林小冰介紹,每到成熟收獲期,便組織種子供應商、家庭農場主、種糧大戶、農技人員現場觀摩,幫助農民“看禾選種”,服務企業“看禾訂種”。
近年來,大量農作物新品種經過審定進入市場。這些新品種有哪些特性,適宜在哪些地方種植,在不同地方種植的豐產性、抗逆性如何,農民頭疼,企業也困惑。
2017年,經孝感市政府批準,孝感市成立農作物品種試驗示范展示中心,建設面積450余畝,累計投入資金600萬元開展農業生產設施建設,在田管上實行標準化、數字化管理,實現多品種農作物在同等生態條件、同等耕作模式、同等技術要求下“同臺競技”,品種累計達700余個。
林小冰說,過去種植戶只能通過看標簽判斷種子優劣、聽種子經銷商“口若懸河”地介紹選擇種子,用種風險大。“看禾選種”為農民認識新品種、交流種植技術打開了一扇窗,也為種子企業搭建了一個展示新成果的舞臺。“客觀公正地比較評判、優中選優,打通了良種推廣的‘最后一公里’,有效解決了供和需之間的矛盾問題。”
近年來,孝感在作物不同生育期,組織現場推介觀摩會,讓新品種統一現場打擂,篩選出一批適合孝感生態環境的優良品種,累計帶動良種示范推廣面積200萬畝,保障了農民的用種安全,也加速了新品種的推廣應用。
謀求同與異——
加快選育“專特精”
以稻米為例,隨著人們的消費觀念由“吃飽”向“吃好、吃健康”轉變,水稻育種專家除了追求產量高、品質優、抗性好等共性外,還根據不同市場需求,培育出不同特性的水稻品種,豐富消費者選擇。
“看禾選種”現場,記者發現一種節水耐旱的雜交水稻新品種,叫7優370,由中墾錦繡華農武漢科技有限公司與湖北大學聯合選育。公司高管李劍鋒介紹,用這種水稻加工出來的大米,煮飯香味濃郁,吃起來松軟適口,餐廳、酒店比較青睞。近兩年,該品種在我省正以每年近10萬畝規模進行訂單種植。
黑米也能當主食。華中農業大學張啟發院士團隊帶來的華墨香1號,現場蒸煮邀請參會代表品鑒。針對黑米的口感粗糙,該團隊發掘蒸煮特性和適口性良好的黑米種質資源,應用基因組育種技術培育出優良黑米新品種,美味又營養,有望成為雜糧市場新寵。
走俏東南亞市場的武漢大學“紅蓮型”雜交水稻新品種、散發爆米花清香的華香優228、從蝦稻一號中“改香改糯”的新品種……現場設置不同專區,推介我省自主選育的高產優質稻、高檔優質稻、特色香稻、粳稻、糯稻和蝦稻品種,極大地滿足了各地水稻生產需求。
從育種源頭起,打特色牌,走差異化發展之路,才能實現精準定位、精準發力。
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肖長惜介紹,近年來,我省水稻新品種在產量、品質、抗性、熟期等性狀上都有新突破,顯著提高了湖北稻米品質。未來要進一步以生產和市場需要為導向,主攻“專特精”。
暢通產與研——
提質“從種子到筷子”全鏈條
“E兩優1453,審定編號2019011,選育單位:武漢隆福康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湖北省農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輕掃試驗田邊的一塊塊指示牌,每個水稻品種的“前世今生”一目了然。
記者發現,像E兩優1453這樣科企聯合選育的新品種,占絕大多數。以企業為主體、開展良種聯合攻關,成為業界共識。
省農科院副院長游艾青介紹,近年來,該院圍繞科企合作創新體制機制,牽頭成立蝦稻、再生稻、高檔優質稻、甘薯、小麥等科企創新聯合體,與企業聯合開展不同形式的商業化育種合作。
該院聯合省內科研院所和企業,牽頭組建“湖北省綠色優質水稻技術創新中心”,圍繞綠色優質水稻全產業鏈開展關鍵技術研發。去年,該院聯合中墾錦繡華農武漢科技有限公司、潛江市,培育的全國首個適用于稻蝦共生模式的專用水稻品種“蝦稻1號”,順利通過審定。
種得好,還要賣得好。下一步,省農科院將與中墾錦繡華農、中化MAP等企業合作,探索以“優質稻品種、高質量種子、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管理、均質化供給、品牌化經營、產業鏈融通”為核心內容的優質稻品種品牌推廣模式創新,全力打造蝦稻1號全國優質種糧一體化標桿,打通“從種子到筷子”全鏈條,讓好種子種出好大米、好大米賣出好價錢。
省社科院農經所王薇薇表示,要依托洪山實驗室、神農設施等科創平臺,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促進資源集約、企業集中、產業集聚、技術集成,構建產業創新生態體系,徹底解決科研與生產“兩張皮”問題。
審視長與短——
揚比較優勢,破發展瓶頸
每一次綠色革命的突破,都源于種質資源的挖掘利用。
“湖廣熟、天下足”,我省的淡水產品、油菜、茶葉、生豬、水稻等重要農產品,產量一直長期位于全國前五位。長期以來形成的產量大省,背后是優質種質資源的支撐。目前,省級以上農作物種質資源庫收集保存各類種質資源10萬余份。
宜昌市畜牧獸醫中心主任沈洪學稱,一些地方品種也蘊含獨一無二的優異基因資源,值得挖掘利用。該市培育的“夷陵牛”“宜昌白山羊”“清平豬”“雙蓮雞”,都是以本地特色品種為基礎研發的新品種。該市民大農牧公司建成集種禽繁育孵化、養殖、屠宰加工、包裝、冷藏、銷售為一體的“雙蓮雞”全產業鏈,年銷售額達1.2億元。
今年5月,我省全面啟動農業種質資源普查和征集工作,涵蓋農作物、畜禽、水產養殖等三類種質資源,計劃利用3年時間,摸清農業種質資源“家底”,確保種業翻身仗首仗全勝。
重長遠,揚優勢,種業核心競爭力從何而來?
會上,農業農村部門和種企表示,能不能創造一批有影響、有品質、有效益的新品種,加快突破并形成一批自主可控的育種關鍵技術,關鍵在于能否持續提高科技研發能力、聯合攻關能力;能不能推進種業創新資源、技術和人才加速聚集,取決于企業有沒有雄厚實力;能不能提升湖北種業的美譽度、品種的市場占有率,關鍵看各層面有沒有品牌意識,“只埋頭搞科研、不抬頭看市場”萬萬不可。
補短板,破瓶頸。種質普查、良種繁育、種業知識產權保護、執法隊伍建設等加速推進。
收獲的季節,湖北種業人滿載希望再出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