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來早,時令催人耕種忙。為力保農業生產“開門紅”,津南區農業農村委正搶抓農時,合理分工,積極服務春耕備耕,為新一年的農業生產打好基礎。
詢問農戶種植意向,了解最新用種用藥用肥需求……為了全面掌握全區各鎮春耕備耕情況,天氣漸暖,津南區農業部門就開始通過電話詢問、上門指導等多種形式,開展種植情況調查,并聯系相關企業做好春季農業生產的種子、種苗、肥料、農膜、農藥等物資儲備工作。
區農業農村發展服務中心種植業部部長鄭寶福告訴記者:“現在我們陸陸續續幫著農民聯系調運一些稻種,尤其是高端的津原U99和金稻919。政府采購招標4270噸有機肥,現在已經掛到網上公告了,再一個就是水稻育秧基質,計劃今年推廣35000畝地,正在進行招標,保障春耕備耕期間農資儲備充足、質量可靠,為春季農業生產全面有序開展提供有力保障。”
伴隨著津南區振興小站稻工作的持續推進,一顆顆小小的“白胖子”煥發出了新生命,用它們“豐腴”的身材訴說著津南大地的豐收故事。
得益于風調雨順的天氣,精挑細選的品種,保護性種養和管護模式,以及機械化收割方式,去年津南區小站稻的種植面積達到3.6萬畝,畝產1300斤,總產量2.3萬噸。
經過原料稻谷計量和清理、礱谷和糙米精選、碾米工藝、白米分級和配米、拋光和色選等流程,從瑞士布勒生產線上跳下來的“白胖子”小米粒各個晶瑩剔透,圓潤可人。
20年前,“小站稻”成為全國第一個糧食作物地域性證明商標,有著“一家煮飯,四鄰飄香”的美譽。而今為了擦亮這塊金字招牌,津南區一邊不斷完善品種,一邊開拓銷路。
依托傳統線下銷售渠道,在京津冀地區的商超以及中石油、中石化等一些便利超市設立展柜;線上打入天貓旗艦店、京東旗艦店,僅網絡的年銷售額就已達到500萬元。
天津市優質小站稻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強告訴記者:“我們正在探索一條新的出路,最后我們會拿我們現在的這片種植基地搭建一個直播的平臺基地,在稻田里進行土地認養、增加農旅。”
從品種選育、綠色栽培到收儲加工全鏈條有標可依,依托小站稻研究院,“水稻產業技術體系”,搭建起支撐產業振興的“四梁八柱”,“內外兼修”的小站稻正以全新的姿態展現在世人面前,繼續書寫稻耕鄉愁。
津南區農業農村委黨委書記、主任劉鳳春說:“我們仍然要以小站鎮為主陣地傳承發展小站稻,讓小站稻相關的文化做起來、強起來。增加小站稻的內涵,整合周公祠、稻作展覽館、米立方、練兵園等具有文化內涵的基地,讓稻谷文化更加豐富,充實小站稻的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