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機收再生稻產量再創新高!11月16日,福建建陽,由全國17名知名專家組成的驗收組對福建農林大學林文雄教授承擔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再生稻優質豐產高效品種篩選及其配套的機械化輕簡栽培技術”項目示范片進行現場實割測產驗收,測產專家組組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謝華安研究員宣布,示范片再生季平均畝產454.63公斤,這一產量在國內屬于領先水平,加上頭季稻平均畝產684.88公斤,連續四年實現再生稻全程機械化生產“噸糧田”目標。

謝華安院士(左)與林文雄教授(右)查看示范片再生稻情況
據了解,本次測產的再生稻示范品種為“甬優1540”,示范面積663畝。按農業部要求,專家組隨機選取了三個田塊進行實割測產,最高畝產達487.6公斤,平均畝產454.63公斤,與同片全程機械化再生稻傳統栽培法種植的田塊相比,全程機械化再生稻“三保兩促一攻”高產高效栽培法比傳統栽培法增產26.42%。專家組一致認為:再生稻示范片再生季群體長勢整齊,田間無明顯病蟲害,后期轉色好。

測產專家組成員
據介紹,再生稻是一次播種、兩季收獲的一種水稻栽培方式,已成為南方13省提高復種指數、穩定稻谷總產的一個重要措施,近年來,機收再生稻的出現,使再生稻在保障區域糧食安全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與人工收割蓄留再生稻相比,機收再生稻的產量仍較低,因此如何實現機收再生稻的豐產穩產是目前再生稻生產丞待解決的問題。
為此,林文雄教授團隊多年持續開展機收再生稻關鍵技術攻關研究:篩選了一批適用于機收再生稻生產的優質品種;革新與集成了全程機械化再生稻“三保兩促一攻”高產高效栽培技術體系;研制了適用于丘陵山區的再生稻專用收割機等技術;攻克了機收再生稻產量的“瓶頸”問題,實現了全程機械化再生稻的豐產穩產,使全程機械化再生稻在穩糧增產和促進農民增收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驗收現場
(來源: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