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持合作社規范、聯合和全產業鏈發展
本報記者于洪光呂兵兵
截至2015年底,山東省依法注冊登記的合作社達15.4萬家,成員出資3715億元,工商注冊登記社員462萬個,登記總數、成員出資總額連續多年穩居全國首位。在日前舉辦的“山東省合作社50人論壇夏季會議”上,來自“三農”領域的政府官員、專家學者、合作社理事長等70多名與會者,圍繞合作社未來5年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互聯網+合作社”等主題,展開了深入研討。
發展特點:主體多元、產業廣泛、功能增強
曹縣健順辣椒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保勤說,這幾年,合作社發展趕上了好時候。他們立足當地辣椒產業,建設了加工廠,生產辣椒醬、辣椒干等產品,帶動能力越來越強。目前,合作社固定資產已超過600萬元,入社農戶超過1500戶。
據山東省經管總站站長滕希群介紹,近年來,山東合作社發展呈現出數量快速增長、規模逐步擴大、質量明顯提升、覆蓋領域不斷拓展、輻射帶動效應逐步顯現的良好態勢。
興辦主體呈現多元化態勢。多年來,農村種養大戶、技術能人、經紀人等一直是山東創辦合作社的主體。從近兩年發展的趨勢看,一些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基層農業服務站、供銷社、科協等單位和組織,已成為合作社建設的重要力量。
產業分布更加廣泛。山東各地形成了以種植業、畜牧業為主導,農機、植保、民間工藝、旅游休閑等多領域擴展的良好發展格局。據統計,山東種植業合作社占到54.3%,畜牧業合作社占到18.9%,服務業合作社占8.1%,林業合作社占5.1%,漁業合作社1.8%。
服務能力不斷增強。越來越多的專業合作社從簡單的技術、信息服務向農資供應、統防統治等服務拓展,由產前、產中服務向產后的包裝、儲藏、加工、流通等服務延伸,有的還開始興辦內部信用合作業務。能夠提供產加銷一體化服務的合作社數量近6萬家,占合作社總數的39%;創辦農產品加工、營銷實體的合作社達5456家,占到總數的3.5%;進行資金互助合作的合作社達3054家,占到總數的2%。
破解問題:規范辦社、適度規模、把握規律
“盡快這幾年合作社快速發展,但從面上來看,多數合作社仍然存在單體規模小、合作層次低、管理不規范、帶動能力弱等問題。”滕希群說。
原山東省委農工辦副主任劉同理認為,今后一個時期,要針對合作社發展普遍存在的規范程度低、經營規模不適應和名不副實等問題,著力推進規范辦社、適度規模、把握規律的“三規”發展。
不規范是首要問題。當前,山東農民合作社規范化率僅有10%左右。比較突出的問題有普遍沒有社員的個人賬戶、不及時變更登記注冊信息、分配方式偏離了合作社原則、民主管理不到位等,甚至存在相當數量的“空殼社”和“翻牌社”。
如何確定經營規模是個大問題。一是合作社規模整體偏小。據調查,山東資產規模100萬元以下的合作社占到總數的48%,合作社在工商登記的社員平均30人。二是合作社普遍重視“土地集中的規模”,一味追求土地流轉面積的擴大,忽視了“服務規模”。“合作社的經營規模,不能只講土地集中的規模,更要講服務的規模。經營規模要適度化,服務規模要最大化。”劉同理說。
把握好發展規律是關鍵。山東合作社尚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普遍存在與家庭農場、農村經紀組織、農業企業“混搭”的情況。一是明確合作社是農民的互助組織,與公司相區別;二是明確合作社是廣泛聯合的組織,與家庭農場、大戶、農村經紀人相區別;三是要通過加強示范引導、強化扶持服務、健全激勵機制等,逐步把合作社培育成為建設現代農業的基本力量。
探尋方向:扶持規范、社社聯合、全產業鏈
談到合作社未來5年發展,原山東省委副秘書長、農工辦主任王澤厚認為:“歸根到底,農民合作社要圍繞‘功能’找出路,要通過規范管理、社社聯合、全產業鏈發展等手段,不斷完善合作社功能,提升服務能力和帶動能力。”
“今后,國家扶持項目將投向‘示范社’和‘優秀社’,這是引導合作社規范健康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滕希群說。山東2015年出臺了專門文件,開展了合作社“普查”,以縣為單位編制了《市級以上規范合作社目錄》和《優秀合作社目錄》,并實行動態管理。同時,明確要求國家扶持項目優先投向在目錄里的合作社。
“聯合與合作是合作社的特性,也是合作社的凝聚力所在。”王澤厚說,“要擴展聯合與合作的范圍,突破專業合作的局限,向行業之間、產品之間、區域之間、合作社之間的再聯合拓展。比如,以鄉鎮為單位,依托主導產業成立聯合社,在縣級成立協會或聯合會等。”
據了解,為促進農民合作社的聯合發展與做大做強,山東省農業廳與工商局聯合出臺了《山東省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登記管理意見》,對聯合社登記管理等有關問題進行了規范,積極推動農民合作社開展跨區域、跨產業聯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