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約開支70%產量增加一兩百斤
資料圖片
本報記者呂兵兵
“我從2013年用上噴灌,當時就是想著能把澆地的工錢降下來。后來一算賬,這辦法省工不說,還省水、省電、省地,糧食產量還大幅增加。真是沒想到,這節水灌溉真給力啊!”1月6日,山東省汶上縣劉樓鎮群康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種糧1200多畝的大戶孔令康告訴記者。
“既然好處這么多,你就給我們仔細算算賬。”汶上縣農業局副局長陳建強說。首先算投入。孔令康的麥田在汶上縣連片面積達40萬畝的糧食高產創建項目區內,2012年實施了小農水工程,機井、生產路、電路和地下管道等基礎設施都已配套。“閥門25米一個,就在地頭上排著,咱就光買地里的設備就行了。我這片地里有10個井口,每個井口配套約6000元的噴灌設備,總共投入不到6萬元。”孔令康說。
再來看回報。“種一季麥子,這錢就省出來了,效果真好。”孔令康臉露得意,“很簡單,一季麥子要澆3遍水,從前用水管子澆一遍半個多月,工錢是大頭,沒有3萬元下不來。現在澆一遍一周就能完成,工錢用不了1萬元。你看,這一季光澆三遍水的工錢就能省出來6萬元,這賬太劃算了。”
孔令康介紹,用了節水噴灌技術以后,用工節省了超過2/3,用水量節省了70%~80%,用電比過去節省了一半多,再加上不用留地壟,還能節約耕地10%,總體來算節約開支70%以上。同時,還解決了大水漫灌造成的土壤板結、肥力流失等問題。
除了節約成本之外,糧食增產效果還特別明顯。2014年汶上遭遇特大干旱,孔令康依靠噴灌設備,給玉米澆了兩遍水,畝產達到了1600斤,而當年周邊很多農戶畝產不足千斤。
“即便是正常年份,增產效果也很明顯。我算過,應用節水灌溉之后,由于土地利用率高、土壤墑情好,肥效利用好,小麥畝產普遍增加一兩百斤,玉米畝產能增加兩三百斤。”孔令康說。
此外,由于處于高產創建項目區核心區內,汶上縣農業局還每年為孔令康免費提供雞糞、有機肥、測土配方肥和農藥等,幫助他應用了寬幅精播、播后鎮壓、深耕深松、氮肥后移、“一噴三防”等小麥種植技術,以及單粒精播、保護性耕作、“一增四改”、“一防雙減”、適時晚收等玉米種植技術。“有了好設備,再加上好技術,這兩年小麥畝產能達到1400斤,玉米畝產能達到1800斤,咱管理這1000多畝地也不費勁了,種糧越來越有信心。”孔令康樂得合不攏嘴。
山東省農業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從應用效果看,山東小麥玉米節水灌溉增產技術模式每畝可節水70%,節支80%,節地10%,而且增產效果明顯。山東農業最大的制約就在于水,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全國水平的1/6,屬于北方嚴重缺水地區。因此,大力推廣節水灌溉技術,是近期山東農業實現增產增效的一項關鍵措施。對此,山東鼓勵各地整合利用水利、國土、農業開發等相關項目資金,撬動農民加大節水灌溉投入,全力推廣節水灌溉技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