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熱點
主持人:本報記者 謝晶晶
特邀嘉賓: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產業中心副主任信軍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本月24日至25日在北京召開。會議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總結“十二五”時期“三農”工作,分析當前農業農村形勢,部署2016年和“十三五”時期農業農村工作。
習近平主席對做好“三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強調,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十二五”時期,我國農業農村發展成果豐碩,為我們贏得全局工作主動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必須看到,我國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難題和挑戰還很多,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和放松“三農”工作。“十三五”時期,必須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
圍繞這次會議提出的三產融合、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及農業現代化這些熱點話題,記者日前采訪了中國農業科學院區劃所產業發展中心副主任信軍。
記者:在會議部署的“三農”工作中,“三產融合”成為一大熱點。會議指出,要挖掘農業內部潛力,促進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用好農村的資源資產和資金,多渠道地增加農民收入。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農業轉型升級的大趨勢,您是怎樣看待在這個過程中,社會資金發揮的巨大作用?如何能撬動更多的社會資金投入農業農村?
信軍: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步伐、促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重要抓手,其核心還是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這一重要目標。在依托科技、創新機制、做精農業產業的同時,還要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積極發揮農業多功能性,外延和鏈接其他相關產業,要跳出農業做農業,樹立大農業的新觀念、新理念,這樣才能做大做強農業。種養加一體化、農林牧副漁結合,農業與現代加工業、現代服務業,即養生養老、旅游休閑、文化創意、房地產、醫藥、信息、物流等產業的跨界融合發展,當然也離不開與金融服務業的融合與銜接,更離不開多元化的社會投資支撐。
隨著經營規模的擴大,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對資金周轉、抵押擔保等需求也會相應提高。因此,新型經營主體更需要國家政策的傾斜,更多惠農政策由“普惠”向新型經營主體轉變。社會資金的投入前期關鍵在于引導,政策引導包括財稅政策、土地政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扶持政策等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土地流轉、電子商務新業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出現,都為農村金融產品創新提供了契機。而支農財政投入、社會民間投資、資本市場融資、銀行信貸等多渠道的投入形成了現代農業的多層次、多元化的金融投資體系,既解決了新型農業主體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又加速了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以適應土地流轉、農業生產組織形式創新、農業和農村新業態發展帶來的金融需求。這些都能撬動更多的社會資金投入農業農村。例如“三塊地”的改革試點,一旦農村宅基地和農房被賦予資產屬性可以在銀行抵押貸款,便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很多農業創富者的資金短缺問題。
記者:本次會議首提“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2016年和“十三五”時期農業農村工作指路。作為一名農村工作規劃者來說,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方向和主要任務是什么?
信軍: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農產品供求關系由偏緊向偏松轉變也越來越明顯,農產品市場價格結束了以前連續多年明顯上漲的階段,越來越多的農民面臨農產品銷售不暢問題,農產品加工企業感到利潤微薄甚至虧損,農業生產資料經營企業也感到市場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目前,我國糧食國內國際供給量都有相對過剩的現象。
故當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方向為高度重視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加快消化過大的農產品庫存量,加快糧食加工轉化;通過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減少化肥農藥不合理使用、開展社會化服務等,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業效益和競爭力;加強農業基礎設施等農業供給的薄弱環節,增加市場緊缺農產品的生產。
當前我們面臨的主要任務,一是要以市場為導向,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真正形成結構合理、保障有力的農產品有效供給。面對國際農產品市場激烈的競爭,我國農業必須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和國外國內兩種資源,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要盡可能地選擇錯位競爭戰略,克服我國農業成本價格競爭劣勢。二是要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充分發揮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在結構性改革中的引領作用。在畜牧業規模化養殖轉型升級、漁業養殖布局結構調整、拓展水產品精深加工和營銷渠道、種植業布局結構調整的同時,探索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推進馬鈴薯主食開發。三是要完善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政策,為農業結構性改革提供動力。四是要優先保障財政對農業農村的投入,確保力度不減弱、總量有增加,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業是基礎產業,推進農業現代化、破解農業農村發展中的難題,都需要財政的有力支持。五是要依靠科技創新和組織創新,科學地利用農業稀缺資源和有效地配置現代農業生產要素。另外,要拓寬流通渠道,促進城鄉資源要素雙向流動,積極探索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本路徑。
記者:會議強調,牢固樹立和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積極推進農業現代化,扎實做好脫貧開發工作,提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水平。您認為,在農業現代化過程中,如何補齊農村這塊小康的短板?
信軍:補齊農村這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必須堅持目標導向與問題導向相統一,有效破除體制機制障礙。解決農村貧困人口問題重在精準扶貧。截至2014年底,全國仍有700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攻堅已經到了攻堅拔寨的沖刺階段,實施精準扶貧,需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貧實效。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難點在農村。只有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多渠道拓展農民總收入來源,才能提高其生活水平和持續消費能力,緩解當前經濟下行壓力。這樣,農民才能過上全面小康生活。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協調發展中一個重大關系就是推動城鄉協調發展。引導金融資本進入現代農業,促進城鄉之間資源要素雙向流動,推動城鄉協調發展,使資源要素能夠在市場機制作用下回流農村。
農業的出路在現代化,農業現代化關鍵在于科技進步。適時調整農業技術進步路線,加快構建適應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發展要求的技術體系;加強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培養新型職業農民。“三產融合”需要載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興起,在引導農戶采用先進生產技術、提高農業科技水平以及標準化生產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最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互聯網+”對于農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依托 “互聯網+”搭建村級網絡平臺,開拓流通渠道,實現農民“零距離觸網”,農民能增收,企業也會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