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召開的首屆“隆平國際論壇”上,“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講述了自己的兩個夢想:一是“禾下乘涼夢”,一是讓雜交水稻覆蓋全球。
人物
袁隆平,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1930年9月生于北京。現任中國國家雜交水稻工作技術中心主任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顧問。袁隆平曾于1981年獲得“國家特等發明獎”、2000年獲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等多項國內獎項,以及聯合國“科學獎”“沃爾夫獎”“世界糧食獎”等11項國際大獎。1995年,袁隆平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06年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由頭
“我的夢想是把雜交稻推廣到全世界,幫助全人類解決糧食安全問題,提升中國的農業話語權和國際影響力。”11月30日,在湖南長沙市芙蓉區召開的首屆“隆平國際論壇”上,“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這樣表述他的愿景。
據悉,當前全球水稻平均產量每畝不到400公斤,雜交水稻的研究畝產已達到988.1公斤。袁隆平認為,推廣雜交稻對確保世界糧食安全、徹底解決饑餓問題意義重大。他算了一筆賬,現在全世界有22億畝稻田,包括中國在內只有3億多畝種雜交稻,如果全球有一半稻田種上雜交稻,按照每公頃增產兩噸計算,增產的糧食可以多養活5億人。但是由于技術、政策以及市場的原因,雜交水稻在中國以外的國家和地區覆蓋面積只有1億畝。
盡管已經83歲高齡,袁隆平依然不服老,自稱是“80后”年輕人。為了早日實現自己“禾下乘涼”的夢想,他至今堅持下田搞科研,希望明年攻克超級雜交稻畝產1000公斤的大關。此前的10月17日,第21個國際消除貧困日,由國務院扶貧辦主管、中國扶貧基金會聯合多家媒體共同發起的“第四屆中國消除貧困獎”揭曉,袁隆平因其為解決我國糧食供給和改革開放初期大規模減貧作出了卓著貢獻,獲評終身成就獎。
“把雜交稻推廣到全世界,實現這個夢想要靠各方面努力,各國政府、農業企業、科研院所,還有一些慈善機構,比如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水稻研究所,必須團結到一起,共同為這一目標努力。”袁隆平說。
論壇上,來自利比里亞、蘇里南、埃塞俄比亞、印度尼西亞和巴基斯坦等國家的農業官員和科學家對雜交稻的推廣前景十分看好。中國農業部種子管理局局長張延秋認為,中國的雜交稻要走出去,必須依靠市場和企業。目前存在的問題是,中國有國際一流的技術、一流的品種,但是沒有國際一流的企業,所以必須整合市場力量,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培育骨干種業企業。
對于推動雜交稻走出國門,覆蓋全球,袁隆平開出自己的“藥方”,建議在雜交稻產學研優勢明顯的長沙打造一個專注雜交稻推廣的“國際稻都”。據悉,長沙市有關方面已提出,準備在瀏陽河以東打造一個規劃面積24平方公里的“種業硅谷”。
“我希望早日看到雜交水稻覆蓋全世界的那一天。”袁隆平說。
故事
人們習慣稱袁隆平為“雜交水稻之父”,但他自詡為“農民”。
這位中國最知名的“農民”,年輕時曾挑戰世界權威,名滿天下時卻甘于做稻田耕耘者。如今,他的夢想是“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讓整個世界遠離饑餓。
今年已經83歲的袁隆平嗓門洪亮,精神矍鑠,記憶力驚人,能從過去多年前的記憶里捕捉到精確的信息。談到年齡,他更愿意跟人強調自己肌肉的年輕狀態:“彈性,彈性。”他眨眨眼睛。
在教會學校讀書的經歷對他影響頗深,有人提出和他合影,他會連忙站起身來,勒緊褲腰帶,飆起英文:“讓我make up(打扮)一下。”
這位中國最有名的農民,曾用一粒種子改變了世界,譽滿天下。他始終對自身的失敗經歷輕描淡寫,但如果回到最初的起點,袁隆平的出場,更像是一個久遠的笑話,而多年后,這個笑話則成了他成功經歷的某種調劑。
第一夢:雜交水稻
長草不長谷,只是技術問題
1972年的夏季,如果你路過湖南安江農校的一片四分水稻田,就有機會看到這樣一幕:一個又黑又瘦、不起眼的年輕人,赤腳蹲在稻田里。他的眼睛里有藏不住的喜悅,一臉敬畏地撥弄著這些稻穗。
比起周圍的水稻,這一片顯得格外不同:一尺多的高度,七八個分裂——雜交稻的優勢,已經開始顯露。
但一到收獲季節,年輕人傻眼了。談起這一次失敗,年過八旬的袁隆平自己都覺得是個笑話:“稻谷減產了15%,稻草反而增長了70%。”
有人奚落他:“可惜啊,人不吃草,不然你這個雜交稻就大有前途。”
他不是沒有失敗的經歷:最初搞無性雜交,鬧了許多笑話;搞小麥,沒前途;搞紅薯,感覺也是一樣。
“一個偶然的機會,老天爺在我面前擺了一株特殊的水稻。”他有了研究雜交水稻的念頭。
這個念頭當然是荒誕的、非分的,因為他的設想與傳統的經典遺傳學觀點相悖。美國著名的遺傳學家和哈佛大學的教科書,都曾明確指出水稻雜交無優勢。
袁隆平的研究課題一提出,就遭到某些權威學者的反對乃至嘲笑,第一次嘗試的失敗,加劇了這種狀況。農校當時的管理層一度就是否要繼續而發生爭議。
“雜種優勢,是生物界的普遍現象。”袁隆平鄭重地跟反對者辯解,“現在爭論的焦點,是水稻有沒有雜種優勢,我現在用試驗證明了有優勢。這種優勢表現在了稻草而不是稻谷上,是技術問題。我們今年配種不當,只要改變配種,優勢就能發揮在稻谷上。只要方向沒錯,不怕到不了彼岸。”
第二年,雜交稻品種組合改進,比常規水稻增產30%,雜交稻種植的大門從此打開。
第二夢:超級稻
需要耐心,無數次嘗試,以及運氣
袁隆平已經無數次跟人講述他的“禾下乘涼夢”:“我夢見我們種的超級稻,長得跟高粱一樣高,穗子像掃把那么長,顆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助手們就坐在稻穗下面乘涼……”
他反復強調:“這是我真正做的夢,日思夜夢。”當時這種夢里幸福的體驗讓他有些恍惚:腦子發漲,心滿意足。
現實里這個關于超級稻的夢,始于1996年,他剛一結束雜交稻的工作,就以研究者趁熱打鐵的熱情投入到超級稻上。
超級稻,是水稻超高產育種,最早由日本人于1980年提出,隨后成為國內外農業專家們夢寐以求、力圖攻克的世界難題。近20年來,這一研究在全世界進展不大。
一切有關超級水稻的信息,袁隆平都會以一種打獵者的熱情和耐性追逐它們,把它們搜集起來,并付諸試驗。
畝產七八百公斤,他花了4年時間;900公斤,他花了7年時間;而1000公斤,他原本打算90歲之前完成。今年,他的目標變成:90歲之前,讓水稻畝產超過1200公斤。
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袁隆平形容為:“矮子爬梯子,一點一點來。”
失敗了怎么辦?有人問他。“也沒有關系,我繼續努力,精神在那里。人家頂多講你有點吹牛皮,但是我還是有點根據地吹牛皮,不是瞎吹。”他笑著說。
這個計劃需要耐心,無數次的嘗試,以及一些運氣。相比年輕時的自信滿滿,袁隆平多了些謹慎:“如果老天爺幫個忙,風調雨順,我的目標很可能實現。”他笑嘻嘻地說:“老天爺當了一半的家,要想不失敗,也有運氣的成分。”
第三夢:國際稻都
讓雜交水稻覆蓋全球
比起單純的糧食產量,83歲的袁隆平更為關心中國和世界未來農業的問題。
這些年的兩會,這位中國身價最高的“農民”,作為政協委員一直在為民提案。他呼吁補貼糧價,改善農民待遇。
“1000斤糧食,才千把塊,但農民投資了好多,”他有些憂慮,“如果農民不種糧,國家沒糧食就麻煩了。”
他還關心年輕人接班的問題,希望通過建立基金和現代農業博物院,煥發農業對年輕人的吸引力。
他也憂心18億畝的耕地紅線無法保住,還曾提案徹查國家糧庫。
對和糧食打了一輩子交道的袁隆平來說,這些并非是一路坦途,并非所有的提案都得到了采納。
袁隆平最近提出,將他立足的長沙打造為“國際稻都”,讓這個城市成為水稻研發、展示、交易中心,把雜交水稻推向全世界。
目前,全世界有22.5億畝稻田,僅有不到3億畝種植雜交稻。
“我的夢想是把雜交稻推廣到全世界,幫助全人類解決糧食安全問題,提升中國的農業話語權和國際影響力。”袁隆平說。
但雜交稻在全球的推廣,依然是難題。他希望國家的政策更加開放,并扶植一兩個龍頭企業。
他曾想象,未來自己在一個熱氣球里,站在吊籃的前端,穿過這世界無盡的稻田,一直向前飛去。
關于夢想的問答
問:如果把當初夢想的開始設在25年前,當時你在做什么?那時候你的夢想是什么?
答:我記得那一年拿了一個國際科學大獎:讓克獎,獎金兩萬英鎊。那時我還在研究雜交水稻,就一個想法,讓稻田增產。
問:作為一個成功者,你人生最大的失敗是什么?
答:我的人生經常失敗。比如1964年正式開始搞雜交水稻,一直搞了9年才成功,那其他幾年不都是失敗了?但最大的失敗,我覺得沒有。
問:有什么話是你深信不疑并且最想教給孩子的?
答:我對小孩子的期望,一是努力學習,掌握知識,二是鍛煉好身體,這是基礎,我現在83歲,身體非常好,是“80后”。堅持這兩點肯定沒錯。
問:是否有過放棄或不思進取的時候?如何度過那段艱難時光讓自己繼續前行?
答:這個沒有,我一直對自己有信心,只要方向沒錯,不怕到不了彼岸。失敗時就勉勵自己,“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話很有道理。
綜合自新華社、新華網、《新京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