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99视频精品全部 国产,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国产AV熟妇人震精品一品二区,欧美做爰片高潮视频大尺度

VIP標識歡迎光臨種業商務網 | |
商務中心
商務中心
發布信息
發布信息
排名推廣
排名推廣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三農 » 正文

生姜價格躥高的背后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3-12-10  來源:農民日報-中國農業新聞網  作者:呂兵兵  瀏覽次數:160
 

    12月初的齊魯大地,寒意漸濃,但在濰坊和萊蕪兩個生姜主產區,仍能感受到這里因姜價持續走高而帶來的“燥熱”氣氛。“姜價這么高,大家伙兒心里都撲棱撲棱的,今年差不多能過個‘肥年’了,就是種得太少,產量也不行。仔細算一算,能補上前兩年的‘欠賬’就不錯。”萊蕪市萊城區寨里鎮魏王許村黨支部書記魏洪義說。

    自今年5月份開始,連續低迷了兩年的生姜價格開始躥升,9、10月份2012年產黃姜產地收購價一度超過5元/斤,逼近6元大關;近一個月略有回調,黃姜價基本穩定在4元/斤左右,今年產鮮姜價約3元/斤。一時間,“姜你軍”風波再起!記者深入濰坊和萊蕪兩個生姜主產區,多方探究今年生姜生產情況和價格躥升的原因。

    種植面積減少存量產量“雙降”

    魏洪義所說的“種得太少”,即種姜面積減少,這是山東多個產姜縣市的客觀實際。山東省農技推廣總站研究員高中強介紹,2010年到2011年,山東生姜種植面積突破100萬畝大關。然而,由于2011年和2012年生姜價格持續低迷,種植面積開始下滑,據初步統計,今年多個主產區面積縮減了20%。

    在萊蕪市,2011年生姜種植面積超過10萬畝,今年8萬畝出頭;安丘市是濰坊的一個縣級市,也是生姜種植面積最大的縣,2011年種植面積為21萬畝,今年約16萬畝;在相鄰的昌樂縣,2011年有5.2萬畝,今年為3.4萬畝……

    昌樂縣鄌郚鎮泊莊村姜農呂來成的話很有代表性:“我一般每年種2畝姜,前年價不好,想著第二年能漲上去,就咬著牙再種了一年,結果價更低了。有些人說現在種姜的地兒太多了,再漲價難了,今年就種了1畝3分姜,管理上也不上心,誰知道價一漲起來又這么猛。”

    更讓呂來成受打擊的是,今年天公不作美,前澇后旱,加上自己的姜地犯重茬,病害也多,畝產才6000來斤,比往年減產1/3還多。就這樣,他的姜產量在村里還算是好的,有不少戶的姜遭了姜瘟病,產量才2000來斤。

    同樣的情況發生在安丘市凌河鎮大儒林村。村黨支部書記李永年介紹:“咱這里有種大棚姜的,也有種地膜姜的。大棚姜今年畝產1.3萬斤,較往年減了2000斤;地膜姜今年6000來斤,減產30%以上。”李永年還說,不僅產量減了,往年的存量也減了,生姜收獲后,一般都存在旱井和地窖里,但因去年秋天和今年夏天的強降雨,不少井窖進了水,導致生姜成批爛掉。

    高中強說,因為井窖進水導致的生姜存量減少,其損失很難科學統計,但今年鮮姜的產量減少,初步估計在20%以上。因此,連續兩年的種植面積減少,存量和產量都降低,供需關系吃緊,是導致此輪姜價躥升的根本原因。

    談到此輪漲價對山東生姜產業和姜農收入的影響,高中強坦言,這樣的價格超常規波動弊大于利。現在,關于生姜價格波動,有了“貴三年、賤三年”的說法,姜價好的時候,一些地方缺乏深入調研,盲目擴種;兩三年后,產量猛增,導致價格下跌,農民賠本,進而逐漸放棄種植,再引發新一輪的漲價……周而復始,行業發展缺乏穩定性和持續性,一些新發展地區缺乏市場應對能力,在錯失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影響到整個生姜產業的健康發展。

    種姜要靠“撞大運”農民直說受不了

    種了十多年生姜的魏洪義明白,有利無利常在行。因此,他自己家每年都種3畝姜。他說,種姜對地力條件要求很高,而且需要定期施肥、澆水、除草、滅蟲,投入大,用工多,即便不算姜農自己的工錢,每畝的投入也不低于6000元。因此,一旦姜價達不到1.5元/斤,基本上就掙不出工錢來。再加上連年種姜導致的地力減退和病害加重,風險也是越來越大。

    魏洪義今年的3畝姜產了約2萬斤,現在全部存在地窖里。3個月后再賣,一般折損約8%,若能按現在的黃姜價格賣上4元/斤,毛收入約7.3萬元,除去約2萬元成本,收入5.3萬元。“正常年份,咱農民3畝姜能掙2萬元就很高興,我是前年平打平,去年折了本,今年掙的全補了前兩年的欠賬了。”魏洪義說:“這樣賠兩年掙一年,種地成了‘撞大運’了。咱農民就按生產季節算賬,一年收成不好,日子就不好過,這樣下去誰也受不了。”

    在安丘市,農業局人士的分析印證了魏洪義的話。2011年9月,黃姜產地批發價格平均在0.9元/斤,進入10月份鮮姜收獲,下降到平均0.7~0.9元/斤。2012年姜市持續低迷,價格徘徊在0.7元/斤左右,甚至一度跌到了0.5元/斤。對姜農而言,這兩年,別說掙錢,沒白忙活就不錯,虧本的也有不少。在昌樂縣紅河鎮,今年的新姜賣一半留一半成了普遍做法。“沒辦法,就是明知道存在手里還會漲錢,咱也等不及了。前兩年沒掙著錢,去年拉的饑荒到現在還沒還上,實在是熬不住了,只能賣掉一半先救救急。再說了,這價兒還漲不漲的,誰也說不定呢。”南家莊村姜農劉中禮說。

    也有例外的。安丘市石堆鎮不少種著“訂單姜”的姜農就沒有這種擔憂。石堆村的韓希才告訴記者:“這幾年,種姜之前就簽了保護價收購合同,安丘華仔食品公司每斤1.35元保底收購,就是市場價低于這個價就按這個價,高于這個價就按市場價。所以說,俺是穩賺不賠,今年還發了個姜財。”

    當然,韓希才也要承擔一定的責任,那就是品種、技術和投入品使用,全部要按照華仔食品公司的要求來,一旦發現問題,就很可能被“拒收”。石堆村有1000多畝土地列入了市農業綜合標準化基地,與華仔公司簽了保護價收購合同,這種“企業+標準化基地+農戶”的形式,不僅保證了生姜質量,也讓姜農獲得了穩定收益。

    民間游資逐利而來加劇市場不穩定性

    在昌樂縣鄌郚鎮泊莊村,村民劉健(化名)去年存姜炒姜掙了40萬的事情成了最大的新聞。12月1日下午,記者見到了劉健,他說:“去年10月,我是1.2元/斤收的黃姜,0.5元/斤收的鮮姜,幾個人合伙存了80萬斤,今年8月份按3.2元/斤賣的,我確實掙了40多萬。”

    在村里一打聽就知道,劉健跟村里的普通農民不一樣,并不長于種地,而是一張利嘴走天下,有本事,能折騰。村里從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種姜,在價格忽高忽低中,劉健就摸索出了規律,去年他瞅準機會出手,果真撈著了。

    談到今年的價格,劉健直言“還會漲”。“你四下里看看就知道,地里種的少了,井窖里的存貨也基本沒有了,再過3個月你看看,準保能漲到6塊錢一斤。”說起這話,劉健顯得信心滿滿。

    基于這樣的判斷,劉健從9月份就又忙活著收姜存姜,投入了小200萬元,存了60萬斤鮮姜。村里有七八戶也加入了這場“冒險游戲”。據劉健估計,他這一個村今年投到存姜炒姜這塊兒的錢,差不多有500萬元了。

    而在相鄰的紅河鎮,來自東北的房地產商潘強(化名),也看好了存姜炒姜這個生意,10月份來考察了場地,準備投資幾千萬元先把冷庫建起來,以后長期做。

    安丘市凌河鎮太平洋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成亮的話,進一步印證了這種現象的普遍性:“照我的判斷,今年的鮮姜快有一半到了這些炒姜人的手里了,留在農民手里的還有一半。大量的新姜存到了投機大戶手里,這是一個新情況,可能會擾亂市場秩序,增加生姜價格走向的不穩定性。”

    李成亮的公司主要做保鮮蔥姜的出口生意,年交易額約3000萬元。今年姜價上漲后,他的訂單減少了1/3。“對我們做保鮮姜的來說,價格漲得這么快,需求量一般會相應地減少。這段時間又是空檔期,去年的黃姜基本沒有了,新姜都存到了井窖和冷庫里,也收不著姜。”李成亮說。

    一些大的加工企業,已經在多年的市場競爭中找到了生存辦法,那就是著力延長產業鏈條,上游建立自控的種植基地,確保手里“有貨”,下游開展深加工,豐富產品層次。安丘外貿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海燕介紹,這幾年,企業已經從保鮮農產品的出口轉型到加工品的出口上來,也從源頭建立了自控基地,保證了原料供應和質量,可以有效地規避市場價格波動帶來的風險。今年,企業出口創匯5000多萬美元。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版權隱私 | 使用協議 | 聯系方式 | 廣告服務 友情鏈接 | 申請鏈接 | 網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