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楊柳村 文/圖
7月22日10時,當記者來到杏花營西瓜大市場時,偌大的市場內停滿了等待交易的瓜車,足有上百輛,而客商收瓜的貨車卻寥寥幾輛。絕大多數瓜農由于一早就來到市場,此時又沒有客商收瓜,已經十分困乏,或坐或躺或站或蹲,個個無精打采。
今年西瓜價格罕見
“西瓜價格這么低又不好賣,這種情況自西瓜大市場開辦以來沒有出現過!連‘紅藥水’西瓜事件發生那年也沒有出現過。”7月22日上午,杏花營西瓜大市場負責人安春智對記者說。
當日,5公斤以上的西瓜最高交易價格每公斤0.4元。“這比前兩天高了幾分錢,前兩天最便宜時只有2毛錢每公斤,即便如此,也吸引不來客商來收西瓜,大市場從1994年成立到現在沒有這么低的價格,今年的情況連‘紅藥水’西瓜事件發生那年也不如。”安春智向記者大倒苦水。
安春智介紹說,往年這個時候是西瓜交易最為紅火的時期,每天往外運送的西瓜至少有100車以上,每車都在20噸。而現在,每天不過10車左右。
經紀人安慶紀向記者說:“以前,每年都要往外發運五六十車,而今年才發了4車,到最后結束估計最多再運送6車就不錯了!”
記者好不容易在一個交易大棚下看到有人正把小四輪上的西瓜裝上一輛小貨車,便上去詢問價格。“一毛錢一斤,一車瓜賣200塊錢!”這位賣主回答。他叫吳愛民,來自杏花營鎮邢村,種了16畝西瓜,已經賣了8車西瓜,收入才過萬元。“往年,至少收入2萬元,今年能把本錢收回來就不錯了!”他說。
多個“推手”壓低價格
據安春智介紹,去年,西瓜交易價格最低是每公斤1.2元,而今年竟然暴跌至最低時的2毛錢。如此大的跌幅,原因何在?
市農林局種植業科科長婁威告訴記者:“主要是供大于求的結果!”據他介紹,首先由于去年西瓜賣了好價錢,瓜農都有了好收成,因此,今年西瓜種植面積比往年增加不少,由往年的55萬畝增加到60萬畝左右。其次是大量西瓜集中上市,往年,我市市郊的西瓜一般都是早于通許縣、尉氏縣的西瓜,而今年氣溫低,導致了我市幾個地方的西瓜一起上市,結果供大于求,價格下跌。
“今年杏花營西瓜大市場開始交易的時間是6月26日。這比往年推遲了一個星期,由于氣溫低造成西瓜成熟時間推遲,交易時間也往后推遲!”安春智說,“開封西瓜延遲上市,就和陜西大荔、山東東明、湖北宜城等地的西瓜上市時間重疊在一起,而開封西瓜在品質上沒有優勢,很多客商都到其他地方進貨了。”
在采訪時,記者還了解到一個情況,導致客商數量銳減的原因是個別瓜農的欺騙行為。安春智說:“市場開始交易兩三天時,西瓜價格每公斤1.2元至1.4元,個別瓜農急功近利,為賣個好價錢,把生瓜都賣給了客商,結果客商拉回去賠了大錢,就再也不來了!”
以上情況記者在安慶紀那里得到證實。他說:“今年廣州、深圳的客商都到湖北宜城進西瓜,一個沒有來,南昌的一位客商進第一車西瓜時賣得很慢,一天才賣了350公斤,進第二車西瓜時由于是生瓜,根本不好賣,賠了3000元,就不來了!”
至于說西瓜品質不好,記者也聽到幾位市民對記者反映,今年西瓜不甜。對此,市蔬菜研究所副所長、西瓜專業研究員譚慧明對記者說:“西瓜不甜,和今年氣溫低有很大關系。從氣象部門獲得氣象資料表明,今年5月中旬的平均氣溫比5月上旬的平均氣溫低2度。”
他還告訴記者,西瓜不甜,還和瓜農大量使用葫蘆子、南瓜子作為西瓜砧木及大量使用化肥有關,這種種植方式帶來的好處是增加了產量,品質卻下降了。
科學種瓜帶來好收益
就在很多瓜農為賣西瓜發愁時,杏花營鎮賀寨村的瓜農賀記文的西瓜早在20多天前就賣完了,這幾天,他正準備在他的塑料大棚里培育晚秋西瓜苗,晚秋西瓜中秋節前就可上市。
賀記文今年60歲,種瓜已有大半輩子,但嘗到種西瓜的甜頭,還是近年的事。今年,他共種了5畝西瓜,其中3畝是大棚西瓜,2畝是露地西瓜,每畝平均收入在1萬元,而全部的總成本也不到4000元,而且賣西瓜根本不費勁,都是客商來到地頭來拉西瓜。
談到自己的“種瓜經”,賀記文很得意地說:“種西瓜的學問可大哩,我相信科學!”他介紹說,他在幾年前到壽光學習后開始搞大棚種植,前年開始通過電腦上網學習西瓜種植知識。“種子很關鍵,每年開始育苗前,我就上網了解今年哪種西瓜價格高,我就買哪種西瓜種子,今年我種植的雙星世佳西瓜種子就是從網上查到的,抗低溫、抗病能力強,今年氣溫低根本沒受影響,長成的西瓜真是好,客商見了直接追到田間地頭,結果不用發愁就賣完了。好種子還得有好管理,我種西瓜舍得上雞糞,今年光買雞糞就花了3000元,用雞糞種出的西瓜就是甜,大量使用化肥只能提高產量,無法實現口感……”他講的頭頭是道。
賀記文說:“上市時間也很有講究,別人的西瓜沒有上市時,我就提前上市,等他們集中上市了,我的瓜也賣完了。等他們的西瓜賣完了,我的晚熟西瓜又開始上市了,打時間差就能賣個好價錢!”
同樣在賀寨村種西瓜種出名堂的還有吳國軍。吳國軍早在幾年前就成立了興農偉業西瓜種植合作社,注冊了商標,采用大棚立體種植技術種植有機西瓜。和普通西瓜按重量賣不一樣,他的西瓜是按箱賣,一箱4個,每個大約2.5公斤,200元錢,每年5月初上市,供不應求,銷售對象都是高端消費者,每畝收入比種植普通西瓜收入高出20倍以上。“我的路子,普通瓜農難以效仿。但是,不管用什么方法種植西瓜,品質永遠是第一位,只追求產量沒有出路!”吳國軍對記者說。
品質是開封西瓜的生命
“大荔石榴碭山梨,汴梁西瓜甜到皮。”這句話仍在耳旁回蕩,讓開封人引以為豪,但市場卻是那么冷酷無情,給人當頭潑來一盆冷水。在杏花營西瓜大市場,看到一車車成熟的西瓜賣不出去,看到一個個瓜農愁苦的表情,記者的心里也是沉甸甸的。開封西瓜如何才能賣得快?瓜農如何才能鼓滿錢包?這是亟待迫切解決的問題。
現在看來,氣溫低、集中上市、供大于求、品質下降、不講誠信是今年西瓜價格暴跌的“推手”。吳國軍告訴記者,這些“推手”里面,氣溫低這個偶然因素放大了其他幾個因素的影響程度,也使我市西瓜生產中存在的信息不暢、生產粗放、重產量輕品質的問題更加凸顯。
他說,汴梁西瓜是開封聞名全國的農產品品牌,要擦亮這個品牌,讓汴梁西瓜走向更廣闊的市場,需要政府、專業合作社及農民各方的共同努力。要解決信息不暢問題,這幾年出現的各類農產品銷售難的問題主要是信息不暢造成的,如果一種農產品今年賣得好,下一年就盲目擴大產量,結果供大于求,價格暴跌。由于分散種植,瓜農要想獲得準確信息非常困難,這時候西瓜專業合作社和政府部門就應該及時發布準確的市場信息。要大力推廣科學種植模式,改變粗放式生產經營模式,比如針對氣溫低、病蟲害的情況,農民可以選擇抗低溫、抗病蟲害的種子就能把不利因素降到最低。為了避免集中上市,可以采用大棚和天地膜技術實現西瓜趕早上市,拉開時間差就能賣出好價錢。在大棚西瓜種植上,我省中牟縣和山東省莘縣的種植面積10萬畝以上,由于趕早上市,當地不存在賣瓜難的現象,瓜農也實現了增收。而我市大棚西瓜面積才上千畝,還需要全力追趕。為了確保西瓜品質,還要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西瓜種植。最后是一定要誠信經營,視品牌如生命,確保上市的西瓜成熟并達到一定標準,公平交易,這方面工商部門和杏花營西瓜批發市場開辦方應該加強對瓜農和經紀人的監督和教育,杜絕損害品牌的現象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