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

5月19日,朱貴生正在自家的蔬菜大棚里給番茄打葉、除蟲。
新疆網訊(記者賈夢妍攝影報道)每個番茄大棚產量可達11噸以上,純收入3萬元左右。在烏魯木齊市米東區柏楊河鄉柏楊河村,這樣的大棚有300多個。柏楊河村村民朱貴生,帶著大伙“種”出了米東區有名的番茄村。
“我哪是啥人才啊,就是個種西紅柿的!”5月19日,50歲的朱貴生靦腆地說。他所在的柏楊河村一隊在大山深處,全村80多戶村民中有60多戶種番茄。
朱貴生與番茄的“情緣”,要從17年前說起。
1996年,新疆農科院專家來到柏楊河村,“這里是逆溫帶小氣候,冬暖夏涼,很適合種番茄。”這句話讓朱貴生開了竅,他賣完自己棚里的毛芹菜,開始試種番茄。“第一年種的番茄賺回了本。”朱貴生說,當時他就想,如果全村人都種番茄,肯定會賺錢。
有了這個想法,學習和掌握更多種植番茄的專業技術便成了朱貴生的目標。他迷上了種植番茄的專業書,還拉上村里人一起討論,有空就去請教專家。
在朱貴生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村民開始種番茄,朱貴生便成立了柏楊河村首個番茄協會。
“我們每天湊在一起,研究技術,找新品種。”朱貴生說,每隔幾年他們就會更換種子,盡量找到口感最好的番茄種子。
今年,朱貴生種的北京958品種番茄,產量高、口感好,等到這個月底,他的3萬塊錢就能入賬了。
編輯點評
有想法專家的一句話點燃了他種番茄的熱情。
能鉆研學習和掌握番茄種植專業技術讓他向目標更靠近一步。
肯帶頭他不僅想著自己致富,更想著大伙一起致富。
基于以上這些,番茄在他手中成了致富的工具,他也成了致富一方的帶頭人。在帶領大家實現致富目標的路上,他用科技知識武裝了自己,用謙虛和胸懷贏得了大家的尊重。
手機天山網
iPhone客戶端
手機天山網
Android客戶端
天山網官方微信
(微信掃描關注)
作者:賈夢妍來源新疆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