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注・創新體制機制 建設種業強國
編者按:
位于農業產業鏈最上游的種業,是國家的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也是促進農業長期穩定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對于全球人口最多的農業大國來講,做大做強民族種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面對跨國公司的全面進入,面對洋種子的激烈競爭,民族種業差距何在?如何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加快構建“育繁推一體化”的商業化育種體系?民族種業做大做強還面臨哪些困難?
圍繞上述問題,中國種業商務網推出“創新體制機制 建設種業強國”專題,敬請您的關注。
民族種業,差距在哪里?
蛇年春節還沒過完,山西屯玉種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營銷總監韓俊強就馬不停蹄地跑開了:在陜西、河南等玉米春播區,他一天跑幾個行政村,不厭其煩地向當地農民傳授玉米新品種京科968的栽培方法。
雖然跑得腿酸腳疼,但他卻無意放慢腳步:“面對洋種子的激烈競爭,不抓緊不行啊!”
這種“不抓緊不行”的緊迫感、危機感,近些年來一直籠罩著國內種業界。從相關部門的政府官員到科研院所的育種專家,再到全國各地的種子公司,都已達成清醒的共識:跨國種業公司已經全面進入,如果再不奮起直追、做大做強,民族種業就會發生更大面積的“失守”。(詳細》》》)
廖西元:現代種業是典型高科技
“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國人對于種子的重要性并無疑義。但說到種子的高科技屬性,許多人認識尚不清楚。在有些人眼里,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育種專家所干的活兒,似乎很“土”,與高科技不沾邊。其實,經過上百年的發展,現代種業已發展成為典型的高科技產業:不僅是高科技含量,而且是高附加值、高資本投入,同時周期長、風險高、品種經濟壽命短、更新換代快。從國外的跨國種業公司來看,種業的高科技屬性尤其明顯。
種業附加值高。以番茄為例, 1粒番茄種子可以賣到1歐元,1公斤番茄種子的市場售價高達60萬歐元。據統計,名列前茅的跨國種業公司毛利率在50%以上、純利率在20%以上。對于農民來說,良種的投入產出比也會更高。
研發投入強度大。統計數據顯示,世界種業十強的種業研發投入占同期銷售額比例高達10%―30%。2010―2011年度世界種業十強的研發投入總額為44.78億美元,占同期銷售額的比例為18.7%,其中前五強的研發投入總額為41.51億美元,占同期銷售額的比例高達20.2%。荷蘭瑞克斯旺、安莎等蔬菜種子公司近年研發投入占比,甚至達到25%―30%。而同期裝備制造業跨國公司的研發投入占比,只在5%左右。(詳細》》》)
1+5,科企合作開大船
這些天,北京農林科學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趙久然心情很不錯:由于采用了新的科企合作模式,他率領團隊精心選育的國審玉米新品種京科968去年一年就生產種子1000萬公斤。眼下,我國從南到北正逐漸進入玉米春播期,這些種子今年可推廣種植600萬畝,是去年播種面積的10倍。
與趙久然一樣,參與合作的幾家企業和制種基地的農戶也非常滿意。去年他們每畝的制種產量平均高達500公斤,而且質量也特別高,很受農民們的歡迎。
這種新的合作模式,是由玉米中心牽頭,與5家種子企業合作,成立北京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城玉米新品種研發聯合體,共同開發推廣京科968。
“不瞞你說,在此之前,我們對這種合作方式真的沒什么把握。”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吳鵬說,“現在我們心里有底了,今年準備擴大制種面積,希望明年能有更多的種子上市。”(詳細》》》)
企業主體是王道
■正反兩方面的經驗說明,讓企業盡快成為種子選育、繁殖、推廣的主體,是民族種業迅速做強做大、與跨國公司同臺競爭的“王道”
你能舉出幾位國外知名的育種專家嗎?你不會不知道孟山都、先鋒等跨國種業公司吧?
前不久采訪農業部種子局副局長廖西元時,他的發問讓人深思。
同樣值得深思的或許還有——
種業市場自2001年開放以來,我國的農作物種子頻頻告急:約95%的甜菜、50%以上的食葵、相當份額的高端蔬菜,被洋種子取而代之;
我國目前擁有超過600億元的巨大市場,但迄今為止卻沒有一家種子企業能進入世界十強……
對于上述現象背后的根本原因,國內種業界已達成廣泛共識:同其它產業一樣,長期以來種業研發和生產銷售脫節嚴重,未能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的“育繁推”一體化育種體系。(詳細》》》)
小谷子做出大產業
“張雜谷”是張家口市農科院趙治海團隊培育的雜交谷子系列新品種。
谷子古稱“稷”,被譽為“五谷之首”,在上世紀50年代曾與玉米平分天下,種植面積一度達1.5億畝左右。到了70年代,產量低的谷子逐漸讓位于新培育的高產雜交玉米,種植面積銳減到現在的2000萬畝左右。
經過30多年的不懈探索,趙治海團隊終于培育出高產、抗旱、優質的“張雜谷”,平均畝產400公斤以上,幾乎是常規品種產量的兩倍;其中“張雜谷5號”更是創造了畝產811.9公斤的世界之最,填補了世界谷子育種史上的空白,成為繼雜交玉米和雜交水稻之后糧食大幅增產的又一重大突破,趙治海研究員也因此贏得了“雜交谷子之父”的美譽。(詳細》》》)
1+8推動生物種業快速發展
“中國農科院作為國家農業科研的排頭兵,當然要在發展種業方面帶個好頭。”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所所長萬建民介紹說,2012年,在農業部種子管理局等部門的指導和大力支持下,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與北京德農種業有限公司等8家企業共同成立“中玉科企聯合種業技術公司”,通過協同創建種質資源鑒定與創新平臺、生物技術育種研發與應用平臺、品種聯合測試平臺,共擔投入、共享成果,共同推進種業技術創新。
據了解,通過科企合作率先建立了“玉米種質資源研究與創新技術平臺”,促進相關企業種質資源引進和基礎材料創新。與此同時,通過培訓會、工作落實會、田間展示會、電話會、人員互動和電子郵件溝通等形式與措施,積極推進科企合作,在東北區、華北區、黃淮海區5個地點種植優良自交系、新材料、優異種質資源150份,聯合評價種質資源和育種材料。通過田間展示和紙質材料向各企業介紹材料,供企業選擇優異資源,協同推進了種子企業育種創新能力。(詳細》》》)
淺談作物新品種培育
穩定性、一致性和特異性是某一作物群體成為品種的三個基本要求。品種的類型有:純系品種,雜交品種,群體品種,無性系品種。
作物常規育種一般包括下列基本步驟:遺傳變異的發現和創新,遺傳變異的選擇和固定,品種(組合、群體)的決選和審定,新品種繁殖和推廣。
根據作物的遺傳特性,確定育種目標,育種目標是作物育種的“藍圖”。針對育種性狀目標收集或引進種質資源,再根據目標性狀的遺傳規律,選配親本,組培雜交組合,篩選出符合育種目標的雜種F1代。親本選配是雜交育種工作的基礎,只有優良的親本才能選育出優良的品種;次年種植F2,在F2為分離世代,群體分離出性狀各異的后代單株,根據育種目標選擇優良單株,即遺傳變異的發現和創新;連續種植F3—F6,根據育種目標選擇優良單株,并使其穩定;選擇優良的株系參加國家或省級品種區域試驗,達到國家或省級新品種審定標準的品種,經國家或省級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后,可以在適宜地區進行推廣種植。品種培育過程較為漫長,從親本收集和組合選配到新品種審定需要8—10年。(詳細》》》)
科企合作要在深度上下功夫
要進一步深化科企合作,現階段首先是要協調和處理好科研單位與企業之間關系,在利益分配上要盡量做到平衡
眼下,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隨著中國種業市場的開放和規模的迅速增長,世界各大跨國種業集團快速搶占我國市場,已經對我國民族種業形成嚴峻挑戰。
雖然目前國內種業界已達成共識:民族種業要想做強做大,必須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的“育繁推一體化”育種體系。然而,人們也意識到,就我國科研單位和種子企業的現狀而言,這個體系的建立并非一朝一夕,還需要一個過程。
從當前我國種子企業來看,雖然具備市場推廣優勢,在組織生產、推廣營銷、構建渠道等方面得心應手,但其自主育種研發實力還很薄弱,同時缺少可供開發的新品種。大部分企業不具備建立育種研發機構的條件和能力,部分企業即使建立了研發機構也很難招聘到高水平育種人才。再從科研單位來看,雖然具有育種技術、人才和資源優勢,但在品種的市場推廣手段和經驗上卻明顯欠缺。這些單位由于缺乏足夠的科研經費和明晰的市場定位,科研單位品種選育工作得不到有效開展,沉淀了大量科技資源。(詳細》》》)
科企“雜交”頂起雜交小麥種業
據趙昌平介紹,雜交小麥被認為是今后小麥產量大幅度提高的首選,也是國際上農業高技術和現代種業競爭的焦點之一。然而,由于小麥基因的復雜性,它的雜種優勢利用一直是世界性科學難題。世界主要國家的玉米、水稻、油菜和蔬菜種子分別實現作物雜種化,雜交小麥是世界上唯一尚未開發的最大種業。
20世紀90年代,隨著我國科學家對小麥光溫敏雄性不育材料的重大發現,我國小麥雜種優勢利用在國際上率先取得重大突破。
在此基礎上,歷經20余年攻關,趙昌平團隊首創了中國二系雜交小麥技術體系,在世界范圍內首次成功培育出能夠大面積生產、示范、推廣的雜交小麥品種,實現商業化。業內專家一致認為,二系雜交小麥技術體系的創建,是我國小麥育種領域中的一項重大成果,使我國雜交小麥研究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自從我們國家雜交小麥取得突破以后,現在世界上其它國家,尤其一些發達國家和強勢的跨國公司,立馬又將雜交小麥列入小麥科學的重點任務加以攻關和研發,并且也非常迫切地尋求與中國的合作。”趙昌平坦言,已經有過好幾家國際知名種業公司曾親自找上門來提出合作請求。“他們給出的條件的確很誘人,但最終都被我們一一回絕了。我還是希望能和我們國家自己的種業公司合作。雜交小麥種業是一塊未經開發的‘處女地’,我們在研究領域已處于領先,種業就應該抓住機會緊緊跟上,占得先機。中國雜交小麥種業的崛起將會成為我國高技術種業走向世界的最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全面提升我國糧食生產能力和種業科技核心競爭力。”(詳細》》》)
重視種業知識產權保護
■保護種業知識產權,不單單是保障農民和科研單位、育種企業的權益,而且事關國家利益
不久前,一位農民來信反映買到假種子的慘痛經歷:他按要求精心種植、管理,不料收獲的水稻大部分是癟的,農藥化肥成本都沒收回,“大半年白忙活了!”
近年來,我國對種業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日益加大,種子市場改觀很多,但不可否認的是,形式多樣的侵權行為依舊擾亂種業市場,種業知識產權保護還遠未到樂觀的時候。
假種子不僅給種植者造成不可挽救的損失,也嚴重挫傷了科研單位和正規種子企業的積極性。新品種是育種者智慧和心血的結晶,種業是典型的高科技產業,投入大、周期長、風險高,只有獲得合理的回報,才能支撐后續研究和持續發展。
試想,如果通過仿制、“套牌”等方式,就能輕松地搶占市場、非法獲利,還有多少人愿意冒著風險、絞盡腦汁做育種的創新工作。因此,假若對此類侵權行為不加嚴懲,將嚴重阻礙種業的創新和發展。(詳細》》》)
通力協作強種業
■做大做強民族種業,還有待種業界和政府部門的共同努力。面對農業現代化的迫切需求,面對與種業強國在育種水平上的巨大差距,面對跨國種業公司咄咄逼人的競爭態勢,做大做強民族種業的文章才剛破題,建設種業強國才剛邁出長征的第一步。
■做大做強民族種業,還有待種業界和政府部門的共同努力。一方面,需要種業界按照“育繁推”一體化的思路“苦練內功”;另一方面,也亟待有關部門和地方切實履行政府職能,為種業的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市場環境
用“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來形容近年來民族種業蓬勃發展的大好形勢,似不為過。自2011年4月國務院下發《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以來,在有關部門和種業界的共同努力下,各種形式的科企合作快速推進、“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種業體系初步形成,種子企業兼并重組闊步前行、“多小散”的亂局大為改觀,種子打假力度空前、市場環境進一步凈化……可以說,中國種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當然,面對農業現代化的迫切需求,面對與種業強國在育種水平上的巨大差距,面對跨國種業公司咄咄逼人的競爭態勢,做大做強民族種業的文章才剛破題,建設種業強國才剛邁出長征的第一步。(詳細》》》)
多措并舉 掃清種業發展障礙
自2011年4月國務院下發《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以來,民族種業迎來了蓬勃發展的春天。種業界在為此高興的同時,也普遍反映:目前還存在缺乏育種公共服務平臺、企業過多過散、品種評審效率不高、種子侵權行為屢禁不止等障礙。
“我們將通過‘建、并、改、打’等措施,進一步掃清民族種業發展面臨的障礙,為加快建設種業強國保駕護航。”農業部種子管理局局長張延秋日前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
高起點建設分子育種平臺,為種業界提供科技公共服務
記者:目前世界種業已經全面進入分子育種時代,生物育種技術成為種業競爭的關鍵。我國的生物育種尚處于起步階段,急需科技公共服務平臺的支撐。農業部有何考慮?
張延秋:的確是這樣。為搶占種業競爭制高點,種業發達國家特別是跨國種業公司,紛紛建設規模化、工程化分子育種平臺,育種水平和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培育新品種速度明顯加快。(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