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民日報 》( 2013年04月08日 06 版)
本報記者 王瑜
糧食“九連增”,三大主糧中玉米跑得最快。從2004年到2012年,玉米超越水稻,連續拿下主糧種植面積和總產兩個“第一”。未來在面積擴大空間有限的情況下,玉米增產最終要依靠單產的提高。作為單產的基礎,品種在玉米增產中貢獻有多大?繼續突破還有沒有空間?圍繞這些問題,農業部玉米專家指導組組長、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趙久然研究員接受了本報專訪。
問:回顧近幾年糧食生產,玉米對增產的貢獻有目共睹。這其中,良種的貢獻有多大?
趙久然:玉米是近年我國主要糧食作物中面積和總產量增長最快的作物。2004~2012年,玉米是我國糧食增產的主力軍,對全國糧食增產的貢獻率超過50%。玉米增產的技術因素與良種、良法等的研究與推廣密不可分,其中良種對玉米增產的貢獻高達40%左右。
2004年以來,我國玉米生產的主導品種逐漸由稀植大穗型轉為耐密型。其中,耐密穩產廣適型品種鄭單958已連續9年位居我國玉米種植面積首位,目前年種植面積仍在6000萬畝左右;浚單20以其高產優質抗逆等突出特點,成為黃淮海夏玉米區主導玉米品種;先玉335以其高產、優質特別是脫水速度快等優點,在東華北春玉米區具有明顯優勢。近年來,又有一批優良品種如農華101、登海605、中單909、京科968等相繼通過國家審定并被農業部列為主導品種,經過大面積示范推廣得到了農民的認可。同時,我國玉米生產用種基本實現了良種化。目前,商品化雜交種比例達到95%以上,特別是熟期適宜、高產耐密型優良玉米品種所占的比例進一步提高,在玉米持續增產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問:和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我國玉米育種的差距在哪里?
趙久然:近年來,國外種業公司全面進軍中國,玉米種業首當其沖。有數據顯示,國外玉米種子在我國的市場份額已由2001年的0.13%增至2011年的11%。差距體現在多個方面:首先是體制和機制,發達國家是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的商業化育種,而我國過去長期存在科研育種與市場嚴重脫節的問題;其次是我國玉米種質自主創新能力相對較低,對外依存度較高;第三是在現代生物技術育種方面特別是高通量分子育種技術、DH育種技術、轉基因育種技術以及新型不育化SPT育種技術等方面存在較大差距,且差距有進一步加大的可能;此外,在育種設施、育種投入等方面存在較大差距。這就導致國內玉米品種數量較多但同質化嚴重,高產、優質、多抗、廣適的優良品種相對較少。
在品種特性上,我國很多玉米品種,在小面積試驗條件下畝產可達到700~800公斤,但在大面積推廣中很難達到這樣的產量水平,主要是抗性和適應性差限制了品種高產遺傳潛力的充分發揮,而且多數品種耐密抗倒性較差,籽粒脫水慢,非常不利于全程機械化作業。在種子質量上,目前我國玉米種子的純度和凈度基本達標,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主要在種子發芽率和活力上。美國玉米種子發芽率一般≥95%,幾乎可達到一粒種子一棵苗,而我國一級玉米種子發芽率指標僅為≥85%。種子發芽率較低,加之播種條件粗放、播種質量差等因素,導致玉米生產中普遍存在出苗率低、缺苗斷壟嚴重、群體整齊度較差等問題。
問:未來玉米育種的方向是什么?或者說,未來玉米育種要著重解決那些問題?
趙久然:育種的大方向就是要滿足生產的需求,引領生產的發展,總的育種目標當然是“高產穩產、優質多抗、適應性廣、易制種”,特別是要選育綜合抗性好、適應性廣、抗逆性強且具有較大增產潛力、低風險、耐密穩產型品種。另外還需要考慮環境友好,比如對水、肥等資源高效利用等。例如,隨著玉米“一增四改”集成技術的廣泛推廣,特別是隨著生產規模化、集約化和機械化水平的提高,對適宜全程機械化的品種需求迫切,而適宜機械化的品種除了要具備前述基本要求外,還應具備熟期適宜,抗倒伏能力強、后期脫水速度快等特點。
當然,我國玉米生產區域廣泛,生產條件不一,不能“一刀切”地要求一個模式,應滿足生產上的多樣化的需求。通過育種手段挖掘品種的產量潛力是提高玉米產量的有效手段。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玉米育種應根據我國不同玉米生態區的自然生態和生產特點,以耐密植為核心,不斷提高品種的產量潛力、抗性、穩產性和廣適性。此外,針對當前我國農村勞動力日趨減少以及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組織等快速發展的新形勢,品種選育應充分考慮機械化作業要求。
問:要解決這些問題,民族種業需要在哪些方面有所突破?
趙久然: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明確農作物種業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的核心產業,但民族種業剛剛起步,還不能完全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應對經濟全球化和生物技術迅猛發展帶來的巨大挑戰,必須重新優化體制、整合資源、提高技術和方法,積極打造既能夠保障國內種子供給又能參與全球國際化競爭的“育繁推一體化”現代種業體系。進一步發展和壯大民族種業,應在以下方面進行創新和突破:一是創新育種模式和機制,確立以企業為主體、以生產需求為導向的商業化育種體系;二是努力提高自主科技創新能力,通過玉米種質資源的引進、挖掘和創新利用,著力選育具有重大應用價值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突破性新品種;三是鼓勵創新,加強對新品種特別是新自交系的保護力度,加大對品種權侵權行為的監管和打擊力度;四是加強制種基地建設,加大對種子生產、加工、倉儲、流通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減少籽粒霉變,提高種子商品質量和競爭力;五是建立健全良種繁育體系,加強對種子質量和種子市場的監督管理力度,嚴厲打擊未審先推、無證生產、搶購套購、套牌侵權和制售假劣種子等違法行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