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將長沙打造成“國際稻都”,以持續保持中國水稻產業領先優勢,掌握我國農業國際話語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3月3日,在全國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上,全國政協委員、“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向記者透露自己領銜提交聯名提案——《關于將長沙打造成“國際稻都”的建議》,建議舉國家之力,將長沙打造為“國際稻都”,實現中國“種業夢”。
“中國人的飯碗必須捧在中國人自己的手里。建議把湖南長沙打造成為雜交水稻之都,或者簡稱‘國際稻都’。”袁隆平說。
袁隆平介紹,“國家非常重視種業,把它提高到國家基礎性、戰略性核心產業,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們種業面臨一個很嚴峻的形勢,國外的種業巨頭到我們中國來,對我們的種業造成了很大的壓力,對我們的種業產業安全有很大的影響。如果我們的糧食種子受制于人的話那就麻煩了。所以建議把我們的種業做強做大,把長沙打造成‘國際稻都’。湖南是水稻產量第一大省,其次湖南又是雜交水稻的發源地,這就有長沙的優勢了,把它打造成‘國際稻都’,讓這個‘稻都’將研發、展示、交易中心都集中到這里,形成一個園區。”
【背景】湖南作為水稻生產大省,雜交水稻研發和生產具備其他地區不可比擬的優勢。雜交水稻技術已從湖南走向世界。
袁隆平介紹,當前,我國糧食安全面臨著嚴峻形勢。從國內來看,我國糧食自給自足率僅90%。2012年,我國三大谷物進口達到1000萬噸,成為糧食凈進口國。城鎮化進程加快、人口持續增長、耕地和淡水資源不斷減少等客觀因素都在頻頻挑戰國家糧食安全底線。
從國際來看,全球種業10強公司占全球種業市場份額的35%。而國內種業10強公司占全球市場份額的比例僅為0.8%。“米袋子”受制于人的形勢十分逼人。
為什么選擇長沙作為“國際稻都”?作為水稻生產大省,湖南雜交水稻種子研發一直領先世界,超級雜交稻第三期900公斤的目標已經實現。湖南具有雜交水稻原創技術國際性領先優勢,湖南還具備產學研相結合的雜交水稻產業鏈。此外,湖南還具有水稻種植生產的區域中心優勢,水稻生產面積和數量連續40年全國第一,雙季稻種植面積全國第一,雜交水稻產量占全國40%以上,雜交水稻制種量達全國1/3。
雜交水稻還成為我國經濟外交的一張王牌。目前,中國雜交水稻已在世界上30多個國家和地區推廣,并為亞非拉60個國家培訓了2000多名雜交水稻科研和技術推廣人員。
【建議】掌握種業的國際話語權,提升種業國際競爭力。
將創建長沙“國際稻都”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制定長沙“國際稻都”建設規劃,從政策、資金、項目、人才等方面給予重點支持,使長沙“國際稻都”成為以種業為內核、產業為支撐、企業為主體、基地為依托,產學研相結合、“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農業產業硅谷,培育世界級種業企業,打造全球雜交水稻研發和生產中心。
組建國家綜合性水稻生物育種科學中心。在國家支持下,由國家雜交水稻工程研究中心和隆平高科牽頭,組建國家綜合性水稻生物育種科學中心,將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技術研究納入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加快建立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支持建設市場化的育種供種體系。國家支持企業開展市場化品種研發,加快選育一批雜交水稻突破性品種;鼓勵企業引進國內外高層次人才、先進育種技術、育種材料和關鍵設備;為具備“育繁推一體化”條件的種子企業提供品種審定綠色通道。支持建立以企業為主體、企業與農戶相結合的高標準專業化制種基地,支持企業加快提升生產加工能力。
建設市場化、高標準的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國家重點支持建設“國際種業交易中心”和“國際雜交水稻工程技術培訓中心”,支持完善技術推廣服務體系,支持隆平高科等企業構建信息化的終端電子商務平臺,建立新品種示范網絡、新技術推廣網絡和農產品市場信息傳播網絡。
加大財政投入,建立國家水稻種業產業基金,支持隆平高科技園優先發展擁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現代種業,支持隆平高科等育繁推一體化企業。
袁隆平說,自己有兩個目標:第一,爭取在全世界推廣雜交稻,為解決世界糧食問題作出貢獻。第二,“稻都”建成后,讓我國自己的種業進入國際前10強。
【鏈接】
芙蓉區迎建“國際稻都”
3月3日,在京參加全國兩會的袁隆平院士關于建議把湖南長沙打造成為“國際稻都”的提案一亮相,長沙市芙蓉區沸騰了。芙蓉區區委書記梁仲、區長于新凡坦言:“稻都建設在芙蓉區已進入推進階段。稻都的主干道——9.5公里的濱河路3月份將全面啟動拆遷,6月份開建,年底拉通。”
早在2000年10月25日,在國家雜交水稻研究工程中心所在地馬坡嶺,以袁隆平命名的隆平高科技園成立,并形成了以隆平高科為代表的現代農業產業集群。為提升區域影響力和產業競爭力,2011年,新一屆芙蓉區委提出“建設隆平新區,打造國際種都”的口號,實施“跨河東進 ,項目攻堅,再造一個新芙蓉”戰略。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造福人類之夢與芙蓉區決策者強區之夢一拍即合。由此,“國際稻都”之夢在瀏陽河東岸翔起。
兩年的嘔心瀝血,兩年的艱苦砥礪,國際稻都藍圖繪就。一館兩中心(水稻博物館、國際種業交易中心、國際會展中心)核心項目立項設計規劃完成,已進入審批階段。
隆平水稻博物館包括稻作文化與農耕文明展館、袁隆平院士與雜交水稻展館、國內外水稻博物館巡禮三大主題內容。稻作文化與農耕文明展館以稻文化為主線,展示的內容包括水稻的學名、水稻的品種種類、水稻的歷史起源等方面,展示了耕地整地、播種栽移、中耕除草、灌溉、收獲等勞動中所使用的傳統農具,全方位立體詮釋我國悠久而燦爛的農耕文明。袁隆平院士與雜交水稻展館,通過“三幕影院”影片《袁隆平》,觀眾可身臨其境地了解袁隆平院士與雜交水稻的誕生,以及他為解決全球四分之一人口的生存所作的卓越貢獻;隆平國際種業交易中心以種業交易大廳、認證中心、種業研發中心、綜合服務中心、企業總部等組成,打造具有國際影響的種業交易總部;隆平國際會展中心以展覽展示空間為核心,以“隆平論壇”等會議空間為依托,力爭建設成為國際化的集展覽展銷、會務會議、學術交流、科技培訓、休閑娛樂等服務平臺的大型會展城市綜合體。(記者 陶小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