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寧波,七千多年前,河姆渡人播下第一粒稻種,引來了華夏農業文明的漫天曙光;七千多年后,勤勞智慧的寧波人再次用一粒稻種,在農業發展歷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章。
2012年11月27日,秈粳雜交稻品種——“甬優12”,經過農業部權威專家的測產鑒定,最高畝產達到1014.3公斤,百畝方畝產達963.65公斤,創造了我國雜交晚稻劃時代的高產新紀錄!
中國是世界稻作文明的故鄉,至今,以面積第二、總產第一的驕人業績傲立于世。但寧波地處浙江沿海,自近代以來,就一直以工業發達聞名。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更以大港口、大工業著稱。
眾所周知,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工業和農業的發展始終是一對矛盾。因此,“甬優12”的破土而出,在讓人們大吃一驚、對寧波農業刮目相看的同時,不能不畫上一個又一個問號:
創造新紀錄的為什么是寧波?是偶然現象還是必然結果?如果是必然結果,那么,寧波憑什么?
當我們將“甬優12”破土而出放置在整個中華農業文明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放置在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特殊背景、特殊矛盾中,同時從縱向和橫向兩個維度進行審視時,我們發現,“甬優12”帶給我們的,除了糧食生產上的重大意義,還有事關經濟社會發展的諸多思考和啟迪。
從稻種到雞種,從水產到花卉,寧波現代種業實現全面突破
土地是農業生產最基本的要素之一,但寧波的土地資源十分緊缺。人均僅0.5畝,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36%,遠遠低于聯合國糧農組織確定的人均0.86畝的警戒線。如此緊缺的土地資源,不僅要養活530萬寧波人,還要養活近300萬外來務工人員,這一嚴峻的客觀現實決定了寧波農業必須提高土地產出率,也就是必須從科技、從育種上進行突破。
“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寧波的現代種業發展不僅僅是為了地方農業的發展和利益,更多的是要為了國家種業的安全,為重要農產品的有效供給服務。”寧波市副市長馬衛光對此認識十分明確。
“寧波現代種業創新發展,不僅包括種植業,還包括畜牧家禽、水產、花卉蔬果等產業。”馬衛光這樣闡述寧波現代種業創新目標十分清晰。
這一目標基于農業結構調整后經濟作物的大面積蓬勃興起這一現實。也就是說,寧波現代種業的發展,除了水稻之外,還要在畜牧家禽、水產、花卉蔬果等產業上實現全面突破。
2012年底,由寧波市振寧牧業有限公司育成的“振寧黃雞配套系”順利通過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審定,成為浙江省第一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家級畜禽新品種。在畜牧產業,除了振寧黃雞外,還有鎮海青殼蛋鴨、余姚番鴨、寧海土雞等自主新品種也得到大力培育和推廣,浙東白鵝、巨高長毛兔更是在國內享有較高知名度。
在水稻和畜禽種業發展高歌猛進的同時,寧波的蔬菜瓜果、花卉苗木品種的繁育工作同樣進行得有聲有色。
雪菜是寧波人的美味蔬菜。如今,由寧波市農科院自主培育而成的雪菜雜交新品種——“甬雪3號”,已通過了浙江省非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專家組的審定。
經過兩年測產,“甬雪3號”平均畝產6419.3公斤,創造了我國秋播冬收雪菜畝產的最高紀錄。
對于花卉苗木,寧波則致力于打造全國育種苗木基地,通過對羅漢松、樟樹以及其他一些名貴樹種進行品系優化,提高種苗質量。不僅做觀光苗木,更做優質種苗。
一項項新品種的繁育與審定,彰顯著寧波在現代種業上的實力。而在采訪中,最讓記者驚喜的,是素有“海水國魚”之稱的東海野生大黃魚品種在寧波的成功選育和上市。
在寧波傳統習俗里,“毛腳女婿”初次上丈母娘家必須要挑上一條大黃魚,寧波的十大名菜中也有4道菜與大黃魚有關。可以說,寧波人對大黃魚有特殊的情結。由于自然資源的枯竭,近年來,東海中的野生大黃魚幾乎一魚難求,能吃到野生口味的大黃魚已成為人們的一種奢望。
然而,就在不久前舉辦的寧波市生態大黃魚推介會上,經過多年培育、改良的野生岱衢族大黃魚驚艷亮相!這不僅意味著寧波培育成功了野生岱衢族大黃魚品種,更意味著人們將有機會嘗到純正口味的極品黃魚。
“2012年我們已經成功育成1斤重的成品大黃魚,一次能供應兩萬條,如果按照每斤1000元的批發價格來計算,養殖戶的利潤非常豐厚。一旦我們實現大黃魚生產的產業化,野生岱衢族大黃魚產生的影響可能會像‘甬優系列’一樣風靡全國。”談到黃魚新品種的成功培育,馬衛光興致勃勃。
采訪寧波農業,令人耳目一新:同樣是種稻,別人種的是稻谷,而寧波人種的是稻種;同樣是養雞,別人養的是肉雞,而寧波人養的是種雞;同樣做水產,別人做的是飼養,而寧波人卻是魚種的培育……人們不得不驚嘆:寧波人對于現代種業的眼光,是商業的、獨特的和前瞻的!
“寧波的現代種業,是一種集中的整體的推進,盡管在見效時間上會有先后,但我們要做的就是這樣一種全面的、全程的、高科技的種業。不是單個突破,而是要全面開花。”寧波市農業局局長鮑堯品說。
政府搭建育種平臺,企業擔綱創新主體,多措并舉推動現代種業發展
眾所周知,培育成功一個新品種,不僅要有大量的資金投入,而且要經過漫長的試驗。作為一個副省級城市,盡管經濟高度發達,財政收入不菲,但要進入種業這個被許多人稱為“無底洞”的領域,寧波準備好了嗎?
在農業領域,延續多年的科研推廣模式,是由科研機構或大學進行科學研究,成果則交由企業進行推廣應用。這種模式往往造成兩者之間的相互脫節,被人詬病至今。但記者調查發現,寧波早在上世紀末,就開始積極探索育種的新模式。其做法是,由政府搭建育種平臺,由企業擔綱創新主體。這一做法的突破之處在于,將企業推上了科研主體的位置,由企業出面組織科研院所等資源,為己所用。企業受利益驅使,不僅在科研選題上“有的放矢”,針對性大大增強,而且在科研投入過程中精打細算,成果一旦問世,則必定組織人馬大力推廣,根本不可能再出現“束之高閣”的現象。
省級農業龍頭企業——寧波振寧牧業有限公司正是這樣一家育繁推一體公司。從2002年起,公司便建立了育種中心,組建起一支12人的年輕團隊。歷經10年努力,在科研院所支持下,終于培育出“振寧黃雞”。“種業對養殖產業的貢獻率占到了70%,一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良種,帶來的效益難以估量。有了‘國字號’招牌,我們不但可以免受侵權困擾,也獲得了跳出浙江、逐鹿全國肉雞市場的資格。”盡管振寧黃雞從此前途一片光明,但公司董事長屠友金告訴記者,當初壓力非常之大。搞得不好,那么多人,那么長時間,那么多投入都將打水漂。正是這種壓力,極大地煥發出企業的主觀能動性。
同樣,培育出“甬優系列”的寧波市農科院和寧波市種子有限公司也早已實現了育繁推一體化。在兩個單位采訪時記者了解到,從1999年開始雙方開展育種合作,第二年就推出了雜交水稻“甬優1號”,13年間共推出17個品種。
寧波市農科院副院長馬榮榮和寧波市種子公司董事長王曉燕盡管一個主攻科研,一個主攻推廣,但談到聯手合作時認識高度一致:“過去我們科研歸科研,生產歸生產;現在,雙方聯手合作,打破了原來各自單干的局面,把雜交水稻育種的前期研究與后期的成果轉化緊密結合起來。‘甬優系列’稻種之所以能一直創高產、有市場,與我們之間的這種合作密切相關。”
“企業能最快、最準確感知農業生產需求和廣大農民的需求。讓企業來擔綱育種的主體,有利于育種成果的直接轉化和應用。”鮑堯品說,“而真正要育成新品種,單靠企業的力量肯定不行,單純地靠我們當地的農科院、海洋水產學院也不夠,我們要把國內最好的團隊請過來。不求‘為我所有’,但求‘為我所用’。”
在“振寧牧業”位于寧海縣的工廠辦公區內,記者看到,“院士工作站”的牌子已經掛了起來。原來,為了提高企業育種能力,屠友金特地聯系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家禽育種權威專家李寧,與其團隊進行合作育種,就在企業組建院士工作站。“今后,他們將會為我們帶來多項前沿技術,這可是我們寧波第一家種業院士工作站。”屠友金不無自豪地說。
據了解,自2001年以來,寧波已與中國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浙江大學、南京農業大學、浙江省農科院、中國農業科學院家禽研究所等多家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建立起密切的科研合作關系,邀請了數位院士到當地進行指導,成功推動了農業各領域內育種科研攻關的進行。
目前,寧波的育種平臺無一例外都由政府搭臺,企業唱戲。以畜禽種業為例,目前根據當地農業發展特色,寧波已經先后建成振寧黃雞、獺兔、岔路野豬、浙東白鵝、舜農土雞等5個育種平臺,長毛兔、奉化野鴨、北沙牛、岔路黑豬、青殼蛋鴨等育種平臺也正在建設中。
政策服務持續給力,完善發展長效機制,寧波搶占種業制高點
現代種業要持續發展,自然離不開政策支持作為保障。采訪中,馬衛光表示:“育種工作是一項長期而艱苦的工作,除了鼓勵科研單位和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育種外,政府更要給他們提供長期的政策服務和資金保障。”
2000年,寧波市財政開始每年安排種子種苗工程專項資金600萬元,重點支持育種基地、良種生產基地和良種創新平臺與展示示范平臺建設;
2004年,寧波每年對海南水稻繁種基地補助25萬元,2011年補助提高到60萬元;
2007年8月,寧波建立能繁母豬重大病害、災害等保險制度,保險保額確定為每頭1000元,保費每頭60元;
2009年,寧波成立水稻育種和畜禽育種創新團隊,每年安排專項經費200萬元,支持開展聯合攻關和科技創新;
2010年,寧波開始實施雜交水稻制種政策性保險,每畝保險產量為80公斤,保險金額1000元,保費100元,保費的90%由市財政負擔,目前已實現全覆蓋。
2011年,寧波又開始著手構建育種平臺,每建一個育種平臺,市級以上財政投入600萬元,縣級不少于180萬元進行配套,共計780萬元。
此外,寧波還實行經營反哺科研開發政策,對種子公司經營所產生的利潤,規定40%必須用于科研開發,保障種子研發的投入,保證科研隊伍的穩定。
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推動著寧波現代種業的持續發展。如果育種有了成績,怎么來激勵?針對這個問題,寧波實施了新品種補助政策,同時也在不斷開拓激勵手段,出臺相關辦法。
事實上,早在多年前,寧波市就對合作培育出“甬優系列”的團隊進行獎勵分配。研發的成果算寧波市農科院的,成果的擁有者則算寧波市種子公司,兩家單位各得其所,寧波市農科院得到年獲利的15%,科研團隊成員分別參與自己所在單位的獎勵分配。“下一步,如果團隊想要股權,我們就給股權,想要資金就給資金,全方位地為企業營造良好的環境。”馬衛光說。
而培育出“振寧黃雞”的“振寧牧業”董事長屠友金最近也喜訊不斷,日前寧波市政府已經出臺了相關文件,將對育成國家審定新品種的企業給予100萬元的獎勵。“振寧牧業”成為了寧波市獲得這100萬元獎勵的第一家畜禽企業。“盡管對于育種工作來說,這100萬元并不多,但是它卻能調動我們企業投身科研育種的積極性,對我們是一個極大的鼓勵。”屠友金說。
目前,寧波市已將現代種業創新寫入了“十二五規劃”中,將著力構建起以發展主導產業種子種苗為重點的現代種業體系,盡快建立和完善種業創新的長效機制,調動各方力量推動寧波現代種業的發展,搶占現代種業的制高點。
據介紹,寧波現代種業的目標是:到2016年,爭取引進篩選200個農業良種,育成100個優良新品種,鼓勵和引導更多農業企業積極投資發展現代種業,為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做出更多貢獻。
“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世界”。今天,寧波的一粒粒種子,正在奏響“改變世界”的樂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