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中國種業點評
|
品種是種子產業乃至農業生產的基礎。能夠培育出一個好的品種是育種家一生追逐的夢想;能夠通過購買得到一個好的品種也是生產型企業最大的追求之一——因為沒有好的品種,種子產業和農業生產就會成為無根浮萍、無本之木。[詳細] 并購實現雙贏的例子在種業界有很多,在行業整合的大趨勢下,中小企業需要以積極心態面對并購、以審慎姿態權衡并購,以“有備而來”的狀態迎接并購,才是真正對自己的商業利益負責,對辛苦經營的企業前程負責。4月,神農大豐增資8634萬元控股重慶中一種業;5月,隆平高科擬擴大收購下屬兩大子公司股權,雖因“條件尚未成熟”而暫時中止,但隆平高科表示收購計劃仍將勢在必行;6月,農化企業新安化工控股山東鑫豐種業有限公司,涉足種業。[詳細] 國家水稻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水稻所所長程式華5月25日應廣東省農學會邀請在廣州作學術報告時指出,中國種企和跨國企業在科研上投入存在巨大差距,國內種業公司的新品種大多都是買來的。 “關于種業改革與現代化,有人說要10年,我估計得20年見成效。但過不了幾年,種業改革就會給相關產業和育種科研帶來顛覆性的變化,科研單位再怎么抵制也無濟于事。現在是考驗科研單位領導者聰明才智的關鍵時候,能否建功立業就在最近這幾年。”[詳細] 中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黃季焜研究員做過研究,轉基因水稻節約農藥80%,增產6%-9%。據業內人士估算,“如果我國不進行轉基因水稻的商業化推廣,就相當于每年放棄了200億元的收入。”有關轉基因的報道再次引來爭議。[詳細] 農業科研人員和教師的技術職稱都要參照“行政級別”,相對應地比對為部級、局級、處級、科級,享受類同政府公務員的級別,相應的獎勵、福利等方面的待遇,某些有作為有能力的,還有掛冠院士、榮譽所長、院長或政府高官的機遇。趨利爭名是人的本性,在這種誘惑下還有多少科研人員愿意兢兢業業埋頭苦干呢?]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孕育的中國種業,在娘胎里就造就成一個“畸形兒”,育繁推脫節,種子公司只賣種子,不搞科研;科研單位只管育種,不問市場;育種研究、種子繁育、技術推廣自成體系。邁步市場經濟,種子公司失去了進入市場的“通行證”,愈來愈感覺到沒有擁有自主產權品種導致的生存危機。[] 中國種業在新時期的發展必須以科研育種體制為起點進行多項改革。中國的種子產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自己和自己比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是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與國內其它產業的發展速度相比,與國內日益增長的需求相比,我們的差距是明顯的,在科研、生產和市場化方面,都落后西方發達國家20年以上。[]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