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老板的自然智商和情商都相對較高,哪怕是最后失敗的老板,在蕓蕓眾生當中也是堪稱優秀者。但為何有的老板成就偉業,有的卻難以建樹甚至潦倒收場?在我看來,就是因為很多老板都太過聰明,在很多淺顯的大道理上始終沒有悟透,最終為之付出代價,遺憾的是,可能他一生都感覺不到失敗的原因。
案例一:張老板辛苦了15年,把小作坊發展成為一個產值9000多萬的食品企業,應該說不但趕上了市場轉型的好時候,也和張老板的精明和專注有關。多年來他始終傾注于肉制品加工,對地產、和飲品等曾經如日中天的行業從不動心。但企業一大了,他就感覺駕馭起來有些困難,畢竟自己只有初中的文化水平,于是他不斷的學習和自我提升,同時也受到一些培訓和光盤的影響,開始在管理上越發的傾向于制衡管理法。
他常常對總監私下里說:“副總裁的話不能全聽,感覺明顯不對的先不要執行,馬上和我溝通!”對大區經理也常常如是灌輸。其目的就是希望避免過于放權而導致決策失誤,同時也避免某些領導權力過大,過于專橫或者衍生腐敗。
結果常常導致企業決策的效率底下,領導間互相爭斗,紛紛向張老板告狀和投訴,而張老板卻自感良好,彼此互相制約,同時彰顯自己的核心位置。由此,最后導致企業高管責任感下降,優秀的紛紛離職而去,安于現狀的也被動聽命,最終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反映遲鈍而低價被收購。
點評:企業間營造一種開明民主的氛圍無可厚非,但最終不能弱化企業的決策力和執行力,否則就是不折不扣的內耗。同時很多企業老板的擔心有些杞人憂天,獨資或是優勢控股的企業當家人,總擔心自己被邊緣化,不是有點太敏感了嗎?職業經理人是很難混過老板的,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黃光裕雖然最后難以完全制服陳曉,是因為他套現了太多而失去完全控股地位造成的。
案例二:筆者曾經在一個大型的企業任職營銷總監,而我的上司總是擔心我的張揚性格,最后會和他全線開火競爭副總裁的位置。其實我性格雖然有些外企的痕跡,說話也直來直去,不太考慮別人感受,但我對上司還是非常尊重的,畢竟人家在外企的資歷比我高一大塊呢,而且外語的水平還是為人的魅力上,是我當時需要學習的對象呢。但我的上司看似頗有自信,但總是未雨綢繆,希望把危險消滅于萌芽之中。
于是,我寫的報告常常壓在他的抽屜里沒有審核意見,導致董事長責怪我效率低下,而且很多意見不批示給我修改,而是在高管大會上逐一指出,大有讓我永世不得翻身的氣勢。記得很清楚有一年的五一促銷報告,折騰來折騰去,最終四月二十八日還沒批下來,弄得我哭笑不得。
后來,上司為了逃避責任,向董事長舉報我工作時間私下接很多文案賺外快,董事長批示讓他查清楚。他后來通過我的助理知道了我電腦的密碼,在一次加班的高管會議期間,他讓人拷貝了我的電腦資料,并且把我的硬盤格式化了。
在我憤怒的向董事長要求徹底查清這件事情的時候,他竟然讓我的上司來負責這件事情,結果就很正常了:我辦公室門口的監控錄像沒有開,無法查清是否人為,同時也有可能是我上演的苦肉計或者是病毒導致的。
于是以前寫的計劃和方案只好從頭再來,因為時間緊,只好應付了事,結果那年因為業績原因,我和副總裁都相繼離職,我覺得和這件事情還是有點關聯的。
點評:老板不能過于輕信一面之詞,同時對于企業的風氣問題不能姑息,否則最終會導致能干事的消極對待,不能干事的去玩阿諛奉承的伎倆。工作的事情都被無形中業余化了。
案例三:某大型食品集團公司為了約束員工行為,凈化企業風氣,營造良好的企業文化,避免小團隊的滋生,特意成立了審計監察部。
因為戰略使命巨大,而且深得老板信任,所以審計監察部的權力很大。全集團公司的報銷和采購必須經過他的批準,對價格不滿意的,或者不予報銷或者折價報銷,導致企業各個部門都害怕的要命,最終導致所有企業通過的制度,所有的涉及交易的活動都需要審計部審批,最終導致審計部編制不斷增加還是效率低下,而且無人敢投訴,因為都擔心老板懷疑投訴者有私下運作賺取好處的嫌疑。結果就不言而喻了,效率低,企業最終形成了一個致命的管理中心:審計部。你想想,如果中國的檢察院或者是審計部來管理國家,形成以他為核心的管理組織,那政府肯定無所作為。
這還不算,審計部還負責追終企業員工特別是領導的聚會、游玩等私下活動,要求部門領導級別和單位內部員工聚餐要在審計部備案。結果導致員工聚餐都私下偷偷進行,下班時也分批轉移。看起來管理系統嚴格,實際上和明朝時的特務機關差不多。結果肯定是不言而喻了:員工頻繁離職,企業風氣糟糕的透頂,時間長了,企業招聘員工都非常困難。
綜上點評:老板自我感覺良好的背后,是想更深層次的駕馭企業,管理好員工,為企業的持續快速發展提供更多資源和實力。但常常過猶不及的原因是,員工不是機器,他是有思想的,而且未必合老板一條心。在上司資源比自己多,老板更相信誰的問題上,員工的選擇常常變得復雜,而且為了自保也可能做出一些見不了陽光的事情。所以權衡和駕馭員工需要非常高明的技巧,同時還有圍繞企業的核心戰略和基本原則展開,努力營造良好的企業文化,同時還要確保不瓦解企業的執行力。
企業老板自作聰明的背后,是他們忘記了一個事實或者說是真理:那就是員工浪費太多精力互相牽制,互相折騰,互相投訴,讓老板去甄別和主持所謂正義的時候,大家浪費的時間、精力和才華,所以這些都是老板來買單的!比如:員工電腦不好使,上司就是不批準買新的,每天開機和運轉需要大量時間;員工受到冤屈產生情緒而休假發泄;資料被盜,重新開始起草,設置障礙讓其完不成工作等等,最終買單的都是老板!
所以精明的老板要時刻牢記:誰是最終的買單者,誰就要時刻想辦法讓員工各司其職,努力工作,而不是專注于玩博弈和均衡的小游戲。企業要的是持續發展和實現利潤,沒了這些,你這個老大就當不多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