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朝歷代都把水利建設作為富民興國、鞏固江山的頭等大事,而在改革開放取得巨大經濟成果的今天,西南大旱并最終釀成大害的根源值得深思。
從古至今產品質量是企業的命脈,營銷更是企業生存的關鍵,三聚氫胺事件使整個食品行業對食品安全進行反思,金融危機使眾多企業出現大旱,當企業出現大旱,企業是否能夠沉穩的對待,進行抗旱救災,減少損失值得企業深思。
“彩云之南”變成“黃土高坡”,是西南的變化,溫家寶總理視察時表示:抗旱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水源工程不足,灌溉設施不配套,山區人畜飲水困難,是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問題。此后,西南啟動了抗旱找水應急方案。
當企業出現大旱時,企業領導到各地視察后,各地都會制定出應急方案,試圖請總部支援改善現狀,但企業是否要從戰略角度出發,干旱的區域是否還有挽救的必要,是否要其他區域引水解旱,如果全國都資源有限,干旱區域的自救將成為思考的方向。
農村欠債的后果,“災害的程度已遠遠超過我們的預提,云南已經不考慮今年的農業生產問題了,而是考慮怎么樣才不會渴死人,餓死人。”“即使有再多的馬,再多的汽車送水,但水畢竟有限,不能種地我們明年吃什么?”“現在我們只能等老天爺下雨了”。
企業在面對大旱時,都會考慮未來如何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而制定改革措施,往往卻忽略了如何將損失快速彌補。
例如:公司發現上季度業績下滑,費用超標,主要原因是因為營銷戰術受公司預算制度及權限影響,反應遲緩,因此企業營銷改革目的使區域戰術靈活,而擴大授權,或者因為總部制定促銷策略,區域促銷效果不好,但總部促銷費用已投放,而區域業績未提升。因為總部立刻改革授權于區域,由區域自行提案執行,靈活操作。
3月27日,西南終于下雨了,在自然力量和人工力量的合力下,但雨水并不能緩解旱情,西南的干旱仍將持續一段時間。
從企業營銷改革的表面看是改善了主要原因,但是上季度消費者流失,基礎銷量下滑,卻沒有改善措施進行彌補,只是給了區域審批權限,確未修訂全年費用預算,等于下季度因受費用限制還將很難彌補上季度的損失。
領導在地方視察后發現問題,才提出改善方案進行挽救,有多少可以解決目前的現狀,更多的應考慮長遠的發展,但首先要解決燃眉之急。
“水庫及各種水利設施基本都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修建,有些甚至修建于古代,往后就很少有投入和新建工程了,甚至對老的設施也缺乏維護甚至肆意破壞,全國所有農村的情況都差不多。“云南近年來也花費無數個億進行各種“潤滇工程”,“扶貧工程”,甚至計劃“滇中調水工程”等,但這些工程要么還是空中樓閣,要么就是落實不到位,總而言之,一場大旱就暴露出了政府工作的許多問題,甚至責任。
企業中客戶及營銷人員多是老客戶老員工,表面上看起來是對企業的忠誠度很高,穩定,但正因為穩定才容易滿足,營銷的瓶頸也將難突破,雖然企業每年都在招聘新人補充血液,但一個蘿卜一個坑,區域市場不擴大,位置不增加,老人不離開,新人也將成長困難。花出高代價培養新人,因新人發展空間有限,卻成了行業的黃埔軍校,為別人培養了人才。
昆明市的例子足以說明,有災不一定代表有害,因為昆明有云龍水庫的供水保證,也就使昆明在大旱面前有驚無險。
同樣,在企業危機爆發時各個區域因基礎不同受影響也不同,比如:當企業出現現金流緊張時,客戶基礎好的區域,或者建立戰略合作伙伴的客戶都會第一時間為企業幫助,度過企業危機。同樣忠誠度高的團隊在遇到公司資金緊張工資拖發時也會理解公司,繼續做好本職工作,而不會動搖軍心或投奔他企。
所以不能因為干旱教訓就一擁而上,一般來說,應該是在一片區域都沒有充足水源的地方才考慮修水庫,靠近江河的地方則不用修,只需要建提灌站就行,而且考慮到滲透的因素,也不適宜修距離太長的溝,比如可以采取引山泉水,挖井水等多種方式。不同的水庫具有不同的功能,比如有的用于生活用水,有的用于灌溉,有的用于發電,一般來說不會具有多種功能,比如著名的三峽水庫在設計之處也沒有考慮對農業水利的支持功能,主要考慮航運、發電和防洪等。
所以在企業出現干旱時,也不是所有的區域或部門都適合修建水庫,比如當區域經理都在抱怨因為費用不足,才使業績未達成,總部不一定所有區域都追加費用,因為每個其余的基礎情況不一樣,有的區域需要加強基礎工作建設,有的區域需要提高市場份額,有的區域只需要存活,有的區域需要更換人員等等,從企業的戰略角度去權衡每個區域的改善方案。
所以并不是只要追加費用就能改善現狀。
在云南省備受質疑的“罪魁禍首”還有經濟林木,作物的種植問題,目前以橡膠、桉樹為甚,被形象地喻為“兩臺巨大的抽水機器”------日夜不停地將云南土壤里的水分抽走。
營銷團隊在做經營決策時,有時也是一把雙刃劍,需要管理者進行權衡,比如新品上市,產品結構調整等等,每個產品在上市初期都具有不同的使命,比如,有的產品為基礎銷量產品,上市時就虧損,但是為了滿足產能。同樣,營銷區域不同經營目的也不同,有的區域為了長期的戰略考慮,允許時間段內虧損,所以不能只從一個角度去權衡對與錯。
由于湄公河水位遭到半世紀來最嚴重的水位下降,使四國(泰國、老撾、越南、柬埔寨)的農業、漁業以及飲用水供應都受到影響。四國認為中國在上游修建多座水壩導致旱情加重,而眾所周知到了旱季,上游的中國水電站也需要蓄水發電,很難主動放水給下游,這才是問題的癥結所在。
企業遇到干旱時,可能各區域因基礎差異,遇到的干旱程度不同,企業在權衡時首先應該考慮的是干旱小的區域自己能不能緩解其旱情,再考慮去拯救其他區域的旱情,比如,某分公司工廠產能大,當全國出現斷貨時,企業首先想到從產能大的工廠進行調貨到其他區域,但是產能大的區域其銷量也大,只有在其先滿足自己的需求后才會將剩余產能去滿足其它區域。負責即浪費了物流費用,也錯失了優勢區域的擴張。
占全球40%稻米產量的泰越兩國將因干旱減產30%以上,但由于美洲和澳洲今年容是豐收年,對于全球性農業產品供需失衡和新一輪通脹的擔心并不大,這也是西南大旱沒有引起國際社會關注的原因之一。
當部分區域出現干旱時,但因其他區域業績成長迅速,使企業整體成上升趨勢,企業往往可能會將干旱區域的損失估計小,認為對大局影響不大,也不會太多關注,但是干旱的區域在干旱期不支持,干旱過后要翻身在未來將要付出更高的代價。
最后,西南抗旱還是企業抗旱,都要有危機意識,只要將危機提前預防,才會將損失將到最低,再大的干旱,也將不會成為大災。
作者: 郭三斌, 歡迎與作者探討您的觀點和看法,電子郵件:bygsb@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