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企業的管理規范相當于一個社會的法律制度,社會的發展過程是不斷推行法制化的過程,所以,企業成長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推行制度化的過程。同理,法制化是檢驗一個社會進步的標準,制度化也是檢驗一個企業成熟的標準。
企業對于營銷費用的管理,關鍵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必要的管理流程;二是有效的監督制度和合理的處罰制度。
通過流程化管理使費用的使用更加透明化,同時通過不同部門或人員的審核,使費用的使用更加合理,這樣還可有效避免“一支筆”的情況發生。
一支筆,就是企業在費用決策時,一個人簽字說了算。這是滋長營銷腐敗的管理漏洞,很多企業因為營銷管理半徑太大而實施放權,同時企業管理監督不到位,從而滋長了營銷腐敗的發生。
從管理的角度看,企業應該大力度的推行督察制度和財務審核制度,一是對關鍵的營銷費用落實情況進行監督,二是對實際費用的合理性,比如促銷品的采購價格、廣告的播出費用和頻次/版面大小及期數、廣告物料的制作成本等進行審核,盡量避免虛報和多報費用情況發生。
盡管在推行督察制度時,也會因為人的因素造成職能失效,但是并不能因此而否定督察制度的有效性,企業更應該從如何用人、用什么樣的角度去考慮。比如現在很多企業采用的讓新招聘的員工或是讓剛畢業的學生做督察員,一旦督察員工作時間超過一年甚至是半年,馬上轉入其它崗位的方式就很值得推行,這樣就可以盡可能的避免由于督察人員和業務人員私人關系過熟而瞞報督察結果的情況發生。
對于違規情況,企業應該有一個明確的界定標準和相應的處罰依據,一經查處,無論是任何人,不管是企業的功臣還是領導的親屬,都能一視同仁,照章辦事,給與相應的處罰,這樣才不會滋長營銷腐敗的風氣,使每個人做到心服口服。
說到風氣,就引出了另一個話題,就是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的問題
對于企業文化,有些企業理解的很片面,認為文化的就是企業奮斗的目標,就是企業的行動綱領、就是企業的價值觀、人生觀,就是大家一起喊的口號等等,其實這些沒錯,但是有些把“企業文化”神話和虛化了。
說白了,企業文化很簡單,可以具體到每一個人的日常動作中去:比如員工的說話風格、做事態度、是非標準、精神面貌等等,都是企業文化的本質體現。
對于一個企業,最可怕的不是某個員工截留了多大數額的營銷費用,而是一個團隊滋長了營銷腐敗的風氣——這也是一種企業文化。
其實很多時候,在一個團隊里,營銷腐敗是彼此之間心知肚明的事兒,盡管個體的具體手段和腐敗數額不一定相互知曉,但是有無腐敗問題確實能相互感同身受。只不過好像只有老板一個人覺察不到而已——每次開會看著員工們高漲的情緒、積極的態度,聽著驕人業績、暢談著宏偉的銷售目標時,在老板眼里,每一個員工都是優秀的、都是最棒的,怎么可能……。
有些老板也可能隱隱有感,但是多數不愿深究,只要銷售業績可以、只要公司有錢賺,員工私下里有些灰色收入似乎是正常的——水至清則無魚嘛,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算了,想想大家都挺辛苦工作也挺賣力的,何必呢?而且這樣的老板還喜歡自我心理安慰,賦予自己一個偉大道德素質——包容。
但是,不要忘了,這會滋生一個企業的不良風氣,這種不良風氣到了一定的程度會成為一個團隊的共識,從而形成集體的價值觀,即當你到了一定的職位或在某些職權方面,截留營銷費用是正常的,沒有營銷腐敗反而證明自己沒能力、膽小怕事沒面子——這到底是一種什么樣邏輯?
更關鍵的是,這種風氣會形成一種從眾的心理,形成從上到下的歪風,甚至使一些有正義的人心理失衡,要么同流,要么離開公司,因為如果你在一個腐敗成風的企業想保持“純潔”,那你就是人民的“公敵”,團隊根本無法容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