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種名稱:滇雜31
審定編號:黔審稻2010018號
品種來源:黔南州農科所引進、云南農大稻作所用不育系15A與恢復系南34組配而成。
特征特性:三系粳型雜交稻。全生育期為165.6天,比對照畢粳37遲熟8.0天。株高95.0厘米,株型較緊湊,劍葉半卷、直立。分蘗力較強,畝有效穗21.6萬。穗型較大,穗實粒數為142.6粒,結實率81.7%,千粒重25.1克。籽粒團粒型,稃尖無色,無芒。
產量表現:省區試兩年平均畝產544.0公斤,比對照增產17.7%。12個試點10增2減,增產點次達83.3%。2009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95.5公斤,比對照增產8.8%,3個試點2增1減,增產點次達66.7 %。
栽培技術要點:1、播種前需先曬種然后浸種三天并注意淘洗換水。2、產量高,耐肥性特強,底肥一定要足,追肥要早,在中上等肥力田塊里畝施腐熟圈肥1000~1500公斤、尿素10公斤、普鈣40公斤、氯化鉀7公斤、硫酸鋅1公斤、硅肥20公斤作底肥,在秧苗返青后結合撒除草劑時畝追尿素12公斤,分蘗盛期早晨有露水時撒草木灰50公斤,孕穗期追尿素3公斤。3、稀播培育帶蘗壯秧,栽秧時的秧齡控制在30天至45天之間,不栽老秧。畝栽14000窩至17000窩,每窩栽帶分蘗的秧苗1株。海拔相對較高處栽密些,反之栽稀些。4、務必做到淺插秧。栽秧的入土深度由習慣的10厘米左右降至3厘米以內,必須改掉現打田現栽渾水秧的陳規陋習,要求頭天打田待第二天泥漿基本沉淀后再淺插秧。5、5月下旬至6月下旬正值貴州的雨季,建議采用淺水自然間歇灌溉,促進秧苗早分蘗多分蘗。6、重點防治稻瘟病,以及稻飛虱、稻縱卷葉螟、二化螟、稻曲病、惡苗病防治。7、灌漿期長,排水不宜太早,需充分成熟后再打米。8、較難脫粒,打米時務必使用脫粒機。
適宜種植區域:貴州省粳稻區種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