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99视频精品全部 国产,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国产AV熟妇人震精品一品二区,欧美做爰片高潮视频大尺度

VIP標識歡迎光臨種業商務網 | |
商務中心
商務中心
發布信息
發布信息
排名推廣
排名推廣
 
當前位置: 首頁 » 品種 » 省審品種 > 河南 » 正文

2009年河南省審定小麥品種簡介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09-11-04  作者:中國種業商務網  瀏覽次數:3233
 

1、品種名稱:豫農416

審定編號:豫審麥2009001

選育單位:河南農業大學

品種來源:豫麥49//豫麥21/豫麥35

特征特性:屬半冬性多穗型中熟品種,全生育期225天,比對照周麥18早熟2天。幼苗半匍匐,苗勢壯,分蘗力強,抗寒性較好;春季起身快,拔節抽穗早,長勢偏旺,春季抗寒性一般;株高84cm,株型偏松散,抗倒性一般;穗層較厚,對春季低溫較敏感,受倒春寒的影響,穗上部結實性下降;紡錘型大穗,長芒,護穎白色,籽粒白粒,角質,飽滿,成熟落黃好。平均畝穗數38.0萬,穗粒數34.6粒,千粒重48.6克。

抗性鑒定:2009年河南省農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鑒定;對白粉病中抗,對紋枯病中感,對條銹病中抗,對葉銹病中感,對葉枯病中抗。

品質分析:2008年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鄭州)品質分析:容重780g/L,粗蛋白質含量14.32%,濕面筋含量27.3%,降落值410s,吸水量55.5mL/100g,形成時間6.0 min,穩定時間7.9min,沉淀值63.8mL,出粉率70.8%。

產量結果:2006~2007年度省高肥冬水Ⅱ組區域試驗,12點匯總,平均畝產523.1kg,比對照豫麥49增產5.96%,差異極顯著,居13個參試品種第4位;2007~2008年度省高肥冬水Ⅱ組區域試驗,10點匯總,平均畝產532.5kg,比對照周麥18增產3.19%,差異不顯著,居14個參試品種第1位。

2008~2009年度省高肥冬水1組生產試驗,11點匯總,11點增產,平均畝產575.0kg,比對照周麥18增產7.4%,居5個參試品種第1位。

適宜地區:河南省(南部稻茬麥區除外)早中茬中高肥力地種植。

栽培技術要點:

(1)播期:10月5~20日均可播種,最適播期10月8~13日,

(2)播量:畝播量7~8kg左右,高肥地嚴格控制播量,晚播時可適當增加播量。

(2)田間管理:一般畝施有機肥3~5方,純氮14~16kg,五氧化二磷8kg,氧化鉀7~8kg。有機肥和磷、鉀肥全部底施,氮肥60%底施、40%氮肥拔節期追施。做到足墑下種,均勻播種。對于群體較大、肥力較高的地塊,起身期可結合化學除草進行化控,防止倒伏。拔節前注意防治紋枯病,孕穗后適時防治白粉病、銹病和蚜蟲。

2、品種名稱:周麥24

審定編號:豫審麥2009002

選育單位:周口市農業科學院

品種來源:周麥16/陜優225

特征特性: 屬半冬性多穗型中熟品種,全生育期226天,比對照周麥18早熟一天。幼苗半直立,苗勢壯,抗寒性較好;分蘗成穗率一般;春季起身拔節較晚,兩極分化慢;株高84cm , 株型緊湊,旗葉寬大直立,莖稈彈性強,抗倒性較好;耐后期高溫,成熟落黃好;長方型穗,短芒、大穗,均勻,結實性好,籽粒半角質,飽滿。平均畝穗數39.5萬,穗粒數36.1粒,千粒重42.8克。

抗性鑒定:2009年河南省農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鑒定:對白粉病中感,對紋枯病中抗,對條銹病中感,對葉銹病中抗,對葉枯病中抗。

品質分析:2008年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鄭州)品質分析:容重795g/ L,粗蛋白質含量15.15%,濕面筋含量27.0%,降落值458s,吸水量54.0mL/100g,形成時間8.9min,穩定時間14.3min,沉淀值63.5 mL,出粉率71.5%。

產量結果:2007~2008年度省高肥冬水Ⅰ組區域試驗,10點匯總,平均畝產549.3kg,比對照周麥18增產3.11%,差異不顯著,居13個參試品種第1位;2008~2009年度省冬水Ⅰ組區域試驗,12點匯總,平均畝產 499.5 kg,比對照周麥18減產0.79%,差異不顯著,居13個參試品種第5位。

2008~2009年度參加省高肥冬水2組生產試驗,10點匯總,平均畝產537.5kg,比對照豫麥49號增產4.0%,居6個參試品種第1位。

適宜地區:河南省(南部稻茬麥區除外)早中茬中高肥力地種植。

栽培技術要點:

(1)播期:10月5~30日均可播種,最佳播期10月15日左右。

(2)播量:適宜播畝量7~12kg。

(3)田間管理:①一般全生育期畝施肥量為:純氮12~14kg,磷(P2O5)6~10kg,鉀(K2O)5~7kg,硫肥、鋅肥均為3kg。磷、鉀肥和微肥一次性底施,氮肥底肥與追肥的比例為5:5,拔節后期追肥。②應在返青至拔節前噴藥1~2次防治紋枯病;中后期一噴三防,在4月中旬~5月上旬噴霧重點防治白粉病和穗蚜2次;為促進灌漿提高粒重,可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200克/畝。

3、品種名稱:汝麥0319

審定編號:豫審麥2009003

選育單位:汝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太谷核不育系輪回

特征特性: 屬半冬性多穗型中熟品種,全生育期225天,與對照豫麥49熟期相同。幼苗半直立,葉片長寬,苗勢較健壯,分蘗成穗率中等,春季起身拔節快,抽穗較早;株高78cm,株型半緊湊,葉片上舉,植株蠟質重,莖稈彈性好,較抗倒伏;穗紡錘型,穗層整齊,小穗排列密;穗粒數較多,耐后期高溫,籽粒灌漿快,落黃好;長芒、白粒,籽粒半角質,飽滿,黑胚率偏高。平均畝穗數35.0萬,每穗粒數39.2粒,千粒重46.4克。

抗性鑒定:2008年河南省農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鑒定:對白粉病高感,對條銹病中抗,對葉銹病中抗,對紋枯病中感,對葉枯病中抗。

品質分析:2006年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鄭州)品質分析:容重796g/L,粗蛋白質含量14.36%,濕面筋含量27.2%,降落值406s,吸水量52.7mL/100g,形成時間3.2min,穩定時間4.5min,沉淀值54.0mL。

產量結果:2006~2007年度省高肥冬水Ⅰ組區域試驗,9點匯總,平均畝產545.4kg,比對照豫麥49增產8.71%,差異極顯著,居12個參試品種第2位;2007~2008年度省高肥冬水Ⅰ組區域試驗,10點匯總,平均畝產513.9kg,比對照周麥18減產3.52%,差異顯著,居13個參試品種第7位。

2007~2008年度省高肥冬水1組生產試驗,9點匯總,平均畝產529.8kg,比對照豫麥49增產5.6%,居8個參試品種第5位。

適宜地區:河南省(南部稻茬麥區除外)早中茬中高肥力地種植。

栽培技術要點:

(1)播期:10月10~25日均可播種,最佳播期10月15日左右。

(2)播量:中高肥力地塊播量6~8kg/畝,中低肥力地塊適當增加播量,如延期播種,以每推遲3天增加0.5kg播量為宜。

(3)田間管理:①施足底肥,根據土壤肥力情況,注意有機肥與無機肥的合理搭配及N?P?K合理配比;②追肥宜在拔節后進行,一般每畝施尿素5~10kg,澆好拔節水和灌漿水;③苗期和拔節前搞好田間除草。④病蟲防治:前期主要防治地下害蟲,保證全苗,后期搞好一噴三防,注意防治白粉病和紋枯病。

4、品種名稱:鄭麥9962

審定編號:豫審麥2009004

選育單位:河南省農業科學院小麥研究中心

品種來源:豫麥18/Ta971832

特征特性:屬弱春性中早熟品種,全生育期219天,與對照偃展4110熟期相同。幼苗直立,苗勢壯,葉色淺黃,冬季抗寒能力強,抗倒春寒能力弱,分蘗力中等;春季起身拔節快,抽穗較早;株高79cm,株型半緊湊,旗葉下披,抗倒性一般;紡錘型穗,主莖穗突出,穗層較厚,籽粒白粒、角質,較飽滿。平均畝穗數40.9萬,穗粒數30.4粒,千粒重47.9克。

抗性鑒定:2008年河南省農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鑒定:對白粉病中抗,對條銹病中抗,對葉銹病中感,對紋枯病中感,對葉枯病中抗。

品質分析:2007年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鄭州)品質分析:容重826g/L,粗蛋白質含量13.9%,降落值484s,濕面筋含量27.1%,吸水量59.2mL/100g,形成時間1.4min,穩定時間1.0min,沉淀值47.2mL。

產量結果:2006~2007年度省高肥春水Ⅱ組區域試驗,9點匯總,平均畝產540.4kg,比對照偃展4110增產7.95%,差異極顯著,居13個參試品種第2位;2007~2008年度省高肥春水Ⅱ組區域試驗,10點匯總,平均畝產491.0kg,比對照偃展4110增產1.24%,差異不顯著,居13個參試品種第5位。

2007~2008年度省春水組生產試驗,10點匯總,平均畝產501.1kg,比對照偃展4110增產2.2%,居6個參試品種第3位;2008~2009年度春水組生產試驗,10點匯總,平均畝產496.6kg,比對照偃展4110增產6.9%,居4個參試品種第2位。

適宜地區:河南省(南部稻茬麥區除外)中晚茬中高肥力地種植。

栽培技術要點:

(1)播期:適于中晚茬地種植,適宜播期為10月中下旬。

(2)播量:適宜播量每畝8~9kg,基本苗以每畝14~18萬為宜,晚播適當增加播量。

(3)田間管理:施足底肥,一般畝施農家肥3~4方,N、P、K科學搭配,以1:1:0.8為宜。即:尿素12~15kg,磷酸二銨20kg,氯化鉀10kg(也可施相當量碳銨、磷肥和鉀肥)。抽穗至灌漿期結合“一噴三防”防治病蟲害,特別是要及時防治穗蚜。

5、品種名稱:花培8號

審定編號:豫審麥2009005

選育單位:河南省農業科學院重點試驗室

品種來源:9824H-1-2/91138//91138

特征特性:屬弱春性多穗型中晚熟品種,全生育期222天,比對照偃展4110晚熟三天。幼苗直立,苗勢壯,抗寒性較好。分蘗力強,成穗率一般,春季起身拔節較快;株高81cm ,株型緊湊,莖稈彈性強,抗倒伏;旗葉直立,穗下節長,株行間通風透光好;耐后期高溫,成熟落黃好;長方型大穗,結實性好,籽粒偏粉質,飽滿。平均畝穗數41.0萬,穗粒數34.5粒,千粒重44.5克。

抗性鑒定:2009年河南省農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鑒定:對白粉病中抗,對紋枯病中感,對條銹病中感,對葉銹病中抗,對葉枯病中抗。

品質分析:2008年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鄭州)品質分析:容重795g/L,粗蛋白質含量13.27%,濕面筋含量28.4%,降落值367s,吸水量54.0mL/100g,形成時間2.0min,穩定時間1.7min,沉淀值44.0mL,出粉率71.8%。

產量結果:2007~2008年度省春水Ⅰ組區域試驗,11點匯總,平均畝產538.1kg,比對照偃展4110增產6.37%,差異極顯著,居13個參試品種第1位;2008~2009年度省春水Ⅰ組區域試驗,10點匯總,平均畝產489.9kg,比對照偃展4110增產6.15%,差異顯著,居10個參試品種第2位;兩年區域試驗平均比對照增產6.26%。

2008~2009年度省春水組生產試驗,10點匯總,平均畝產501.8kg,比對照偃展4110增產8.1%,居4個參試品種第1位。

適宜地區:河南省(南部稻茬麥區除外)中晚茬中高肥力地種植。

栽培技術要點:

(1)播期:適宜播期為10月15日左右。

(2)播量:適宜播量每畝7~8kg左右。群體動態變化以基本苗14-15萬/畝、最高分蘗80-90萬/畝、畝成穗38~40萬為最好。

(3)田間管理:①施足底肥,一般每畝施肥量純氮 12kg,五氧化二磷 7.5kg,氧化鉀 7.5kg;②春季水肥管理可適當提前到起身期前后進行,畝施尿素7.5~10kg;③春季注意防治紋枯病,根據天氣變化可澆孕穗水和灌漿水,后期注意防治蚜蟲。

6、品種名稱:中焦2號

審定編號:豫審麥2009006

選育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

焦作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阿夫/偃展1號

特征特性:屬弱春性多穗型早熟品種,全生育期216天,比對照偃展4110早熟3天。幼苗直立,葉色深,苗勢壯,分蘗成穗率高;春季起身早,兩極分化快;株高83cm ,株型半緊湊,莖稈彈性好,抗倒伏;葉片長寬,穗層整齊,結實性好,成熟落黃好;長方型穗,籽粒角質,飽滿度一般。平均畝穗數40.9萬,穗粒數34.5粒,千粒重40.5克。

抗性鑒定:2009年河南省農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鑒定:對白粉病中抗,對紋枯病中感,對條銹病中抗,對葉銹病中抗,對葉枯病中抗。

品質分析:2008年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鄭州)品質分析:容重780g/L,粗蛋白質含量14.76%,濕面筋含量33.4%,降落值425s,吸水量62.3mL/100g,形成時間2.2min,穩定時間1.4min,沉淀值49.0mL,出粉率70.8%。

產量結果:2006~2007年度南陽組區域試驗,7點匯總,平均畝產441.9kg,比對照豫麥18增產5.42%,差異顯著,居12個參試品種第3位;2006~2007年度信陽組區域試驗,5點匯總,平均畝產427.4kg,比對照豫麥18增產3.44%,差異不顯著,居12個參試品種第1位;2007~2008年度參加南部組區域試驗,7點匯總,平均畝產441.3kg,比對照豫麥18增產4.51%,差異不顯著,居13個參試品種第1位。

2008~2009年度省南部組生產試驗,6點匯總,平均畝產507.2kg,比對照偃展4110增產9.1%,居2個參試品種第1位。

適宜地區:河南省南部稻茬麥區中晚茬地種植。

栽培技術要點:

(1)播期:10月中下旬播種。

(2)播量:畝播種量5~7.5kg,畝基本苗10~15萬為宜。

(3)田間管理:加強水肥管理,根據小麥生長情況,重點抓好拔節期、抽穗期、灌漿期肥水管理;綜合防治蚜蟲、紅蜘蛛、紋枯病、赤霉病等小麥主要病蟲害。

7、品種名稱:內麥988

審定編號:豫審麥2009007

選育單位:內鄉縣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蘭考906變異株/汾33

特征特性:屬弱春性早熟品種,全生育期206天,與對照品種豫麥18號熟期相同。幼苗半直立,苗勢壯,葉片細長、淺綠,抗寒性強;分蘗成穗率高;株高79cm,株型半緊湊,長相清秀;莖稈彈性好,較抗倒伏;穗層整齊,長方型穗,籽粒半角質,灌漿速度快,較飽滿,成熟落黃好。平均畝穗數34.7萬,穗粒數35.3粒,千粒重44.7克。

抗性鑒定:2008年河南省農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鑒定:對白粉病中感,對條銹病中抗,對葉銹病中感,對紋枯病中抗,對葉枯病中抗。

品質分析:2007年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鄭州)品質分析:容重800g/L,粗蛋白質含量13.6%,降落值360s,濕面筋含量27.8%,吸水量53.8mL/100g,形成時間4.4min,穩定時間5.4min,沉淀值51.2mL。

產量結果:2005~2006年參加省南陽組區域試驗,5點匯總,4增1減,平均畝產393.5kg,比對照豫麥18增產3.36%,差異不顯著,居12個參試品種第3位;2006~2007年參加省南陽組區域試驗,7點匯總,7點增產,平均畝產443.7kg,比對照豫麥18增產5.84%,差異顯著,居12個參試品種第2位;2005~2006年參加省信陽組區域試驗,4點匯總,4點增產,平均畝產371.5kg,比對照豫麥18增產4.3%,差異不顯著,居12個參試品種第1位;2006~2007年參加省信陽組區域試驗,5點匯總,3增2減,平均畝產416.0kg,比對照豫麥18增產0.68%,差異不顯著,居12個參試品種第5位。

2007~2008年度省南部組生產試驗,8點匯總,平均畝產470.8kg,比對照豫麥18增產9.1%,居6個參試品種第1位。

適宜地區:河南省南部稻茬麥區中晚茬地種植。

栽培技術要點:

(1)播期:10月18~25日為最佳播種期。

(2)播量:畝播量5~7kg,畝基本苗10~12萬為宜。

(3)田間管理:①精細整地,適墑深耕細耙。一般基肥畝施純氮12kg、磷8kg、鉀6kg,同時配合施入農家土雜肥3立方和當地缺乏的微量元素;②及時中耕松土,實施控促結合,對群體大、分蘗達到100萬以上的麥田要深耕控蘗,對分蘗偏低的田塊要補肥水促壯苗、促分蘗;③在小麥生長后期注意防病治蟲。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品種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版權隱私 | 使用協議 | 聯系方式 | 廣告服務 友情鏈接 | 申請鏈接 | 網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