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棉所65(中長雜005)
品種(生態)類型:中熟春棉雜交品種
審定編號:皖棉2009001
育種人: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
安徽中棉種業長江有限責任公司
品種來源:9018(來源于鄂荊1號×中7263)×zGK9708-41(來源于(((5658×陜5254)×4067)×中棉所10號)×冀棉6號)
主要特征特性:植株筒形,株型較松散,莖桿光滑,鈴卵圓形。
2005年、2006兩年區域試驗表明,生育期125天左右,比對照品種(皖雜40)早1天。株高117厘米左右,第一果枝節位為7.4,株果枝數18臺左右,單株結鈴26個左右,單鈴重6克左右,衣分42%左右,籽指10.2克左右,霜前花率91%左右。
抗性表現:經中國農科院棉花研究所抗性鑒定,2005年耐枯萎病(病指10.6)、耐黃萎病(病指29.6);2006年抗枯萎病(病指1.7)、耐黃萎病(病指26.5)。
品質表現:經農業部棉花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驗,2005年纖維長度29.6毫米,斷裂比強度29.6cN/tex,馬克隆值4.8;2006年纖維長度29.7毫米,斷裂比強度29.2cN/tex,馬克隆值4.9。
產量表現:在一般栽培條件下,2005年區試畝產皮棉101公斤,較對照品種增產5.6%(極顯著);2006年平均畝產115公斤,較對照品種增產8.4%(極顯著)。
2007年生產試驗畝產皮棉104公斤,較對照品種增產19.3%。
適宜推廣區域:全省。
注意事項:在不同使用條件下,中棉所65抗性、品質和產量表現都可能有所不同。建議推廣者進一步做好中棉所65在推廣地區的示范和技術指導工作,向使用者說明中棉所65在推廣地區使用存在的抗逆性、抗病性等方面的遺傳性缺陷,告知使用者適宜的栽培技術和正確防治有關病蟲草害的方法。
2、稼元216
品種(生態)類型:轉基因中熟春棉雜交品種
審定編號:皖棉2009002
育種人:安慶市稼元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安20(來源于中棉所12×皖雜40)×安58(來源于泗棉3號×中棉所41)
主要特征特性:株型呈塔型,茸毛較少。
2006年、2007兩年區域試驗表明,生育期128天左右,與對照品種(皖雜40)相仿。株高118厘米左右,第一果枝節位為7.5,株果枝數17臺左右,單株結鈴28個左右,單鈴重6克左右,衣分42%左右,籽指10.9克左右,霜前花率91%左右。
抗性表現:經中國農科院棉花研究所抗性鑒定,2006年抗枯萎病(病指4.0)、耐黃萎病(病指29.9);2007年中抗枯萎病(病指9.8)、耐黃萎病(病指29.1)。
品質表現:經農業部棉花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驗,2006年纖維長度28.6毫米,斷裂比強度29.4cN/tex,馬克隆值4.9;2007年纖維長度27.5毫米,斷裂比強度25.9cN/tex,馬克隆值5.0。
產量表現:在一般栽培條件下,2006年區試畝產皮棉118公斤,較對照品種增產5.8%(極顯著);2007年畝產110公斤,較對照品種增產18.2%(極顯著)。
2008年生產試驗畝產皮棉93公斤,較對照品種增產23.8%。
適宜推廣區域:我省沿江區和皖南山區。
注意事項:稼元216為轉基因雜交棉,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編號:農基安證字(2008)第227號;獲準在我省長江流域棉區種植。有效期:2009年2月24日?2014年2月24日。
在不同使用條件下,稼元216抗性、品質和產量表現都可能有所不同。建議推廣者進一步做好稼元216在推廣地區的示范和技術指導工作,向使用者說明稼元216在推廣地區使用存在的抗逆性、抗病性等方面的遺傳性缺陷,告知使用者適宜的栽培技術和正確防治有關病蟲草害的方法。
3、新創12號(C-12)
品種(生態)類型:轉基因中熟春棉雜交品種
審定編號:皖棉2009003
育種人:陳海亮
品種來源:C94(九雜四號選系)×C41(泗抗1號選系)
主要特征特性:株型塔形,葉片較小、淡綠色,莖稈茸毛多,鈴卵圓形。
2006年、2007兩年區域試驗表明,生育期127天左右,比對照品種(皖雜40)長1天;株高114厘米左右,第一果枝節位為6.8,株果枝數17臺左右,單株結鈴29個左右,平均單鈴重5.7克左右,衣分42%左右。籽指10.7克左右,霜前花率92%左右。
抗性表現:經中國農科院棉花研究所抗性鑒定,2006年抗枯萎病(病指4.7)、耐黃萎病(病指32.9);2007年耐枯萎病(病指11.9)、耐黃萎病(病指29.0)。
品質表現:經農業部棉花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驗,2006年纖維長度29.1毫米,斷裂比強度28.9cN/tex,馬克隆值5.1;2007年纖維長度29.2毫米,斷裂比強度29.6cN/tex,馬克隆值4.8。
產量表現:在一般栽培條件下,2006年區試畝產皮棉113公斤,較對照品種增產8.5%(顯著);2007年畝產98公斤,較對照品種增產4.8%(不顯著)。
2008年生產試驗畝產皮棉99.5公斤,較對照品種增產12.7%。
適宜推廣區域:我省沿江區和皖南山區。
注意事項:新創12號為轉基因雜交棉,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編號:農基安證字(2008)第209號;獲準在我省長江流域棉區種植。有效期:2009年2月24日?2014年2月24日。
在不同使用條件下,新創12號抗性、品質和產量表現都可能有所不同。建議推廣者進一步做好新創12號在推廣地區的示范和技術指導工作,向使用者說明新創12號在推廣地區使用存在的抗逆性、抗病性等方面的遺傳性缺陷,告知使用者適宜的栽培技術和正確防治有關病蟲草害的方法。
4、綠億棉10號
品種(生態)類型:轉基因中熟春棉雜交品種
審定編號:皖棉2009004
育種人:淮南綠億農業科技研究所
品種來源:RW6(來源于冀棉23號×泗棉3號)×W4(來源于湘雜棉3號×中棉所41)
主要特征特性:鈴呈卵圓形。2006年、2007兩年區域試驗表明,生育期127天左右,比對照品種(皖雜40)長1天;株高110厘米左右,第一果枝節位為7.1,株果枝數17臺左右,單株結鈴27個左右,平均單鈴重5.9克左右,衣分43%左右。籽指10.4克左右,霜前花率93%左右。
抗性表現:經中國農科院棉花研究所抗性鑒定,2006年中抗枯萎病(病指9.4)、感黃萎病(病指36.4);2007年中抗枯萎病(病指9.3)、耐黃萎病(病指33.2)。
品質表現:經農業部棉花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驗,2006年纖維長度28.7毫米,斷裂比強度28.7cN/tex,馬克隆值5.2;2007年纖維長度29.2毫米,斷裂比強度29.9cN/tex,馬克隆值4.7。
產量表現:在一般栽培條件下,2006年區試畝產皮棉115公斤,較對照品種增產10.5%(顯著);2007年區試畝產皮棉99公斤,較對照品種增產6.8%(極顯著)。
2008年生產試驗畝產皮棉96公斤,較對照品種增產8.6%。
適宜推廣區域:我省沿江區和皖南山區。
注意事項:綠億棉10號為轉基因雜交棉,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編號:農基安證字(2008)第226號;獲準在我省長江流域棉區種植。有效期:2009年2月24日?2014年2月24日。
在不同使用條件下,綠億棉10號抗性、品質和產量表現都可能有所不同。建議推廣者進一步做好綠億棉10號在推廣地區的示范和技術指導工作,向使用者說明綠億棉10號在推廣地區使用存在的抗逆性、抗病性等方面的遺傳性缺陷,告知使用者適宜的栽培技術和正確防治有關病蟲草害的方法。
5、荃銀棉3號
品種(生態)類型:轉基因中熟春棉雜交品種
審定編號:皖棉2009005
育種人:安徽荃銀高科種業股份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QY-4123(來源于鄂抗棉10號×4122)×QY-1241(來源于中棉所12×中棉所41)
主要特征特性:鈴卵圓形。2006年、2007兩年區域試驗表明,生育期128天左右,與對照品種(皖雜40)相仿;株高113厘米左右,第一果枝節位為7.1,株果枝數17臺左右,單株結鈴28個左右,平均單鈴重5.8克左右,衣分41%左右。籽指10.5克左右,霜前花率91%左右。
抗性表現:經中國農科院棉花研究所抗性鑒定,2006年中抗枯萎病(病指8.7)、耐黃萎病(病指31.6);2007年耐枯萎病(病指12.4)、耐黃萎病(病指23.4)。
品質表現:經農業部棉花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驗,2006年纖維長度29.6毫米,斷裂比強度30.1cN/tex,馬克隆值4.7;2007年纖維長度29.1毫米,斷裂比強度29.0cN/tex,馬克隆值4.6。
產量表現:在一般栽培條件下,2006年區試畝產皮棉119公斤,較對照品種增產6.1%(極顯著);2007年畝產104公斤,較對照品種增產11.7%(極顯著)。
2008年生產試驗畝產皮棉85.2公斤,較對照品種增產13.2%。
適宜推廣區域:我省沿江區和皖南山區。
注意事項:荃銀棉3號為轉基因雜交棉,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編號:農基安證字(2008)第241號;獲準在我省長江流域棉區種植。有效期:2009年2月24日?2014年2月24日。
在不同使用條件下,荃銀棉3號抗性、品質和產量表現都可能有所不同。建議推廣者進一步做好荃銀棉3號在推廣地區的示范和技術指導工作,向使用者說明荃銀棉3號在推廣地區使用存在的抗逆性、抗病性等方面的遺傳性缺陷,告知使用者適宜的栽培技術和正確防治有關病蟲草害的方法。
6、廣棉2號
品種(生態)類型:中熟春棉雜交品種
審定編號:皖棉2009006
育種人:湖北天元種業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3226(來源于鄂抗棉10號)×N-8(來源于南農8號)
主要特征特性:株型塔型。光桿或少量毛株,鈴卵圓偏尖形。
2006年、2007兩年區域試驗表明,生育期125天左右,與對照品種(皖雜40)相仿。株高112厘米左右,第一果枝節位為6.7,株果枝數17臺左右,單株結鈴28個左右,平均單鈴重5.7克左右,衣分42%左右,籽指10.3克左右,霜前花率92%左右。
抗性表現:經中國農科院棉花研究所抗性鑒定,2006年抗枯萎病(病指1.9)、耐黃萎病(病指30.3);2007年耐枯萎病(病指10.8)、耐黃萎病(病指33.3)。
品質表現:經農業部棉花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驗,2006年纖維長度28.0毫米,斷裂比強度29.2cN/tex,馬克隆值4.9;2007年纖維長度28.4毫米,斷裂比強度27.8cN/tex,馬克隆值4.7。
產量表現:在一般栽培條件下,2006年區試畝產皮棉120公斤,較對照品種增產12.5%(極顯著);2007年畝產94公斤,較對照品種增產0.7%(不顯著)。
2008年生產試驗畝產皮棉78公斤,較對照品種增產4.1%。
適宜推廣區域:我省江淮丘陵區和沿江區。
注意事項:在不同使用條件下,廣棉2號抗性、品質和產量表現都可能有所不同。建議推廣者進一步做好廣棉2號在推廣地區的示范和技術指導工作,向使用者說明廣棉2號在推廣地區使用存在的抗逆性、抗病性等方面的遺傳性缺陷,告知使用者適宜的栽培技術和正確防治有關病蟲草害的方法。
7、益雜2號(禾雜2號)
品種(生態)類型:轉基因中熟春棉雜交品種
審定編號:皖棉2009007
育種人:安徽益海嘉里種業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WH-1(來源于中棉所41×荊55173)×WQ-99(來源于皖棉10號×徐州553)
主要特征特性:株型塔型。莖桿光滑,鈴卵圓形。
2006年、2007兩年區域試驗表明,生育期127天左右,與對照品種(皖雜40)相仿。株高114厘米左右,第一果枝節位為7,株果枝數17臺左右,單株結鈴29個左右,平均單鈴重5.8克左右,衣分41%左右,籽指10.6克左右,霜前花率90%左右。
抗性表現:經中國農科院棉花研究所抗性鑒定,2006年中抗枯萎病(病指8.4)、耐黃萎病(病指29.0);2007年中抗枯萎病(病指8.0)、耐黃萎病(病指26.7)。
品質表現:經農業部棉花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驗,2006年纖維長度30.5毫米,斷裂比強度31.4cN/tex,馬克隆值4.8;2007年纖維長度29.6毫米,斷裂比強度29.6cN/tex,馬克隆值4.8。
產量表現:在一般栽培條件下,2006年區試畝產皮棉121公斤,較對照品種增產8.1%(極顯著);2007年畝產103公斤,較對照品種增產11.1%(極顯著)。
2008年生產試驗畝產皮棉84公斤,較對照品種增產11.6%。
適宜推廣區域:我省沿江區和皖南山區。
注意事項:益雜2號為轉基因雜交棉,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編號:農基安證字(2008)第211號;獲準在我省長江流域棉區種植。有效期:2009年2月24日?2014年2月24日。
在不同使用條件下,益雜2號抗性、品質和產量表現都可能有所不同。建議推廣者進一步做好益雜2號在推廣地區的示范和技術指導工作,向使用者說明益雜2號在推廣地區使用存在的抗逆性、抗病性等方面的遺傳性缺陷,告知使用者適宜的栽培技術和正確防治有關病蟲草害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