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99视频精品全部 国产,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国产AV熟妇人震精品一品二区,欧美做爰片高潮视频大尺度

VIP標識歡迎光臨種業商務網 | |
商務中心
商務中心
發布信息
發布信息
排名推廣
排名推廣
 
當前位置: 首頁 » 品種 » 省審品種 > 遼寧 » 正文

2007年遼寧審定玉米品種簡介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09-08-04  作者:中國種業商務網  瀏覽次數:5552
 
一、玉米
 
1、鐵研28號
品種來源:由鐵嶺市農業科學院于2002年以K14為母本,以鐵D9125為父本組配而成的單交種。母本來源于外引自交系,父本是鐵嶺市農業科學院以丹340/C8902為基礎材料新選育的玉米自交系。
特征特性:幼苗葉鞘紫色,葉片綠色,葉緣紫色,株型半緊湊,株高263厘米,穗位111厘米,成株葉片數20片。花絲粉色,花藥粉色,穎殼綠色。果穗錐型,穗長19.3厘米,穗行數18~24行,穗軸紅色,籽粒黃色,粒型為馬齒型,百粒重34.8克。倒伏(折)率1.2%。
經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沈陽)測定,籽粒容重754.8克/升,粗蛋白含量11.32%,粗脂肪含量6.12%,粗淀粉含量70.80%,賴氨酸含量0.30%。
遼寧省春播生育期125天左右,比對照遼單565早2天,需有效積溫2630℃左右。屬中熟玉米雜交種。
經2005~2006兩年人工接種鑒定,中抗大斑病(1~5級),抗灰斑病(1~3級),中抗彎孢菌葉斑病(3~5級),感青枯病(1~7級),中抗絲黑穗病(發病株率0~6.5%)。
產量表現:2005~2006年參加遼寧省玉米中熟組區域試驗,10點次增產,2點次減產,兩年平均畝產686.8公斤,比對照增產6.8%;2006年參加同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700.7公斤,比對照遼單565增產12.4%。
栽培技術要點:在平原及半山區地區中等肥力以上土壤上栽培,適宜密度為2800~3000株/畝,注意密度不宜過大。注意防治青枯病、地下害蟲和玉米螟。
適宜地區:遼寧撫順、鐵嶺、本溪等有效積溫在2650℃以上的中熟玉米區種植。
 2、丹玉404號
品種來源:由丹東農業科學院玉米所于2002年以外引系H185為母本,以外引系吉853為父本組配而成的單交種。
特征特性:幼苗葉鞘淺紫色,葉片深綠色,葉緣綠色,株型清秀,株高270厘米,穗位90厘米,成株葉片數19片。花絲粉色,花藥綠色,穎殼綠色。果穗筒型,穗長18.0厘米,穗行數14~16行,穗軸白色,籽粒黃色,粒型為馬齒型,百粒重42.8克。倒伏(折)率0~1%。
經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沈陽)測定,籽粒容重761.0克/升,粗蛋白含量13.11%,粗脂肪含量4.28%,粗淀粉含量69.30%,賴氨酸含量0.33%。
遼寧省春播生育期126天左右,比對照遼單565早1天,需有效積溫2610℃左右。屬中熟玉米雜交種。
經2005~2006兩年人工接種鑒定,感大斑病(1~7級),中抗灰斑病(1~5級),感彎孢菌葉斑病(3~7級),感青枯病(1~7級),感絲黑穗病(發病株率0~20.4%)。
產量表現:2005~2006年參加遼寧省玉米中熟組區域試驗,12個點次全部增產,兩年平均畝產693.1公斤,比對照遼單565增產7.7%;2006年參加同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74.7公斤,比對照遼單565增產8.2%。
栽培技術要點:在中等肥力以上土壤栽培,適宜密度為3000~3800株/畝,注意種肥隔離。注意防治大斑病、彎孢菌葉斑病、青枯病和玉米螟。
適宜地區:遼寧撫順、鐵嶺、本溪等有效積溫在2650℃以上的中熟玉米區種植。
3、天農九
品種來源:由撫順天農種業有限公司(原清原天農種業有限公司)于 2002 年以T106為母本,以W08為父本組配而成的單交種。母本來源于(吉853/沈137)/吉853,父本為遼3180。
特征特性:幼苗葉鞘紫色,葉片綠色,葉緣紫色,株型半緊湊,株高310厘米,穗位140厘米,成株葉片數20~21片。花絲紅色,花藥紫色,穎殼紫色。果穗筒型,穗長23厘米,穗行數16~18行,穗軸紅色,籽粒黃色,粒型偏硬粒,百粒重40~42克。
經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沈陽)測定,籽粒容重757.6克/升,粗蛋白含量11.80 %,粗脂肪含量4.20%,粗淀粉含量73.78%,賴氨酸含量0.33%。
遼寧省春播生育期127天左右,與對照遼單565相同,需有效積溫2650℃左右。屬中熟玉米雜交種。
經2005~2006兩年人工接種鑒定,感大斑病(1~7級),中抗灰斑病(1~5級),中抗彎孢菌葉斑病(1~5 級),感青枯病(1~7級),中抗絲黑穗病(發病株率0~8.6 %)。
產量表現:2005~2006年參加遼寧省玉米中熟組區域試驗,11點次增產,1點次減產,兩年平均畝產688.7公斤,比對照遼單565增產7.1%;2006年參加同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56.7公斤,比對照遼單565增產5.4%。
栽培技術要點:在中等肥力以上土壤上栽培,適宜密度為3300~3500株/畝,注意防治大斑病、青枯病和玉米螟。
適宜地區:遼寧撫順、鐵嶺、本溪等有效積溫在2650℃以上的中熟玉米區種植。
 4、午陽4
品種來源:由瓦房店市代善文于2000年以D53為母本,以D75為父本組配而成的單交種。母本是515×340經連續多代自交選育而成,父本是7922×5011經連續多代自交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幼苗葉鞘紫色,葉片濃綠,葉緣紫色,株型緊湊,株高291厘米,穗位134厘米,成株葉片數16~17片。花絲紫色,花藥紫色,穎殼紫色。果穗筒型,穗長19.5厘米,穗行數14~18行,穗軸白色,籽粒黃色,粒型半馬齒型,百粒重37.2克。倒伏率輕,倒折率0.30%。
經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測檢驗中心(沈陽)測定,籽粒容重743.4克/升,粗蛋白含量12.71%,粗脂肪含量4.26%,粗淀粉含量69.30%,賴氨酸含量0.32%。
   遼寧省春播生育期127天左右,與對照遼單565相同,需有效積溫2640度左右,屬中熟玉米雜交種。
   經2005~2006年兩年人工接種鑒定,中抗大斑病(1~5級),中抗灰斑病(1~5級),中抗彎孢菌葉斑病(1~5級),感青枯病(1~7級),感絲黑穗病(發病株率0.9~15%)。
產量表現:2005~2006年參加遼寧省玉米中熟組區域試驗,11點次增產,1點次減產,兩年平均畝產677.5公斤,比對照增產5.3%;2006年參加同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717.9公斤,比對照遼單565增產15.2%。
栽培技術要點:在遼寧省地區中等以上肥力土壤栽培,適宜密度3000?3500株/畝,注意防治青枯病和地下害蟲。
適宜地區:遼寧撫順、鐵嶺、本溪等有效積溫在2650℃以上的中熟玉米區種植。
5、丹玉501
品種來源:由丹東農業科學院于2002年以自選系丹717為母本,以丹765為父本組配而成的單交種。母本以丹黃17×丹黃19為基礎材料,經過連續自交6代選育而成。父本是丹東農業科學院以7~004、601、丹598三個自交系經過復合雜交,連續自交6代選育而成的自交系。
特征特性:幼苗葉鞘紫色,葉片綠色,葉緣紫色,株型緊湊,株高304厘米,穗位130厘米,成株葉片數21片。花絲粉紅色,花藥淺紫色,穎殼淺紫色。果穗中間型,穗長21.4厘米,穗行數18~20行,穗軸粉紅色,籽粒黃色,籽型馬齒型,百粒重36.9克,倒伏率0~6.1%,倒折率0~3.6%。
經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沈陽)測定:籽粒容重740.2克/升,粗蛋白含量10.94%,粗脂肪含量4.46%,粗淀粉含量74.18%,賴氨酸含量0.32%。
遼寧省春播生產期134天左右,比對照鄭單958晚3天,需有效積溫2850℃左右,屬中晚熟玉米雜交種。
經2005~2006兩年人工接種鑒定,中抗大斑病(1~5級),中抗灰斑病(1~5)級,中抗彎孢菌葉斑病(1~5級),中抗青枯病(1~5級),抗絲黑穗病(發病株率0~3.0%)。
產量表現:2005~2006年參加遼寧省玉米中晚熟組區域試驗,9點次增產,4點次減產,兩年平均畝產668.4公斤,比對照種鄭單958增產6.4%;2006年參加同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79.2公斤,比對照種鄭單958增產5.6%。
栽培技術要點:平肥地、坡崗地均可種植。一般春播在4月下旬為宜。播種時每畝施優質農家肥2000公斤,復合肥15公斤,生長中期追施尿素25公斤。種植形式以清種或二比空為主。種植密度3000~3200株/畝,加強田間管理,注意防治玉米病蟲害。
適宜地區:遼寧沈陽、鐵嶺、丹東、阜新、錦州、朝陽等有效積溫在2800℃以上的中晚熟玉米區種植。
 6、渤玉9號
品種來源:由遼寧省農業科學院玉米研究所于2002年以遼8021為母本,以138為父本組配而成的單交種。母本是1996年引入的美國雜交種選系。父本來源于外引系。
特征特性:幼苗葉鞘紫色,葉片綠色,葉緣紫色,株型半緊湊,株高301厘米,穗位145 厘米,成株葉片數20~21片。花絲綠色,花藥黃色,穎殼綠色。果穗筒型,穗長20.2厘米,穗行數14~16行,穗軸白色,籽粒黃色,粒型為楔型,百粒重38.9克。倒伏(折)率0~12.4%(1.6~5.8%)。
經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沈陽)測定,籽粒容重737.6克/升,粗蛋白含量10.48 %,粗脂肪含量5.41 %,粗淀粉含量75.04%,賴氨酸含量0.30 %。
遼寧省春播生育期132天左右,比對照鄭單958晚1天,需有效積溫2840℃左右。屬中晚熟玉米雜交種。
經2005~2006兩年人工接種鑒定,中抗大斑病(1~5級),抗灰斑病(1~3級),感彎孢菌葉斑病(3~7級),感青枯病(1~7級),中抗絲黑穗病(發病株率0.9~6.3%)。
產量表現:2005~2006年參加遼寧省玉米中晚熟組區域試驗,10點次增產,3點次減產,兩年平均畝產659.9公斤,比對照鄭單958增產5.1%;2006年參加同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14.5公斤,比對照鄭單958減產4.4%。
栽培技術要點:在中等肥力以上土壤上栽培,適宜密度為3500~3800株/畝,注意防治彎孢菌葉斑病和青枯病。
適宜地區:遼寧沈陽、鐵嶺、丹東、阜新、錦州、朝陽等有效積溫在2800℃以上的中晚熟玉米區種植。
7、隆迪402
品種來源:由沈陽隆迪種業有限公司于2002年以自育系M19為母本,以自育系B81為父本組配而成的單交種。母本是以MO17/988為基礎材料經連續自交6代選育而成。父本是丹598/國外雜交種為基礎材料連續自交6代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幼苗葉鞘紫色,葉片綠色,葉緣紫色。株型上沖,株高291厘米,穗位132厘米,成株葉片數21片。花絲淺綠色,花藥肉色,穎殼綠色。果穗長筒型,穗長20.6厘米,穗行數16~18行,穗軸紅色,籽粒黃色,粒型為馬齒型,百粒重38.5克。倒伏(折)率0~1.9 %。
經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沈陽)測定,籽粒容重767.0克/升,粗蛋白含量10.43%,粗脂肪含量4.52%,粗淀粉含量     72.32%,賴氨酸含量0.34%。
遼寧省春播生育期129天左右,比對照鄭單958早2天,需有效積溫2800℃左右。屬中晚熟玉米雜交種。
經2005~2006兩年人工接種鑒定,抗大斑病(1~3級),抗灰斑病(1~3級),感彎孢菌葉斑病(1~7級),中抗青枯病(1~5級),中抗絲黑穗病(發病株率0~9%)。
產量表現:2005~2006年參加遼寧省玉米中晚熟組區域試驗,9點次增產,3點次減產,1點次平產,兩年平均畝產666.5公斤,比對照鄭單958增產8.8%;2006年參加同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51.9公斤,比對照鄭單958增產1.4%。
栽培技術要點:在中上等肥力土壤上栽培,適宜密度為3000~3200畝/株,注意防治彎孢菌葉斑病。
適宜地區:遼寧沈陽、鐵嶺、丹東、阜新、錦州、朝陽等有效積溫在2800℃以上的中晚熟玉米區種植。
8、鐵研27號
品種來源:由鐵嶺市農業科學院于2002年以鐵9603為母本,以丹598為父本組配而成的單交種。母本是C8605與國外種質資源雜交后經過多代自交選育而成,父本是丹東市農科院選育的玉米自交系丹598。
特征特性:幼苗葉鞘紫色,葉片綠色,葉緣紫色,株型半緊湊,株高300厘米,穗位137厘米,成株葉片數21片。花絲粉色,花藥黃色,穎殼綠色。果穗筒型,穗長21.1厘米,穗行數14~20行,穗軸粉色,籽粒黃色,粒型為馬齒,百粒重34.3克。倒伏(折)率1.6~4.8%。
經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沈陽)測定,籽粒容重748.8克/升,粗蛋白含量10.75%,粗脂肪含量5.10%,粗淀粉含量74.26%,賴氨酸含量0.30%。
遼寧省春播生育期133天左右,比對照鄭單958晚2天,需有效積溫2840℃左右。屬中晚熟玉米雜交種。
經2005~2006兩年人工接種鑒定,抗大斑病(1~3級),中抗灰斑病(1~5級),感彎孢菌葉斑病(3~7級),感青枯病(1~7級),高抗絲黑穗病(發病株率0)。
產量表現:2005~2006年參加遼寧省玉米中晚熟組區域試驗,   12點次增產,1點次減產,兩年平均畝產666.0公斤,比對照鄭單958增產8.7%;2006年參加同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65.6公斤,比對照鄭單958增產3.5%。
栽培技術要點:在平原及半山區中等肥力以上土壤上栽培,適宜密度為3300~3800株/畝,注意密度不宜過大。注意防治彎孢菌葉斑病、青枯病、地下害蟲和玉米螟。
適宜地區:遼寧沈陽、鐵嶺、丹東、阜新、錦州、朝陽等有效積溫在2800℃以上的中晚熟玉米區種植。
 9、聯創1號
品種來源:由北京聯創種業有限公司、河南科泰種業有限公司于2002 年以 CT06 為母本,以CT202為父本組配而成的單交種。母本來源于(鄭58×CT01)/鄭58,其中CT01選自美國雜交種P78641,父本來源于(京7黃×昌7~2)。
特征特性:幼苗葉鞘淺紫色,葉片中綠色,葉緣綠色,株型緊湊,株高 283~287 厘米,穗位 133~144厘米,成株葉片數19~20片。花絲紫色,花藥淺紫色,穎殼綠色。果穗中間型,穗長 19~22 厘米,穗行數 14~18行,穗軸白色,籽粒黃色,粒型為半馬齒型,百粒重 38.5~39.2克。倒伏(折)率0.3~38.6(0~2.2)%。
遼寧省春播生育期 131天左右,與對照鄭單958相同,需有效積溫2810℃左右。屬中晚熟玉米雜交種。
經2005~2006兩年人工接種鑒定,中抗大斑病(1~5級),中抗灰斑病(1~5級),感彎孢菌葉斑病(3~7級),中抗青枯病(1~5級),中抗絲黑穗病(發病株率0~6.3%)。
產量表現:2005~2006年參加遼寧省玉米中晚熟組區域試驗,13點次均增產,兩年平均畝產675.2公斤,比對照鄭單958 增產 10.2%;2006年參加同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46.4公斤,比對照鄭單958增產0.5%。
栽培技術要點:在中等以上肥力土壤上栽培,適宜密度為3500~3800 株/畝,注意防治彎孢菌葉斑病。
適宜地區:遼寧沈陽、鐵嶺、丹東、阜新、錦州、朝陽等有效積溫在2800℃以上的中晚熟玉米區種植。
 10、乾雨8號
品種來源:由大連乾雨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于1989年以394為母本,以159為父本組配而成的單交種。母本來源于美國玉米雜交種,父本來源于自交系138的變異株。
特征特性:幼苗葉鞘紫色,葉片深綠色,葉緣淺紫色,株型緊湊,株高320厘米,穗位155厘米,成株葉片數20片。花絲初期黃白色,后期紫紅色,花藥淺紫色,穎殼紫色。果穗筒形,穗長23厘米,穗行數18~20 行,穗軸白色,籽粒橙色,粒型為馬齒型,百粒重 35.6克。倒伏(折)率1%。
經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沈陽)測定,籽粒容重739.8克/升,粗蛋白含量10.46%,粗脂肪含量5.34%,粗淀粉含量71.6%,賴氨酸含量0.33%。
遼寧省春播生育期134天左右,比對照鄭單958晚3天,需有效積溫2870℃左右。屬中晚熟玉米雜交種。
經2005~2006兩年人工接種鑒定,中抗大斑病(1~5級),中抗灰斑病(1~5級),中抗彎孢菌葉斑病(1~5級),中抗青枯病(1~5級),感絲黑穗病(發病株率0~13.5%)。
產量表現:2005~2006年參加遼寧省玉米中晚熟組區域試驗,   12點次增產,1點次減產,兩年平均畝產673.0公斤,比對照鄭單958增產9.8%;2006年參加同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70.6公斤,比對照鄭單958增產4.3%。
栽培技術要點:在中等肥力以上土壤上栽培,適宜密度為2800~3000 株/畝,注意防治病蟲害。
適宜地區:遼寧沈陽、鐵嶺、丹東、阜新、錦州、朝陽等有效積溫在2800℃以上的中晚熟玉米區種植。
11、登海3686
品種來源:由登海種業沈陽玉米育種中心于2002年以沈137     為母本,以DH41為父本組配而成的單交種。母本來源于外引系,父本來源于美國雜交種(代號311)自選系。
特征特性:幼苗葉鞘紫色,葉片深綠色,葉緣淺紫色,株型半緊湊,株高325厘米,穗位146厘米,成株葉片數22~23片。花絲綠色,花藥淺紫色,穎殼紫色。果穗筒型,穗長22厘米,穗行數14~16行,穗軸白色,籽粒黃色,粒型為半馬齒型,百粒重36.4克。倒伏(折)率3.9~52.1%(0~4.9)%。
經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沈陽)測定,籽粒容重766.8克/升,粗蛋白含量10.26%,粗脂肪含量4.53%,粗淀粉含量71.79%,賴氨酸含量0.33%。
遼寧省春播生育期133天左右,比對照鄭單958晚2天,需有效積溫2840℃左右。屬中晚熟玉米雜交種。
經2005~2006兩年人工接種鑒定,中抗大斑病(1~5級),抗灰斑病(1~3級),中抗彎孢菌葉斑病(1~5級),感青枯病(1~7級),抗絲黑穗病(發病株率0~3.5%)。
產量表現:2005~2006年參加遼寧省玉米中晚熟組區域試驗,   9點次增產,4點次減產,兩年平均畝產650.7公斤,比對照增產6.2%;2006年參加同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70.7公斤,比對照增產4.3%。
栽培技術要點:在中等肥力以上土壤上栽培,適宜密度為3500~3800株/畝,注意N、P、K肥的配合使用。注意防治青枯病和地下害蟲。
適宜地區:遼寧沈陽、鐵嶺、丹東、阜新、錦州、朝陽等有效積溫在2800℃以上的中晚熟玉米區種植。
 12、沈玉24號
品種來源:由沈陽市農業科學院玉米所于2003年以沈502為母本,以沈503為父本組配而成的單交種。母本來源于黃早四與一美國試驗測驗種雜交后代,父本來源于美國雜交種78599選育的后代。
特征特性:幼苗葉鞘紫色,葉片深綠色,葉緣紫色,株型緊湊,株高297厘米,穗位139厘米,成株葉片數20~21片。花絲淡綠色,花藥黃色,穎殼紫色。果穗長筒型,穗長22.4厘米,穗行數16~18行,穗軸紅色,籽粒橙黃色,粒型為半馬齒偏硬粒型,百粒重32.3克。倒伏(折)率0~4.1%。
經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沈陽)測定,籽粒容重774.8克/升,粗蛋白含量11.12%,粗脂肪含量4.96%,粗淀粉含量70.74%,賴氨酸含量0.31%。
遼寧省春播生育期134天左右,比對照鄭單958晚3天,需有效積溫2880℃左右。屬中晚熟玉米雜交種。
經2005~2006兩年人工接種鑒定,中抗大斑病(1~5級),中抗灰斑病(1~5級),中抗彎孢菌葉斑病(3~5級),中抗青枯病(1~5級),中抗絲黑穗病(發病株率0~8.4%)。
產量表現:2005~2006年參加遼寧省玉米中晚熟組區域試驗,9點次增產,4點次減產,兩年平均畝產674.6公斤,比對照鄭單958增產7.4%;2006年參加同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81.6公斤,比對照鄭單958增產6.0%。
栽培技術要點:在中等肥力以上土壤上栽培,適宜密度為3300~3500株/畝,注意保證苗齊苗壯。注意防治地下害蟲和粘蟲。
適宜地區:遼寧沈陽、鐵嶺、丹東、阜新、錦州、朝陽等有效積溫在2800℃以上的中晚熟玉米區種植。
 13、雙合1號
品種來源:由周立中于2002年以自選系D3001為母本,外引系吉853為父本組配成的玉米單交種。母本是以“鐵9206×78599 雜株”為基礎組合,連續自交8代選育而成;父本引自吉林省農科院,是“自330×黃早4”的二環系。
特征特性:幼苗葉鞘紫色,葉片綠色,葉緣綠色,株型半緊湊 ,株高305厘米,穗位141厘米,成株葉片數20~21片。花絲淡紫色,花藥黃色,穎殼綠色。果穗中間型,穗長19.6厘米,穗行數16~18行,穗軸粉色,籽粒黃色,粒型為半馬齒型,百粒重39.8克。倒伏(折)率4.6%。
經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沈陽)測定,籽粒容重773.2 克/升,粗蛋白含量11.92%,粗脂肪含量5.00%,粗淀粉含量72.36%,賴氨酸含量0.33%。
遼寧省春播生育期130天左右,比對照鄭單958 早1 天,需有效積溫 2800℃左右。屬中晚熟玉米雜交種。
經2005~2006兩年人工接種鑒定,中抗大斑病(1~5級),中抗灰斑病(1~5級),感彎孢菌葉斑病(3~7級),感青枯病(1~7級),中抗絲黑穗病(發病株率0~6.3%)。
產量表現:2005~2006年參加遼寧省玉米中晚熟組區域試驗,12 點次增產,1點次減產,兩年平均畝產695.1公斤,比對照鄭單958增產11.1%;2006 年參加同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 667.6 公斤,比對照鄭單958增產3.8%。
栽培技術要點:在山地及平原地區,中等肥力以上土壤上栽培,適宜密度為3500 株/畝,注意防治彎孢菌葉斑病、青枯病和玉米螟。
適宜地區:遼寧沈陽、鐵嶺、丹東、阜新、錦州、朝陽等有效積溫在2800℃以上的中晚熟玉米區種植。
 14、海禾18號
品種來源:由遼寧海禾種業有限公司2001年春在海南以LS5為母本,以L07為父本組配而成的單交種。母本LS5是以美國雜交種“PN78599”為基礎材料,以二環系選育方法,經連續自交8代選育而成。父本L07是以丹360自交系的變異株選優株,連續自交多代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幼苗葉鞘紫色,葉片深綠色,低溫年份葉片有紫暈,葉緣紫色。株型半緊湊,株高335厘米,穗位176厘米,成株葉片數22~24片。花絲略帶淺粉紅色,花藥綠色,穎殼紫色。果穗長筒型,穗長22.1厘米,穗行數18~24行,穗軸白色,籽粒黃色,粒型半馬齒型,百粒重35.7克,倒伏率0~15.0%,倒折率0~5.4%。
經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沈陽)測定,籽粒容重747.5克/升,粗蛋白含量9.84%,粗脂肪含量5.40%,粗淀粉含量70.22%,賴氨酸含量0.34%。
遼寧省春播生育期138天左右,比對照丹玉39晚4天,需有效積溫3000℃左右。屬晚熟玉米雜交種。
經2005~2006兩年人工接種鑒定:抗大斑病(1~3級),抗灰斑病病(1~3級),抗彎孢菌葉斑病(1~3級),中抗青枯病(1~5級),抗絲黑穗病(發病株率0~5.0%)。
產量表現:2005~2006年參加遼寧省玉米晚熟組區域試驗,17點次增產,1點次減產,兩年平均畝產658.5公斤,比對照丹玉39增產13.0%。2006年參加同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37.1公斤,比對照丹玉39增產8.5%。
栽培技術要點:喜肥喜水,應選擇中上等肥力地塊種植。清種、套種,二比空種植均可,清種畝保苗2500~2800株。畝施農家肥2000~3000公斤作基肥;畝施復合肥20~25公斤,二銨5公斤做種肥;6月下旬玉米大喇叭口期,每畝追施尿素25~30公斤。用殺螟靈一號、甲拌磷等顆粒劑灌心或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
適宜地區:遼寧沈陽、鐵嶺、丹東、大連、鞍山、錦州、朝陽、葫蘆島等有效積溫在2900℃以上的晚熟玉米區種植。
 15、海禾19號
品種來源:由遼寧海禾種業有限公司于1999年以自選系LS37為母本,以自選系L11為父本組配而成的玉米單交種。母本是7922與5003雜交后,經連續多代自交于1997年選育而成;父本是從丹340的變異株中選優株,經連續自交多代于1998年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幼苗葉鞘淺紫色,葉片綠色,葉緣綠色。株型緊湊,株高320厘米,穗位134厘米,成株葉片數20~22片。花絲白綠色(后期略帶淡粉色),花藥黃綠色,穎殼綠色。果穗筒型,穗長21.0厘米,穗行數16~20行,穗軸粉色,籽粒黃色,馬齒型,百粒重40.0克。倒伏率0~40.1%,倒折率0~4.6%。
經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沈陽)測定,籽粒容重733.0克/升,粗蛋白含量10.79%,粗脂肪含量4.64%,粗淀粉含量72.96%,賴氨酸含量0.35%。
遼寧省春播生育期133天左右,比對照丹玉39號早1天,需有效積溫2900℃左右。屬晚熟玉米雜交種。
經2005~2006兩年人工接種鑒定:中抗大斑病(1~5級),中抗灰斑病(1~5級),感彎孢菌葉斑病(1~7級),感青枯病(1~7級),中抗絲黑穗病(發病株率0~7.3%)。
產量表現:2005~2006年參加遼寧省玉米晚熟組區域試驗,15點次增產,3點次減產,兩年平均畝產655.7公斤,比對照丹玉39號增產9.0%。2006年參加同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72.2公斤,比對照丹玉39號增產10.0%。
栽培技術要點:在坡崗地、平肥地及中等肥力地塊種植。適宜清種或比空栽培。清種畝保苗3000~3200株。每畝施農家肥3000公斤做底肥,20~25公斤復合肥做種肥,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25公斤。注意防治青枯病、彎孢菌葉斑病、粘蟲和玉米螟。
適宜地區:遼寧沈陽、鐵嶺、丹東、大連、鞍山、錦州、朝陽、葫蘆島等有效積溫在2900℃以上的晚熟玉米區種植。
 16、新丹7號
品種來源:由遼丹種業科技有限公司于2001年以F862為母本,以L252為父本組配而成的單交種。母本來源于C8605~2×丹9046,父本來源于(西502×HM1)/(西502×78599選)。
特征特性:幼苗葉鞘紫色,葉片綠色,葉緣淡紫色,株型平展,株高291厘米,穗位132厘米,成株葉片數22~23片。花絲淡紫色,花藥黃色,穎殼暗褐色。果穗粗筒型,穗長18~24厘米,穗行數16~20行,穗軸粉紅色,籽粒黃色,粒型為半馬齒型,百粒重43.0克。倒伏(折)率0~12.4%。
經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沈陽)測定,籽粒容重729.2克/升,粗蛋白含量10.39%,粗脂肪含量4.80%,粗淀粉含量74.39%,賴氨酸含量0.32%。
遼寧省春播生育期134天左右,與對照丹玉39號相同,需有效積溫2900℃左右。屬晚熟玉米雜交種。
經2005~2006兩年人工接種鑒定,中抗大斑病(1~5級),中抗灰斑病(1~5級),感彎孢菌葉斑病(1~7級),感青枯病(1~7級),抗絲黑穗病(發病株率0~4.2%)。
產量表現:2005~2006年參加遼寧省玉米晚熟組區域試驗,12點次增產,6點次減產,兩年平均畝產621.8公斤,比對照丹玉39號增產5.1%;2006年參加同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48.8公斤,比對照丹玉39號增產4.7%。
栽培技術要點:在中等肥力以上土壤上栽培,適宜密度為3000~3300株/畝,注意種植密度不宜太大。注意防治彎孢菌葉斑病、青枯病、地下害蟲和玉米螟。
適宜地區:遼寧沈陽、鐵嶺、丹東、大連、鞍山、錦州、朝陽、葫蘆島等有效積溫在2900℃以上的晚熟玉米區種植。
 17、農華9
品種來源:由沈陽世賓育種研究所于2002年冬以CH584為母本,以CH361為父本組配而成的單交種。母本來源于7922×8112/LD143,父本來源于“丹599×丹340”F1代自然授粉的抗澇單株。
特征特性:幼苗葉鞘紫色,葉片綠色,葉緣紫紅色,株型緊湊,株高315厘米,穗位137厘米,成株葉片數21~22片。花絲綠色,花藥黃色,穎殼綠色。果穗筒型,穗長23.8厘米,穗行數16~20行,穗軸紅色,籽粒黃色,粒型為半硬粒,百粒重39.2克。倒伏(折)率0~3.3%。
經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沈陽)測定,籽粒容重771.1克/升,粗蛋白含量10.76%,粗脂肪含量5.40%,粗淀粉含量71.36%,賴氨酸含量0.34%。
遼寧省春播生育期135天左右,比對照丹玉39號晚1天,需有效積溫2900℃左右。屬晚熟玉米雜交種。
經2005~2006兩年人工接種鑒定,中抗大斑病(1~5級),抗灰斑病(1~3級),中抗彎孢菌葉斑病(1~5級),中抗青枯病(1~5級),中抗絲黑穗病(發病株率0~8.5%)。
產量表現:2005~2006年參加遼寧省玉米晚熟組區域試驗,18點次均增產,兩年平均畝產656.1公斤,比對照丹玉39號增產12.2%;2006年參加同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82.5公斤,比對照丹玉39號增產11.7%。
栽培技術要點:在中等肥力以上土壤上栽培,適宜密度為2800~3200株/畝,注意防治玉米螟蟲。
適宜地區:遼寧沈陽、鐵嶺、丹東、大連、鞍山、錦州、朝陽、葫蘆島等有效積溫在2900℃以上的晚熟玉米區種植。
 18、象育513號
品種來源:由鐵農象育種業有限公司和丹東農業科學院于2002年冬以丹299為母本,以丹3102為父本組配而成的單交種。母本來源于美國種質資源78599,父本是由CH26變異株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幼苗葉鞘紫色,葉片深綠色,葉緣紫色,株型半緊湊 ,株高298厘米,穗位130厘米,成株葉片數22~23 片。花絲粉色,花藥淺紫色,穎殼淺紫色。果穗長筒型,穗長22 厘米,穗行數16~18行,穗軸紅色,籽粒黃色,粒型為馬齒型,百粒重35.0克。倒伏(折)率0~2.1%。
經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沈陽)測定,籽粒容重726.6克/升,粗蛋白含量10.58%,粗脂肪含量4.60%,粗淀粉含量72.57%,賴氨酸含量0.30%。
遼寧省春播生育期138天左右,比對照丹玉39號晚4天,需有效積溫3000℃左右。屬晚熟玉米雜交種。
經2005~2006兩年人工接種鑒定,感大斑病(1~7級),中抗灰斑病(1~5級),中抗彎孢菌葉斑病(3~5級),中抗青枯病(1~5級),中抗絲黑穗病(發病株率0~6.1%)。
產量表現:2005~2006年參加遼寧省玉米晚熟組區域試驗,16點次增產,2點次減產,兩年平均畝產653.9 公斤,比對照丹玉39號增產8.7%;2006年參加同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11.9公斤,比對照丹玉39號增產0.6%。
栽培技術要點:在中等肥力以上土壤上栽培,適宜密度為2800~3200株/畝,注意種肥隔離。注意防治大斑病和玉米螟。
適宜地區:遼寧沈陽、鐵嶺、丹東、大連、鞍山、錦州、朝陽、葫蘆島等有效積溫在2900℃以上的晚熟玉米區種植。
 19、隆迪401
品種來源:由沈陽隆迪種業有限公司于2002年以自育系F787為母本,自育系F198為父本組配而成的單交種。母本F787來源于丹717雜株,父本來源于(丹598×國外雜交種)×丹598。
特征特性:幼苗葉鞘紫色,葉片深綠色,葉緣紫色。株型平展,株高314厘米,穗位128厘米,成株葉片數21片。花絲淺紅色,花藥黃色,穎殼微紫色。果穗長筒型,穗長21.5厘米,穗行數14~16行,穗軸紅色,籽粒黃色,粒型為馬齒型,百粒重34.8克。倒伏(折)率0~11.1%。
經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沈陽)測定,籽粒容重759.5克/升,粗蛋白含量11.52%,粗脂肪含量5.12%,粗淀粉含量72.04%,賴氨酸含量0.34%。
遼寧省春播生育期133天左右,比對照丹玉39號早1天,需有效積溫2860℃左右。屬晚熟玉米雜交種。
經2005~2006兩年人工接種鑒定,抗大斑病(1~3級),抗灰斑病(1~3級),抗彎孢菌葉斑病(1~3級),中抗青枯病(1~5級),高抗絲黑穗病(發病株率0)。
產量表現 :2005~2006年參加遼寧省玉米晚熟組區域試驗,17點次增產,1點次減產,兩年平均畝產673.9公斤,比對照丹玉39號增產13.4 %;2006年參加同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 624.2公斤,比對照丹玉39號增產6.3%。
栽培技術要點:在中等肥力以上土壤上栽培,適宜密度為3000株/畝,注意適時播種。注意防治玉米螟蟲。
適宜地區:遼寧沈陽、鐵嶺、丹東、大連、鞍山、錦州、朝陽、葫蘆島等有效積溫在2900℃以上的晚熟玉米區種植。
 20、丹玉98號
品種來源:由丹東農業科學院于2001年以丹962為母本,以DH34為父本組配而成的單交種。母本來源于78599集團(599-20、丹988、丹3130、SE79、沈137、齊319)選系,父本來源于丹340自交系變異株連續自交6代以上,綜合農藝性狀穩定和整齊一致后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幼苗葉鞘紫色,葉片綠色,葉緣紫色,株型半緊湊,株高298厘米,穗位136厘米,成株葉片數21~22片。花絲粉色,花藥黃色,穎殼綠色帶紫紋。果穗筒型,穗長21.5厘米,穗行數16~20行,穗軸粉色,籽粒黃色,粒型為馬齒,百粒重36.2克。倒伏率0~0.7%。
經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沈陽)測定,籽粒容重      751.0克/升,粗蛋白含量10.54%,粗脂肪含量5.58%,粗淀粉含量76.66%,賴氨酸含量0.31%。
遼寧省春播生育期133天左右,比對照丹玉39號早1天,需有效積溫2880℃左右。屬晚熟玉米雜交種。
經2005~2006兩年人工接種鑒定,中抗灰斑病(1~5級),中抗大斑病(1~5級),抗彎孢菌葉斑病(1~3級),中抗青枯病(1~5級),中抗絲黑穗病(發病株率0~6.3%)。
產量表現2005~2006年參加遼寧省玉米晚熟組區域試驗,14點次增產,4點次減產,兩年平均畝產638.3公斤,比對照丹玉39號增產9.2 %;2006年參加同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16.5公斤,比對照丹玉39號增產5.0%。
栽培技術要點在中等肥力以上土壤上栽培,適宜密度為3000~3200株/畝,注意密度不宜超過3500株。
適宜地區:遼寧沈陽、鐵嶺、丹東、大連、鞍山、錦州、朝陽、葫蘆島等有效積溫在2900℃以上的晚熟玉米區種植。
 21、丹玉89號
品種來源:由丹東農業科學院于2001年以丹663為母本,以DH34為父本組配而成的單交種。母本來源于7922雜株×丹988 二環選系,父本來源于丹340自交系的變異株。
特征特性:幼苗葉鞘紫色,葉片綠色,葉緣紫色。株型半緊湊,株高333厘米,穗位158厘米,成株葉片數22片。花絲淺粉色,花藥黃色,穎殼綠色。果穗柱型,穗長20.1厘米,穗行數18~22行,穗軸粉色,籽粒黃色,粒型為馬齒型,百粒重34.9克。倒伏率0%。
經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沈陽)測定,籽粒容重      730.6克/升,粗蛋白含量10.08%,粗脂肪含量5.31%,粗淀粉含量73.07%,賴氨酸含量0.29%。
遼寧省春播生育期134天左右,與對照丹玉39號相同,需有效積溫2900℃左右。屬晚熟玉米雜交種。
經2005~2006兩年人工接種鑒定,中抗灰斑病(1~5級),中抗大斑病(1~5級),中抗彎孢菌葉斑病(1~5級),感青枯病(1~7級),中抗絲黑穗病(發病株率0~5.4%)。
產量表現:2005~2006年參加遼寧省玉米晚熟組區域試驗,18點次均增產,兩年平均畝產683.9公斤,比對照丹玉39號增產14.0%;2006年參加同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56.6公斤,比對照丹玉39號增產7.5%。
栽培技術要點:在中等肥力以上土壤上栽培,適宜密度為3000~3200株/畝,注意密度不宜過大,注意防治青枯病。
適宜地區:遼寧沈陽、鐵嶺、丹東、大連、鞍山、錦州、朝陽、葫蘆島等有效積溫在2900℃以上的晚熟玉米區種植。
22、丹科2187
品種來源:丹科2187是丹東農業科學院于2002年以T96為母本,以DH34為父本組配而成的單交種。母本是以H351/L59/178為基礎材料,經連續自交6代選育而成。父本來源于丹340的變異株。
特征特性:幼苗葉鞘紫紅色,葉片綠色,葉緣紫色,株型上沖,株高318厘米,穗位133厘米,成株葉片數22片。花絲淺綠色,花藥肉色,穎殼紫色。果穗長筒型,穗長21.6厘米,穗行數18~20行,穗軸紅色,籽粒黃色,粒型馬齒型,百粒重36.5克。倒伏(拆)率0~1.3%。
經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沈陽)測定,籽粒容重765.0克/升,粗蛋白含量10.37%,粗脂肪含量4.84%,粗淀粉含量73.02%,賴氨酸含量0.33%。
遼寧省春播生育期130天左右,比對照丹玉39號早4天,需有效積溫2850℃左右。屬晚熟玉米雜交種。
經2005~2006兩年人工接種鑒定,抗大斑病(1~3級)、抗灰斑病(1~3級),中抗彎孢菌葉斑病(1~5級),感青枯病(1~7級),中抗絲黑穗病(發病株率0~8.4%)。
產量表現:2005~2006年參加遼寧省玉米晚熟組區域試驗,15點次增產,3點次減產,兩年平均畝產630公斤,比對照丹玉39號增產7.5%;2006年參加同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14.1公斤,比對照丹玉39號增產0.5%。
栽培技術要點:在中上等肥力以上土壤上栽培,適宜密度為2800~3000畝/株。注意防治青枯病和玉米螟。
適宜地區:遼寧沈陽、鐵嶺、丹東、大連、鞍山、錦州、朝陽、葫蘆島等有效積溫在2900℃以上的晚熟玉米區種植。
 23、丹玉83號
品種來源:由丹東農業科學院于2001年以丹T137為母本,以     DH34為父本組配而成的單交種。母本是1998年以673為母本,H78599為父本組配成基礎材料,選擇優良抗病植株,經連續自交7代,于2002年選育而成。父本是1993年以丹340變異株為基礎材料,利用系譜選育法,選擇抗病植株,經連續自交6代,于1996年育成的玉米自交系。
特征特性:幼苗葉鞘紫色,葉片深綠色,葉緣紫紅色。株型半緊湊,株高338厘米,穗位169厘米,成株葉片數22片。花絲紅色,花藥黃色,穎殼黃色。果穗筒型,穗長23.7厘米,穗行數16~20行,穗軸白色,籽粒黃色,粒型為半馬齒型,百粒重41.3克。倒伏(折)率0~2.6%。
經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沈陽)測定,籽粒容重722.7g/L,粗蛋白含量10.24%,粗脂肪含量4.39%,粗淀粉含量74.45%,賴氨酸含量0.33%。
遼寧省春播生育期135天左右,比對照丹玉39號晚1天,需有效積溫2930℃左右。屬晚熟玉米雜交種。
經2005~2006兩年人工接種鑒定,中抗大斑病(1~5級),抗灰斑病(1~3級),抗彎孢菌葉斑病(1~3級),中抗青枯病(1~5級),感絲黑穗病(發病株率0~10.6%)。
產量表現:2005~2006年參加遼寧省玉米晚熟組區域試驗,13點次增產,5點次減產,兩年平均畝產634.4公斤,比對照丹玉39號增產8.5%;2006年參加同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23.5公斤,比對照丹玉39號增產0.6%。
栽培技術要點:在中等肥力以上土壤栽培,適宜密度為3300株/畝,注意適時播種。注意防治病蟲害。
適宜地區:遼寧沈陽、鐵嶺、丹東、大連、鞍山、錦州、朝陽、葫蘆島等有效積溫在2900℃以上的晚熟玉米區種植。
 24、丹玉102號
    品種來源:由丹東農業科學院于2001年以自選系丹C180為母本,以丹340為父本組配而成的單交種。母本是天1×S80的二環選系( 天1與 S80均是美國雜交種78599選系),父本是旅9(白骨24行)×有稃玉米,再經輻射處理后連續自交選育而成的自交系。
    特征特性:幼苗葉鞘紫色,葉片深綠,葉緣紫色,株型半緊湊,株高324厘米,穗位148厘米,成株葉片數21片。花絲粉紅色,花藥黃色,穎殼綠少帶紫紋,果穗長筒型,穗長24.8厘米,穗行數16~18行,穗軸白色,籽粒黃色,粒型為半馬齒型,百粒重37.2克,倒伏率0~5.0%,倒折率0~4.6%。
    經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沈陽)測定:籽粒容重743.5克/升,粗蛋白含量10.62%,粗脂肪含量4.91%,粗淀粉含量71.80%,賴氨酸含量0.35%。
    遼寧省春播生育期135天左右,比對照丹玉39號晚1天,需有效積溫2940℃左右,屬晚熟玉米雜交種。
    經2005~2006兩年人工接種鑒定,中抗大斑病(1~5級),抗灰斑病(1~3級),中抗彎孢菌葉斑病(1~5級),中抗青枯病(1~5級),抗絲黑穗病(發病株率0~2.2%)。
產量表現:2005~2006年參加遼寧省玉米晚熟組區域試驗,14點次增產,4點次減產,兩年平均畝產624.8公斤,比對照種丹玉39號增產5.3%;2006年參加同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10.7公斤,比對照種丹玉39號增產0.4%。
栽培技術要點:在中等以上肥力土壤上栽培,適宜密度為2700株/畝,不耐密植,注意防治玉米螟蟲。
適宜地區:遼寧沈陽、鐵嶺、丹東、大連、鞍山、錦州、朝陽、葫蘆島等有效積溫在2900℃以上的晚熟玉米區種植。
 25、丹玉401號
品種來源:由丹東農業科學院、遼寧省丹玉種業科技有限公司和沈陽仙禾種業有限公司于2002 年冬以丹8645為母本,以丹598為父本組配而成的單交種。母本由遼2345與C8605~2組配的基礎材料選育而成,父本由 OH43Ht3,丹340、丹黃02、丹黃11、78599經復合雜交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幼苗葉鞘紫色,葉片綠色,葉緣淺紫色,株型半緊湊,株高290厘米,穗位130厘米,成株葉片數20~21 片。花絲粉色,花藥綠色,穎殼紫色。果穗長錐型,穗長19.6厘米,穗行數18~20行,穗軸紅色,籽粒黃色,粒型為馬齒型,百粒重38.0克。倒伏(折)率0~2.1%。
經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沈陽)測定,籽粒容重734.8克/升,粗蛋白含量11.12%,粗脂肪含量5.20%,粗淀粉含量72.28%,賴氨酸含量0.32%。
遼寧省春播生育期134天左右,與對照丹玉39號相同,需有效積溫2870℃左右。屬晚熟玉米雜交種。
經2005~2006兩年人工接種鑒定,中抗大斑病(1~5級),感灰斑病(1~7級),感彎孢菌葉斑病(3~7級),中抗青枯病(1~5級),抗絲黑穗病(發病株率0~3.2%)。
產量表現:2005~2006 年參加遼寧省玉米晚熟組區域試驗,14點次增產,4點次減產,兩年平均畝產641.9公斤,比對照丹玉39號增產8.8%;2006年參加同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58.3公斤,比對照丹玉39號增產6.2%。
栽培技術要點:在中等肥力以上土壤上栽培,適宜密度為2800~3200株/畝,注意種、肥隔離。注意防治灰斑病、彎孢菌葉斑病和玉米螟。
適宜地區:遼寧沈陽、鐵嶺、丹東、大連、鞍山、錦州、朝陽、葫蘆島等有效積溫在2900℃以上的晚熟玉米區種植。
 26、丹玉402號
品種來源:由丹東農業科學院于2002年冬以自選系丹299為母本,以自選系DH34為父本組配而成的單交種。母本來源于美國雜交種78599為種質資源,父本是以丹340變異株為基礎材料經過連續自交于1998年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幼苗葉鞘紫色,葉片深綠色,葉緣紫色,株型清秀,株高295厘米,穗位135厘米,成株葉片數21~22片。花絲粉色,花藥綠色,穎殼淺紫色。果穗筒型,穗長21厘米,穗行數16~20行,穗軸紅色,籽粒黃色,粒型為馬齒型,百粒重36.0克。倒伏(折)率0~2%。
經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沈陽)測定, 籽粒容重737.2克/升,粗蛋白含量10.33%,粗脂肪含量5.32%,粗淀粉含量73.46%,賴氨酸含量0.32%。
遼寧省春播生育期136天左右,比對照丹玉39號晚2天,需有效積溫2950℃左右。屬晚熟玉米雜交種。
經2005~2006兩年人工接種鑒定,中抗大斑病(1~5級),抗灰斑病(1~3級),抗彎孢菌葉斑病(1~3級),中抗青枯病(1~5級),中抗絲黑穗病(發病株率0~7.3%)。
產量表現:2005~2006年參加遼寧省玉米晚組區域試驗,16點次增產,2點次減產,兩年平均畝產655.9公斤,比對照丹玉39號增產12.2%;2006年參加同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24.7公斤,比對照丹玉39號增產2.7%。
栽培技術要點:在中等肥力以上土壤上栽培,適宜密度為2800~3200株/畝,每公頃施農家肥45000~60000公斤、玉米專用肥450公斤做底肥,注意種、肥隔離,注意防治玉米螟。
適宜地區:遼寧沈陽、鐵嶺、丹東、大連、鞍山、錦州、朝陽、葫蘆島等有效積溫在2900℃以上的晚熟玉米區種植。
 27、丹玉403號
品種來源:由丹東農業科學院于2002年冬以自選系D95為母本,以自選系DH34為父本組配而成的單交種。母本是由D25和丹599雜交經多代自交選育而成,父本是以丹340變異株為基礎材料連續自交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幼苗葉鞘紫色,葉片綠色,葉緣紫色,株型清秀,株高285厘米,穗位130厘米,成株葉片數20~21片。花絲粉色,花藥淺紫色,穎殼淺紫色。果穗筒型,穗長22.4厘米,穗行數16~20行,穗軸白色,籽粒黃色,粒型為馬齒型,百粒重39.8克。倒伏(折)率0~2.6%。
經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沈陽)測定, 籽粒容重725.6克/升,粗蛋白含量10.12%,粗脂肪含量5.32%,粗淀粉含量72.59%,賴氨酸含量0.31%。
遼寧省春播生育期135天左右,比對照丹玉39號晚1天,需有效積溫2950℃左右。屬晚熟玉米雜交種。
經2005~2006兩年人工接種鑒定,中抗大斑病(1~5級),中抗灰斑病(1~5級),感彎孢菌葉斑病(1~7級),中抗青枯病(1~5級),抗絲黑穗病(發病株率0~2.1%)。
產量表現:2005~2006年參加遼寧省玉米晚熟組區域試驗,14個點次增產,4個點次減產,兩年平均畝產632.7公斤,比對照丹玉39號增產6.5%;2006年參加同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28.8公斤,比對照丹玉39號增產1.4%。
栽培技術要點:在中等肥力以上土壤上栽培,適宜密度為2800~3200株/畝,每公頃施農家肥45000~60000公斤、玉米專用肥450公斤做底肥,注意種、肥隔離,注意防治彎孢菌葉斑病和玉米螟。
適宜地區:遼寧沈陽、鐵嶺、丹東、大連、鞍山、錦州、朝陽、葫蘆島等有效積溫在2900℃以上的晚熟玉米區種植。
 28、東單100號
品種來源:由遼寧東亞種業有限公司于2002年以A7為母本,以F41為父本組配而成的單交種。母本是以丹9046為母本,以丹9042、寬葉C8605、478、鄭32混合花粉為父本組成基礎試材,再與熱帶種子資源墨黃9雜交經連續自交6代選育而成;父本是用系譜法以丹341與丹340、瓦138、8415、E28、丹黃02、連87等混合授粉后再與丹341回交2代,經連續自交6代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幼苗葉鞘紫色,葉片深綠色,葉緣紫色,株型緊湊,株高324.5厘米,穗位136.5厘米,成株葉片數21~22片。花絲綠色,花藥黃色,穎殼綠帶紫色條紋。果穗筒形,穗長20.6厘米,穗行數16~22行,穗軸紅色,籽粒黃色,粒型為馬齒型,百粒重32.9克。倒伏率0~0.3%,倒折率0~7.8%。
經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沈陽)測定, 籽粒容重698.4克/升,粗蛋白含量9.56%,粗脂肪含量4.67%,粗淀粉含量75.30%,賴氨酸含量0.34%。
遼寧省春播生育期136天左右,比對照丹玉39號晚2天,需有效積溫2980℃左右。屬晚熟玉米雜交種。
經2005~2006兩年人工接種鑒定,抗大斑病(1~3級),抗灰斑病(1~3級),中抗彎孢菌葉斑病(3~5級),感青枯病(1~7級),中抗絲黑穗病(發病株率0~8%)。
產量表現:2005~2006年參加遼寧省玉米晚熟組區域試驗,17點次增產,1點次減產,兩年平均畝產681.9公斤,比對照丹玉39號增產13.7%;2006年參加同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70.0公斤,比對照丹玉39號增產8.1%。
栽培技術要點:在中等肥力以上土壤上栽培,適宜密度為2800~3000株/畝。注意防治青枯病和玉米螟。
適宜地區:遼寧沈陽、鐵嶺、丹東、大連、鞍山、錦州、朝陽、葫蘆島等有效積溫在2900℃以上的晚熟玉米區種植。
 29、東單335
品種來源:由遼寧東亞種業有限公司于2001年冬在海南以自選系A801為母本,以外引系9801為父本組配而成的單交種。母本是由丹9042/(丹9046/墨黃9)組成的基礎材料連續自交6代選育而成;父本從山東省農科院引進的黃改系。
特征特性:幼苗葉鞘深紫色,葉片綠色,葉緣紫色,株型緊湊,株高305厘米,穗位137厘米,成株葉片數20片。花絲紅色,花藥紅色,穎殼淡紅色。果穗筒形,穗長19.4厘米,穗行數14~18行,穗軸紅色,籽粒黃色,有白蓋。粒型為馬齒型,百粒重38克。倒伏率0~5%。
經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沈陽)測定,籽粒容重737.4克/升,粗蛋白含量10.02%,粗脂肪含量4.08%,粗淀粉含量75.52%,賴氨酸含量0.32%。
遼寧省春播生育期132天左右,比對照丹玉39號早2天,需有效積溫2870℃左右。屬晚熟玉米雜交種。
經2005~2006兩年人工接種鑒定,中抗大斑病(1~5級),中抗灰斑病(1~5級),感彎孢菌葉斑病(1~7級),感青枯病(1~7級),感絲黑穗病(發病株率0~29.1%)。
產量表現:2005~2006年參加遼寧省玉米晚熟組區域試驗,13點次增產,5點次減產,兩年平均畝產647.7公斤,比對照丹玉39號增產9.1%;2006年參加同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47.9公斤,比對照丹玉39號增產6.5%。
栽培技術要點:在中等肥力以上土壤栽培,適宜密度為3300~3500株/畝。注意種子用包衣劑進行包衣處理。注意防治彎孢菌葉斑病、青枯病和玉米螟。
適宜地區:遼寧沈陽、鐵嶺、丹東、大連、鞍山、錦州、朝陽、葫蘆島等有效積溫在2900℃以上的晚熟玉米區種植。
 30、富友369
品種來源:由瓦房店市代善文于2000年以自選系代2034為母本,以自選系D27為父本雜交育成。母本是1985年用340變異單株經連續自交6代選育而成。父本是以美國雜交種PN78599為基礎材料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幼苗葉鞘紫色,葉片濃綠,葉緣紫色,株型半緊湊,株高324厘米,穗位177厘米,成株葉片數20片。花絲紫紅色,花藥紫色,穎殼紫色。果穗筒形,穗長21.2厘米,穗行數16~20行,穗軸白色,籽粒橙色。粒型為半硬粒型,百粒重37.6克。倒折率0~2.7%,倒伏率0~2.4%。
經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沈陽)測定,籽粒容重755.2克/升,粗蛋白含量11.56%,粗脂肪含量5.42%,粗淀粉含量72.52%,賴氨酸含量0.32%。
遼寧省春播生育期135天左右,比對照丹玉39號晚1天,需有效積溫2900℃左右。屬晚熟玉米雜交種。
經2005~2006兩年人工接種鑒定,抗大斑病(1~3級),抗灰斑病(1~3級),中抗彎孢菌葉斑病(1~5級),中抗青枯病(1~5級),中抗絲黑穗病(發病株率0~6.7%)。
產量表現:2005~2006年參加遼寧省玉米晚熟組區域試驗,14點次增產,4點次減產,兩年平均畝產634公斤,比對照丹玉39號增產5.7%;2006年參加同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11.9公斤,比對照丹玉39號增產0.1%。
栽培技術要點:在中等肥力以上土壤栽培,適宜密度為2500~3000株/畝。注意不能太密,注意防治地下害蟲。
適宜地區:遼寧沈陽、鐵嶺、丹東、大連、鞍山、錦州、朝陽、葫蘆島等有效積溫在2900℃以上的晚熟玉米區種植。
 31、遼單145
品種來源:由遼寧省農業科學院玉米研究所于2001年以遼2379為母本,以丹598為父本組配而成的單交種。母本來源于1997年引入的美國雜交種E02、E03混種選系,父本來源于丹東農科院。
特征特性:幼苗葉鞘紫色,葉片綠色,葉緣紫色,株型半緊湊,株高306厘米,穗位136 厘米,成株葉片數23~24片。花絲紅色,花藥黃色,穎殼綠色。果穗筒型,穗長21厘米,穗行數16~20行,穗軸紅色,籽粒黃色,粒型為長楔型,百粒重39.6克。倒伏(折)率0~36.2%(0~37.4%)。
經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沈陽)測定,籽粒容重737.5克/升,粗蛋白含量10.91%,粗脂肪含量4.74%,粗淀粉含量73.49%,賴氨酸含量0.32%。
遼寧省春播生育期134天左右,與對照丹玉39號相同,需有效積溫2920℃左右。屬晚熟玉米雜交種。
經2005~2006兩年人工接種鑒定,抗大斑病(1~3級),抗灰斑病(1~3級),中抗彎孢菌葉斑病(3~5級),中抗青枯病(1~5級),抗絲黑穗病(發病株率0~2.2%)。
產量表現:2005~2006年參加遼寧省玉米晚熟組區域試驗,15點次增產,3點次減產,兩年平均畝產627.8公斤,比對照丹玉39號增產7.1%;2006年參加同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24.7公斤,比對照丹玉39號增產0.8%。
栽培技術要點:在中等肥力以上土壤上栽培,適宜密度為3000株/畝,在丹東地區防止倒伏。
適宜地區:遼寧沈陽、鐵嶺、丹東、大連、鞍山、錦州、朝陽、葫蘆島等有效積溫在2900℃以上的晚熟玉米區種植。
 32、金剛29號
品種來源:由遼陽金剛種業有限公司于2001年以“2016”為母本,以“9062”為父本組配而成的單交種。母本來源于沈“137×7808”,父本來源于“360”變異株“8415”。
特征特性:幼苗葉鞘紫色,葉片綠色,葉緣綠色,株型半緊湊,株高295厘米,穗位121厘米,成株葉片數21片。花絲黃綠色,花藥黃色,穎殼綠色。果穗筒型,穗長24.0厘米,穗行數16~18行,穗軸白色,籽粒黃色,粒型為馬齒型,百粒重45.0克。倒伏(折)率0~7.8%。
經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沈陽)測定,籽粒容重695.8克/升,粗蛋白含量9.90%,粗脂肪含量4.58%,粗淀粉含量72.51%,賴氨酸含量0.33%。
遼寧省春播生育期134天左右,與對照丹玉39號相同,需有效積溫2900℃左右。屬晚熟玉米雜交種。
經2005~2006兩年人工接種鑒定,中抗大斑病(1~5 級),抗灰斑病(1~3級),感彎孢菌葉斑病(3~7級),中抗青枯病(1~5級),抗絲黑穗病(發病株率0~2.0 %)。
產量表現:2005~2006年參加遼寧省玉米晚熟組區域試驗,15點次增產,3點次減產,兩年平均畝產628.2公斤,比對照丹玉39號增產7.4%;2006年參加同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22.5公斤,比對照丹玉39號增產0.4%。
栽培技術要點:在中等肥力以上土壤上栽培,適宜密度為2800株/畝。注意防治彎孢菌葉斑病、地下害蟲和玉米螟。
適宜地區:遼寧沈陽、鐵嶺、丹東、大連、鞍山、錦州、朝陽、葫蘆島等有效積溫在2900℃以上的晚熟玉米區種植。
 33、金剛35號
品種來源:由遼陽金剛種業有限公司于2001年以“2018”為母本,以“2026”為父本組配而成的單交種。母本來源于“沈137”ד9109”,父本來源于“9062”דK349”。
特征特性:幼苗葉鞘紫色,葉片綠色,葉緣綠色,株型半緊湊,株高269厘米,穗位110厘米,成株葉片數20片。花絲粉紅色,花藥淡黃色,穎殼綠色。果穗錐型,穗長22.5厘米,穗行數16~18行,穗軸紅色,籽粒桔黃色,粒型為半馬齒,百粒重36.4克。倒伏(折)率0~7.8%。
經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沈陽)測定,籽粒容重743.8克/升,粗蛋白含量10.20%,粗脂肪含量4.14%,粗淀粉含量73.98%,賴氨酸含量0.32%。
遼寧省春播生育期132天左右,比對照丹玉39號早2天,需有效積溫2900℃左右。屬晚熟玉米雜交種。
經2005~2006兩年人工接種鑒定,中抗大斑病(1~5 級),中抗灰斑病(1~5級),感彎孢菌葉斑病(1~7級),中抗青枯病(1 ~5級),中抗絲黑穗病(發病株率0~7.8 %)。
產量表現:2005~2006年參加遼寧省玉米晚熟組區域試驗, 15個點次增產,3點次減產,兩年平均畝產638.4公斤,比對照丹玉39號增產7.6%;2006年參加同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41.7公斤,比對照丹玉39號增產5.5%。
栽培技術要點:在中等肥力以上土壤上栽培,適宜密度為2800~3000株/畝。注意防治彎孢菌葉斑病、地下害蟲和玉米螟。
適宜地區:遼寧沈陽、鐵嶺、丹東、大連、鞍山、錦州、朝陽、葫蘆島等有效積溫在2900℃以上的晚熟玉米區種植。
34、連禾16
品種來源:由莊河新玉種業于2002年以R93為母本,以DH34為父本組配而成的單交種。母本來源于P78599變異株,父本來源于丹340自交系的變異株。
特征特性:幼苗葉鞘紫色,葉片綠色,葉緣紫色,株型上沖,株高292厘米,穗位134厘米,成株葉片數22片。花絲淡綠色,花藥深肉色,穎殼微紫色。果穗長筒型,穗長21.1厘米,穗行數16~22行,穗軸白色,籽粒黃色,粒型為馬齒型,百粒重34.3克。倒伏(拆)率0.7 %。
經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沈陽)測定,籽粒容重737.2克/升,粗蛋白含量10.66%,粗脂肪含量5.48%,粗淀粉含量68.36%,賴氨酸含量0.32%。
遼寧省春播生育期137天,比對照丹玉39號晚3天,需有效積溫2950℃左右。屬晚熟玉米雜交種。
經2005~2006兩年人工接種鑒定,中抗大斑病(1~5級),中抗灰斑病(1~5級),中抗彎孢菌葉斑病(1~5級),中抗青枯病(1~5級),抗絲黑穗病(發病株率0~2.1%)。
產量表現:2005~2006年參加遼寧省玉米晚熟組區域試驗,16點次增產,2點次減產,兩年平均畝產646.7公斤,比對照丹玉39號增產11.0%;2006年參加同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00.2公斤,比對照丹玉39號增產2.2%。
栽培技術要點:在中等肥力以上土壤栽培,密度為2600~2800株/畝,注意防治玉米螟蟲。
適宜地區:遼寧沈陽、鐵嶺、丹東、大連、鞍山、錦州、朝陽、葫蘆島等有效積溫在2900℃以上的晚熟玉米區種植。
 35、橋峰一號
品種來源:由大石橋市種子有限公司于2001年以G3921為母本,以L8721為父本組配而成的單交種。母本由自選鳳白29雜株連續自交8代選育而成,父本由自選136~87×硬粒340二環系連續自交7代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幼苗葉鞘紫色,葉片深綠色,葉緣淺紫色,株型半緊湊,株高312厘米,穗位150厘米,成株葉片 21~22片,花絲淺綠色,花藥黃色,穎殼綠色。果穗長筒形,穗長22.1厘米,穗粒16~18行,穗軸白色,籽粒黃色,粒型為馬齒型,百粒重41.2克。倒伏率0~1.3%,倒折率0~2.0%。
經農業部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沈陽)測定,籽粒容重742.2克/升,粗蛋白含量10.52%,粗脂肪含量4.86%,粗淀粉含量72.42 %,賴氨酸含量0.32%。
遼寧省春播生育期135天左右,比對照丹玉39號晚熟1天,需有效溫2950℃。屬晚熟玉米雜交種。
經2005~2006兩年人工接種鑒定:抗大斑病(1~3級),感灰斑病(1~7級),中抗彎孢菌葉斑病(3~5級),中抗青枯病(1~5級),高抗絲黑穗病(發病株率0)。
產量表現:2005~2006年參加遼寧省玉米晚熟組區域試驗,17個點次增產,1個點次減產,兩年平均畝產678.9公斤,比對照丹玉39號增產12.9%;2006年參加同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36.4公斤,比對照丹玉39號增產8.4%。
栽培技術要點:在中等以上肥力的平地、丘陵地栽培,適宜密度平肥地以2700株/畝,丘陵地3000株/畝,注意防治灰斑病、地下害蟲、粘蟲和螟蟲。
適宜地區:遼寧沈陽、鐵嶺、丹東、大連、鞍山、錦州、朝陽、葫蘆島等有效積溫在2900℃以上的晚熟玉米區種植。
 36、良玉9號
    品種來源:由丹東登海良玉種業有限公司于 2002年以 S950 為母本,以S9847為父本組配而成的單交種。母本來源于丹9046×掖478/鄭58,父本來源于丹598×H340/丹598。
    特征特性:幼苗葉鞘紫色,葉片深綠色,葉緣紫色,株型半緊湊,株高328厘米,穗位151厘米,成株葉片數20~21片。花絲粉紅色,花藥紅色,穎殼紫色。果穗中筒型,穗長20.5厘米,穗行數16~20行,穗軸粉紅色,籽粒黃色,粒型為馬齒型,百粒重37.6克。倒伏(折)率0~0.7%。
    經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沈陽)測定,籽粒容重712.2克/升,粗蛋白含量10.45%,粗脂肪含量5.17%,粗淀粉含量71.75%,賴氨酸含量0.33%。
    遼寧省春播生育期135天左右,比對照丹玉39號晚1天,需有效積溫2870℃左右。屬晚熟玉米雜交種。
    經2005~2006兩年人工接種鑒定,抗大斑病(1~3級),中抗灰斑病(1~5級),中抗彎孢菌葉斑病(1~5級),感青枯病(1~7級),抗絲黑穗病(發病株率0~4.9%)。
    產量表現:2005~2006年參加遼寧省玉米晚熟組區域試驗,18點次均增產,兩年平均畝產685.5公斤,比對照丹玉39號增產13.9%;2006年參加同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51.9公斤,比對照丹玉39號增產11.0%。
栽培技術要點:在中等肥力以上土壤上栽培,適宜密度為3000~3300株/畝,播種時可采用種子包衣劑拌種,注意防治地下害蟲。大喇叭口期用顆粒劑或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蟲,注意防治青枯病。
適宜地區:遼寧沈陽、鐵嶺、丹東、大連、鞍山、錦州、朝陽、葫蘆島等有效積溫在2900℃以上的晚熟玉米區種植。
 37、沈玉25號
品種來源:由沈陽市農科院玉米所于2002年以沈2634為母本,以沈137為父本組配而成的單交種。母本來源于丹340變異株 ,父本來源于美國雜交種6JK111。
特征特性:幼苗葉鞘紫紅色,葉片綠色,葉緣綠色。株型較緊湊,株高295厘米,穗位130厘米,成株葉片數22~24片。花絲粉紅色,花藥粉色,穎殼紫色。果穗長筒型,穗長24厘米,穗行數16~18行,穗軸紅色,籽粒黃色,粒型為半馬齒型,百粒重 37克。倒伏(折)率 0~3.3%。
經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沈陽)測定,籽粒容重772.0克/升,粗蛋白含量10.62%,粗脂肪含量5.78 %,粗淀粉含量70.51%,賴氨酸含量0.29%。
遼寧省春播生育期134天左右,與對照丹玉39號相同,需有效積溫2900℃左右。屬晚熟玉米雜交種。
經2005~2006兩年人工接種鑒定,中抗大斑病(1~5級),抗灰斑病(1~3級),抗彎孢菌葉斑病(1~3級),中抗青枯病(1~5級),感絲黑穗病(發病株率0.9~10.5%)。
產量表現:2005~2006年參加遼寧省玉米晚熟組區域試驗,16點次增產,2點次減產,兩年平均畝產644.1公斤,比對照丹玉39號增產10.5 %;2006年參加同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17.2公斤,比對照丹玉39號增產1.5%。
栽培技術要點:在中等肥力以上土壤上栽培,適宜密度為3000~3300株/畝,注意N、P、K肥的配合施用。注意防治粘蟲和玉米螟。
適宜地區:遼寧沈陽、鐵嶺、丹東、大連、鞍山、錦州、朝陽、葫蘆島等有效積溫在2900℃以上的晚熟玉米區種植。
 38、盛單218
品種來源:由大連盛世種業有限公司于2003年以SD5為母本,以SD9為父本組配而成的單交種。母本來源于自選系原9~9和5003,父本來源于E28、丹340、掖107和78599。     
特征特性:幼苗葉鞘紫色,葉片綠色,葉緣紫色,株型緊湊,株高314厘米,穗位140 厘米,成株葉片數22片。花絲粉色,花藥紫色,穎殼綠色。果穗筒型,穗長19.4厘米,穗行數16~20 行,穗軸粉色,籽粒橙色,粒型為半馬齒型,百粒重34.9克。倒伏率 0~13.8  %,倒折率0~2.6 %。
經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沈陽)測定,籽粒容重 752.0克/升,粗蛋白含量 10.08 %,粗脂肪含量 5.60%,粗淀粉含量72.90 %,賴氨酸含量0.35%。
遼寧省春播生育期131天左右,比對照丹玉39號早3 天,需有效積溫2870℃左右。屬晚熟玉米雜交種。
經2005~2006兩年人工接種鑒定,中抗大斑病(1~5 級),中抗灰斑病(1~5級),感彎孢菌葉斑病(3~7級),中抗青枯病(1~5級),抗絲黑穗病(發病株率0~3.3%)。
產量表現2005~2006 年參加遼寧省玉米晚熟組區域試驗,17點次增產,1點次減產,兩年平均畝產 678.1公斤,比對照丹玉39號增產17.4 %;2006年參加同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80.7公斤,比對照丹玉39號增產15.9 %。
栽培技術要點在中等肥力以上土壤上栽培,適宜密度為 3000株/畝,注意防治彎孢菌葉斑病和玉米螟 。   
適宜地區:遼寧沈陽、鐵嶺、丹東、大連、鞍山、錦州、朝陽、葫蘆島等有效積溫在2900℃以上的晚熟玉米區種植。
 39、嘉禾2008
品種來源:由沈陽仙禾種業有限公司于2002年以H381為母本,以H119為父本組配而成的單交種。母本來源于齊319×G39 ,父本來源于魯9801變異株。
特征特性:幼苗葉鞘紫色,葉片濃綠色,葉緣紫色,株型半緊湊,株高325厘米,穗位144厘米,成株葉片數22~23片。花絲紅色,花藥紫色,穎殼紫色。果穗筒型,穗長23.6厘米,穗行數14~18行,穗軸白色,籽粒黃白色,粒型為半硬粒,百粒重42.3克。倒伏(折)率0~3.9 %。
經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沈陽)測定,籽粒容重769.8克/升,粗蛋白含量11.78%,粗脂肪含量3.69 %,粗淀粉含量71.82%,賴氨酸含量0.33%。
遼寧省春播生育期 133天左右,比對照丹玉39號早1天,需有效積溫2910℃左右。屬晚熟玉米雜交種。
經2005~2006兩年人工接種鑒定,感大斑病(1~7級),中抗灰斑病(1~5級),中抗彎孢菌葉斑病(1~5級),中抗青枯病(1~5級),中抗絲黑穗病(發病株率1.0~7.3%)。
產量表現:2005~2006年參加遼寧省玉米晚熟組區域試驗,17點次增產,1點次減產,兩年平均畝產671.4公斤,比對照丹玉39號增產11.6%;2006年參加同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64.9公斤,比對照丹玉39號增產8.8%。
栽培技術要點:在中等肥力以上土壤上栽培,適宜密度為3000~3200株/畝,注意防治大斑病和玉米螟。
適宜地區:遼寧沈陽、鐵嶺、丹東、大連、鞍山、錦州、朝陽、葫蘆島等有效積溫在2900℃以上的晚熟玉米區種植。
 40、誠田一號
品種來源:由沈陽誠田種業有限公司于2001年以8~236為母本,以7~365為父本組配而成的單交種。母本由5003x543經多代自交選育而成,父本由丹598變異株經多代自交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幼苗葉鞘紅色,葉片深綠色,株型較緊湊,株高295厘米,穗位121厘米,成株葉片數20~21片。花絲淺粉紅色,花藥淺紫色,穎殼淺紫色,果穗長筒型,穗長22~24厘米,穗行數20~22行,穗軸紅色,籽粒橙色,粒型為深馬齒型,百粒重40.0克。倒伏(折)率0~4.7%。
經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沈陽)測定,籽粒容重734.4克/升,粗蛋白含量10.98%,粗脂肪含量3.79%,粗淀粉含量70.58%,賴氨酸含量0.32%。
遼寧省春播生育期133天左右,比對照丹玉39號早1天,需有效積溫 2900℃左右。屬晚熟玉米雜交種。
經2005~2006兩年人工接種鑒定,中抗大斑病(1~5級),中抗灰斑病(1~5級),中抗彎孢菌葉斑病(1~5級),中抗青枯病(1~ 5 級),抗絲黑穗病(發病株率0~4.8%)。
產量表現:2005~2006年參加遼寧省玉米晚熟組區域試驗,14點次增產,4點次減產,兩年平均畝產645.5公斤,比對照丹玉39號增產9.1%;2006年參加同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18.2公斤,比對照丹玉39號增產1.6%。
栽培技術要點:在中等肥力以上土壤上栽培,適宜密度為2800~3000株/畝,注意保證播種質量,使苗全、苗齊、苗壯。注意防治玉米螟蟲。
適宜地區:遼寧沈陽、鐵嶺、丹東、大連、鞍山、錦州、朝陽、葫蘆島等有效積溫在2900℃以上的晚熟玉米區種植。
 41、郁青九號
品種來源:由王福才和張九華二人于1999年以JH38為母本,以B8為父本組配而成的單交種。母本來源于自選系W8705×F8801,父本來源于旅九雜株。
特征特性:幼苗葉鞘紫色,葉片深綠色,葉緣白色,株型半緊湊,株高280厘米,穗位127厘米,成株葉片數20~21片。花絲青白色,花藥黃色,穎殼綠色。果穗筒型,穗長22.5厘米,穗行數16~18行,穗軸白色,籽粒桔黃色,粒型為馬齒型,百粒重43.3克。
經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沈陽)測定,籽粒容重784.8克/升,粗蛋白含量10.35%,粗脂肪含量4.76%,粗淀粉含量73.42%,賴氨酸含量0.31%。
遼寧省春播生育期133天左右,比對照丹玉39號早1天,需有效積溫2860℃左右。屬晚熟玉米雜交種。
經2005~2006兩年人工接種鑒定,中抗大斑病(1~5級),中抗灰斑病(1~5級),感彎孢菌葉斑病(1~7級),中抗青枯病(1~5級),中抗絲黑穗病(發病株率0~7.1%)。
產量表現:2005~2006兩年參加遼寧省玉米晚熟組區域試驗,13個點次增產,5個點次減產,兩年平均畝產630.7公斤,比對照丹玉39號增產6.6%;2006年參加同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38.2公斤,比對照丹玉39號增產4.4%。
栽培技術要點:在中等肥力以上土壤上栽培,適宜密度為2800~3000株/畝,注意防治彎孢菌葉斑病。
適宜地區:遼寧沈陽、鐵嶺、丹東、大連、鞍山、錦州、朝陽、葫蘆島等有效積溫在2900℃以上的晚熟玉米區種植。
 42、寧糯31號
品種來源:由沈陽金珍珠種業有限公司和沈陽仙禾種業有限公司于2003 年以自選系N4012(齊401×K12)為母本,以自選系N1373(沈137×303糯)為父本組配而成的單交種。母本來源于齊401×K12,是山東魯糯一號母本齊401與K12組配的二環系,父本來源于沈137與303糯(魯糯一號父本)組配而成的二環系。
特征特性:幼苗葉鞘綠色,葉片綠色,葉緣紫色,株型半緊湊,株高212厘米,穗位82 厘米,成株葉片數19片。花絲紫紅色,花藥粉紅色,穎殼淡紫色。果穗筒錐型,穗長23 厘米,穗行數16行,穗軸白色,籽粒橙黃色,粒型為糯質硬粒型,百粒重37 克。倒伏(折)率0。
品質綜合評價得分82.6分,優于對照,達到國家鮮食玉米二級標準。
遼寧省春播生育期82天左右,比對照墾粘一號晚1 天,屬早熟糯玉米雜交種。
經2005~2006兩年人工接種鑒定,中抗大斑病(3~5級),中抗灰斑病(3~5級),中抗彎孢菌葉斑病(3~5級),感青枯病(5~7級),感絲黑穗病(發病株率0~15.2%)。
產量表現:2005~2006年參加遼寧省玉米鮮食組區域試驗,兩年平均畝產902.8公斤,比對照墾粘一號增產17.5%。
栽培技術要點:在中等肥力以上土壤上栽培,適宜密度為3500~3800 株/畝,注意防螟。
適宜地區:適宜在遼寧省種植墾糯1號的地區種植。
43、沈玉27號
    品種來源:由沈陽市農科院于2004年以沈9901為母本,以沈163為父本組配而成的單交種。母本是1999年由自選系沈7-004與墾糯1號母本雜交,并以墾糯1號母本回交一次后,選糯性種子連續自交7代選育而成。父本是1999年由黃早4×北白糯雜交后,經連續8代自交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幼苗葉鞘綠色,葉片鮮綠,葉緣綠色,株型緊湊。株高249厘米,穗位103厘米,成株葉片數19片。花絲淡紫色,花藥黃色,果穗長筒型,穗長18.3厘米,穗行數14~16行,穗軸白色,籽粒黃色糯質,百粒重33.3克,抗倒伏(折)。
    品質綜合評價得分85.1分,優于對照,達到國家鮮食玉米二級標準。
    遼寧省春播生育期81天左右,與對照墾糯1號相同,屬早熟糯玉米雜交種。
經2005~2006兩年人工接種鑒定,抗大斑病(3級),中抗灰斑病(3~5級),中抗彎孢菌葉斑病(3~5級),感青枯病(5~7級),感絲黑穗病(發病株率0~17%)。
  產量表現: 2005~2006年參加遼寧省玉米鮮食組區域試驗,4點次全部增產,兩年平均畝產830.1公斤,比對照墾糯1號增產8.0%。
栽培技術要點:在中等肥力以上的地塊種植,適宜密度為3500株/畝,注意適期播種以保證苗齊苗壯,注意防治青枯病、粘蟲和玉米螟。
適宜地區:適宜在遼寧省種植墾糯1號的地區種植。
 44、沈糯6號
品種來源:由沈陽農業大學特種玉米研究所于2006年以糯1為母本,以沈糯232為父本組配而成的糯玉米單交種。母本來源于外省自交系,父本來源于省外引進的原始材料,經系統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幼苗葉鞘紫色,葉片濃綠色,葉緣綠色。株型半緊湊,株高250厘米,穗位100厘米,成株葉片數20片左右。花絲淡綠色,花藥黃色,穎殼綠色。果穗筒型,穗長20~22厘米,穗行數14~16行,穗軸白色,籽粒黃色,粒型為硬粒型,鮮粒百粒重33克。倒伏(折)率0.8%。
品質綜合評價得分85.7分,優于對照。達到國家鮮食玉米二級標準。
遼寧省春播生育期83天左右,比對照墾糯1號晚2天。屬早熟糯玉米雜交種。
經2005~2006兩年人工接種鑒定,中抗大斑病(3~5級)、中抗彎孢菌葉斑病(3~5級)、中抗灰斑病(3~5級)、中抗青枯病(1~5級)、中抗絲黑穗病(發病株率0~9.3%)。
產量表現:2005~2006年參加遼寧省玉米鮮食組區域試驗,6點次增產,1點次減產,兩年平均畝產847.8公斤,比對照墾糯1號增產10.2%。
栽培技術要點:選擇中等肥力以上土壤上栽培,適宜密度為3000~3500株/畝,注意避免在嚴重干旱地塊種植,以免影響產量和商業品質。
適宜地區:適宜在遼寧省種植墾糯1號的地區種植。
 45、鐵糯1號
品種來源:由鐵嶺市農業科學院于2002年以鐵98130~1為母本,以糯1為父本組配而成的糯玉米單交種。母本來源于國外糯玉米種質資源雜交后經過多代自交選育而成,父本屬引進的自交系。
特征特性:幼苗葉鞘紫色,葉片綠色,葉緣紫色,株型半緊湊,株高218.1厘米,穗位78.6厘米,成株葉片數19~20片。花絲淡紫色,花藥黃色,穎殼綠色。果穗錐型,穗長24.3厘米,穗行數16~20行,穗軸白色,籽粒黃色,粒型為馬齒型,百粒重 35.0克。倒伏(折)率 0.2 %。
品質綜合評價,達到國家鮮食玉米二級標準。
遼寧省春播生育期83天左右,比對照墾糯1號晚2天,需有效積溫1850℃。屬早熟糯玉米雜交種。
經2005~2006兩年人工接種鑒定,中抗大斑病(3~5級),中抗灰斑病(3~5級),中抗彎孢菌葉斑病(3~5級),感青枯病(3~7級),感絲黑穗病(發病株率0~22.0%)。
產量表現:2005~2006年參加遼寧省玉米鮮食組區域試驗,7點次均增產,兩年平均畝產826.2公斤,比對照墾糯1號增產7.5%。
栽培技術要點:在中等肥力以上土壤上栽培,適宜密度為3300~3500株/畝,注意密度不宜過大。注意防治青枯病、地下害蟲和玉米螟。
適宜地區:適宜在遼寧省種植墾糯1號的地區種植。
 46、沈甜6號
品種來源:由沈陽農業大學特種玉米研究所于2006年以自選系沈甜135為母本,以自選系沈甜H154為父本組配而成的超甜玉米單交種。母本來源于泰國超甜玉米雜交種,父本來源于美國超甜玉米雜交種,經系統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幼苗葉鞘綠色,葉片中綠色,葉緣綠色。雄穗較大,分支10~12個,株型平展,株高200厘米左右,穗位60厘米,成株葉片數18片左右。花絲淡綠色,花藥黃色,穎殼綠色。果穗筒型,穗長20厘米左右,粗5厘米左右,穗行數16~18行,穗軸白色,籽粒黃色,鮮粒百粒重35~40克。倒伏(折)率1.5%。
品質綜合評價得分86.2分,優于對照。達到國家鮮食玉米二級標準。
遼寧省春播生育期79天左右,比對照沈甜4號早2天。屬極早熟玉米雜交種。
經2005~2006兩年人工接種鑒定,中抗大斑病(3~5級),中抗彎孢菌葉斑病(3~5級),中抗灰斑病(3~5級),中抗青枯病(3~5級),感絲黑穗病(發病株率0~18.8%)。
產量表現:2005~2006年參加遼寧省玉米鮮食組區域試驗,7點次均增產,兩年平均畝產770.1公斤,比對照沈甜4號增產20.7%。
栽培技術要點:選擇中上等地塊,避免在干旱地塊種植以免禿尖和影響品質。適宜密度為3500~4000株/畝。與普通玉米、其他類型的普甜玉米、超甜玉米隔離種植,空間距離100米左右。
適宜地區:適宜在遼寧春玉米區種植。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品種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版權隱私 | 使用協議 | 聯系方式 | 廣告服務 友情鏈接 | 申請鏈接 | 網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