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云花油早熟1號
審定編號:滇審油菜2008001號
申請單位: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
選育單位: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玉溪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云南省農業科學院與玉溪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合作,利用甘藍型油菜育種組合(A35×H027)F1代材料,通過花藥培養育種技術育成。
特征特性:屬甘藍型油菜早熟品系,大田種植全生育期175天,山地種植全生育期166.3天。幼苗直立,基葉橢圓形,葉色淡祿。該品系現蕾、抽苔、初花期均較早。株高145.6cm,株型緊湊,有效分枝部位62cm,有效分枝數10個,結角密度1.4個/cm,全株有效角果數222個,每角粒數18.1粒,千粒重3.8g。抗較旱。品質分析結果為,芥酸含量0.67%,硫甙含量21.25µmol/g,含油量43.23%。抗性鑒定結果為,高抗白銹病、中抗病毒病。
產量表現:省區試兩年平均產量218.6kg/畝,較對照花油3號增產5.2%,1999年以來,在玉溪、思茅、 紅河、曲靖、楚雄、臨滄等州(市)大面積生產示范,大田一般畝產200∽260kg,較對照花油3號增產5%以上;山地種植一般畝產150∽210kg,較對照A35增產10%以上。
適宜區域:適宜云南省海拔1100∽2000m的油菜產區種植。
二、云油雜4號
審定編號:滇審油菜2008002號
申請單位: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
選育單位: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
品種來源:系云南省農科院經作所2003年利用不育系99F114AB與恢復系98F350組配的甘藍型優質雜交油菜新組合。不育系99F114AB是1992年利用從四川引進材料“89-50”的F2代中分離的不育株,與從云油31號×Marnoo選育的雙低品系雜交,連續多代兄妹交于1999年定型;其恢復系98F350是1992年從外引雜交種(雜056-5)中分離的可育株,用84001進行雙低轉育,經連續多代自交和品質篩選于1998年育成。
特征特性:該組合生長整齊一致,長勢強、葉色淡綠、葉片肥大,花期繁茂,結角密、結角層厚,生育期183天,平均株高176.5cm,有效分枝13個,單株有效角果數368角,每角粒數20.3粒,千粒重3.35g,單株生產力23.22g。品質檢測結果,芥酸含量0.23%,硫甙含量29.08µmol/g(餅),含油量44.21%。抗病性鑒定結果,高抗白銹病,抗病毒病病。
產量表現:兩年區試平均畝產272.50kg,比云油雜2號增產2.47%;比花油8號增產15.95%。10個試點20個點次中,與云油雜2號比較有12個點次增產,與對照花油8號比較,有17個點增產。多點試驗示范,平均畝產205.2∽389.7千克之間,較當地大面積推廣的品種增產14.8%∽47.3%。
適宜區域:適宜云南省800∽2400米油菜產區種植。
三、云油雜5號
審定編號:滇審油菜2008003號
申請單位: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
選育單位: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云南農業職業技術學院
品種來源:該品種是以雙低細胞質雄性不育系05565(H3A)為母本,雙低恢復系05504-5為父本,于2005年夏播繁育組配而成的甘藍型油菜蘿卜細胞質雄性不育三系雜交種。其不育系是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利用01790不育株系為母本,花油3號優良株系為回交父本,從2000年秋播起連續4年7代回交選育而成;其恢復系05504-5是利用從加拿大引進的三系雜交種01751F1可育株,通過連續多代自交、測交及小孢子培養純合后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葉色濃綠,性狀穩定,生長勢強,株型緊湊,成熟一致。生育期184天;株高182.91cm;有效分枝15.52個,單株有效角果數433角,每角粒數21.2粒,千粒重3.41g,單株生產力23.21g。品質分析結果,芥酸未檢測出,硫甙28.08µmol/g(餅),含油量45.16%。抗病鑒定結果,中抗病毒病、高抗白銹病。
產量表現:2006∽2008年度省區試結果,平均畝產256.22kg,比對照花油8號增產9.02%,達極顯著水平;10個試點20個點次中,與花油8號比較,增產點次達15個。折合畝產油115.71千克,較對照花油8號102.02千克增13.42%。
適宜區域:適合云南省海拔800∽2000米油菜產區種植。
四、保油7號
審定編號:滇特(保山)審油菜2008001號
申請單位:保山市農業科學研究所、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
選育單位: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保山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該品種是云南省農科院經作所(原油料所)1996年利用84001為母本,黔油9號為父本雜交組配而成。
特征特性:屬中熟甘藍型油菜品種,比花油5號早成熟4天。幼苗直立,葉片屬短葉柄,基葉橢圓形,葉片深綠色,真葉葉面、葉緣無刺毛。成株整齊一致,植株屬矮桿型,株型緊湊,莖桿抗倒力強。分枝部位適中,屬勻生分枝型,一次分枝多,主花序較發達。角果長,稍彎曲。株高169.2cm,第一有效分枝部位30.2cm,有效分枝18.5枝,一次分枝10.3枝,二次分枝8.2枝,主序有效長度65.0cm,單株有效角果數275.4角,結莢密度0.83角/cm,角粒數23.7粒,千粒重4.1克。品質分析結果,芥酸含量為0.76%,硫苷含量為28.71微摩爾/克,粗脂肪含量為41.65%。田間抗性評價為抗病毒病、白銹病和菌核病。
產量表現:2004年省區試保山試點畝產214.0千克,在8 個參試品種中產量居第一位,比對照花油6號畝增產17.0千克,增幅為8.6%; 2006-2007年參加保山市區域試驗,兩年8點次平均畝產266.05千克, 8個參試種中居第一位,比對照花油5號畝增產29.45千克,增幅為12.45%,增產點率達87.5%。2004-2007三年隆陽區、施甸縣和龍陵縣共試驗示范319.5畝,平均畝產248.1千克,比花油5號畝增產40.9千克,增幅為19.7%。
適宜區域:適宜保山市海拔1700米以下油菜產區種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