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99视频精品全部 国产,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国产AV熟妇人震精品一品二区,欧美做爰片高潮视频大尺度

VIP標識歡迎光臨種業商務網 | |
商務中心
商務中心
發布信息
發布信息
排名推廣
排名推廣
 
當前位置: 首頁 » 品種 » 省審品種 > 廣東 » 正文

2009年廣東審定水稻品種介紹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09-07-07  作者:中國種業商務網  瀏覽次數:1744
 

1. 七花占

    審定編號:粵審稻2009026

    選育單位:佛山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三七早/粳秈材料922//銀花占

  特征特性:感溫型常規稻品種。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07~110天,比優優122遲熟3~5天。株型中集,葉色濃,葉姿挺直,抽穗整齊,有效穗較少,穗大粒多,熟色好,抗倒力強。耐寒性模擬鑒定孕穗期為中強,開花期為中。科高96.0~101.0厘米,穗長20.6~21.3厘米,畝有效穗18.0~20.0萬,每穗總粒數163.0~175.3粒,結實率81.9%~82.4%,千粒重17.9~18.0克。米質鑒定為國標優質3級、省標優質2級,主要理化指標:整精米率73.3%,堊白粒率30%,堊白度5%,直鏈淀粉17.2%,膠稠度55毫米,食味品質分81分。中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總抗性頻率分別為92.59%、82.35%、90.67%,病圃鑒定穗瘟5級,葉瘟2.33級;感白葉枯病(7級);田間自然條件下,龍川試點2007年表現感穗頸瘟,2008年表現感葉瘟、重感穗頸瘟。

  產量表現:2007年、2008年晚造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分別為431.99公斤和423.12公斤,比對照種優優122分別增產2.16%和4.27%,增產均不顯著。2008年晚造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13.17公斤,比優優122增產4.92%。日產量3.95~3.96公斤。

  栽培技術要點: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葉枯病,白葉枯病常發區不宜種植。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七花占為感溫型常規稻品種。晚造全生育期比優優122遲熟3~5天。產量與對照種相當,米質鑒定為國標優質3級、省標優質2級,中抗稻瘟病,感白葉枯病,耐寒性中。適宜我省各地晚造和粵北以外稻作區早造種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葉枯病,白葉枯病常發區不宜種植。

2. 泰源占7號

  審定編號:粵審稻2009027

  選育單位:廣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勝泰1號/豐絲占

  特征特性:感溫型常規稻品種。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09~111天,比粳秈89早熟3天。株型中集,葉姿挺直,長勢繁茂,抽穗整齊,熟色中,抗倒力中強。耐寒性模擬鑒定孕穗期、開花期均為中。科高98.6~100.7厘米,穗長22.1~23.1厘米,畝有效穗20.2~21.9萬,每穗總粒數127.1~132.8粒,結實率76.8%~81.7%,千粒重21.6~22.4克。米質鑒定為國標優質2級、省標優質2級,主要理化指標:整精米率71.4%,堊白粒率16%,堊白度3%,直鏈淀粉19%,膠稠度63毫米,食味品質分80分。中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總抗性頻率分別為67.6%、96.3%、81.5%,病圃鑒定穗瘟4.3級,葉瘟3.7級;中抗白葉枯病(3級);田間自然條件下,2007年龍川試點表現中感穗頸瘟,羅定試點中感白葉枯病,2008年羅定試點重感白葉枯病。

  產量表現:2007年、2008年晚造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分別為430.37公斤和422.69公斤,比對照種粳秈89分別增產0.34%和5.7%,增產均不顯著。2008年晚造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24.13公斤,比粳秈89增產6.99%。日產量3.88公斤。

  栽培技術要點:⑴早造種子作翻秋種植,選用完全成熟飽滿而且完全曬干后的種子播種,以避免休眠性影響發芽率;⑵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葉枯病。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泰源占7號為感溫型常規稻品種。晚造全生育期比粳秈89早熟3天。產量與對照種相當,米質鑒定為國標優質2級、省標優質2級,中抗稻瘟病和白葉枯病,耐寒性中。適宜我省粵北以外稻作區早、晚造種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葉枯病。

3. 粳絲粘1號

  審定編號:粵審稻2009028

  選育單位:廣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矮秀占/粳稻253//野絲占

  特征特性:感溫型常規稻品種。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06~108天,比優優122遲熟4天。株型中集,葉姿挺直,長勢繁茂,抽穗整齊,結實率較高,熟色好,抗倒力中強。耐寒性模擬鑒定孕穗期、開花期均為中弱。科高94.2~99.5厘米,穗長20.2~21.0厘米,畝有效穗21.3~22.9萬,每穗總粒數119.7~122.0粒,結實率80.0%~87.1%,千粒重20.5克。米質鑒定為國標優質1級、省標優質1級,主要理化指標:整精米率71.7%,堊白粒率3%,堊白度0.3%,直鏈淀粉17.6%,膠稠度75毫米,食味品質分90分。感稻瘟病,中B、中C群和總抗性頻率分別為66.67%、64.71%、66.67%,病圃鑒定穗瘟7級,葉瘟6.33級;抗白葉枯病(1級);田間自然條件下,2007年陽江試點表現中感穗頸瘟,2008年龍川試點感穗頸瘟和葉瘟,羅定和雷州試點中感白葉枯病,雷州試點重感紋枯病。

  產量表現:2007年晚造初試,平均畝產437.28公斤,比對照種優優122增產3.41%,增產不顯著;2008年晚造復試,平均畝產393.60公斤,比優優122減產3.00%,減產不顯著。2008年晚造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13.27公斤,比優優122增產4.94%。日產量3.72~4.06公斤。

  栽培技術要點:特別注意防治稻瘟病,稻瘟病歷史病區不宜種植。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粳絲粘1號為感溫型常規稻品種。晚造全生育期比優優122遲熟4天。產量與對照種相當,米質鑒定為國標優質1級、省標優質1級,感稻瘟病,抗白葉枯病,耐寒性中弱。適宜我省中南和西南稻作區的平原地區早、晚造種植,栽培上要特別注意防治稻瘟病,稻瘟病歷史病區不宜種植。

4. 雙銀占

  審定編號:粵審稻2009029

  選育單位: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品種來源:固優占/銀晶軟占//銀晶軟占

  特征特性:感溫型常規稻品種。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04~107天,與優優122相當。株型中集,葉姿挺直,長勢繁茂,抽穗整齊,結實率高,著粒較疏,熟色好,抗倒力強。耐寒性模擬鑒定孕穗期為中,開花期為中弱。科高102.8~104.5厘米,穗長22.3~22.4厘米,畝有效穗19.9~20.6萬,每穗總粒數130.6~134.8粒,結實率86.3%~88.1%,千粒重19.8~19.9克。米質鑒定為國標優質3級、省標優質2級,主要理化指標:整精米率72%,堊白粒率28%,堊白度4%,直鏈淀粉17.6%,膠稠度80毫米,食味品質分82分。感稻瘟病,中B、中C群和總抗性頻率分別為57.41%、76.47%、62.67%,病圃鑒定穗瘟7級,葉瘟3.67級;抗白葉枯病(1級);田間自然條件下,2007年龍川試點表現中感穗頸瘟。

  產量表現:2007年、2008年晚造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分別為429.36公斤和427.88公斤,比對照種優優122分別增產1.54%和5.45%,增產均不顯著。2008年晚造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26.88公斤,比對照種增產8.4%。日產量4.02~4.13公斤。

  栽培技術要點:特別注意防治稻瘟病,稻瘟病歷史病區不宜種植。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雙銀占為感溫型常規稻品種。晚造全生育期與優優122相當。產量與對照種相當,米質鑒定為國標優質3級、省標優質2級,感稻瘟病,抗白葉枯病,耐寒性中弱。適宜我省中南和西南稻作區的平原地區早、晚造種植,栽培上要特別注意防治稻瘟病,稻瘟病歷史病區不宜種植。

5. 美雅占

  審定編號:粵審稻2009030

  選育單位: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品種來源:美絲占///OR-11/富清占//豐絲占

  特征特性:感溫型常規稻品種。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08~110天,比優優122遲熟3~6天。株型中集,莖桿粗壯,葉色淡,長勢繁茂,抽穗整齊,著粒密,熟色好,抗倒力中弱。耐寒性模擬鑒定孕穗期為中強,開花期為中。科高102.5~106.8厘米,穗長20.4厘米,畝有效穗20.0~21.0萬,每穗總粒數137.4~142.0粒,結實率71.6%~76.2%,千粒重20.7~20.9克。米質鑒定為省標優質3級,主要理化指標:整精米率70.9%,堊白粒率24%,堊白度6.2%,直鏈淀粉16.9%,膠稠度55毫米,食味品質分80分。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總抗性頻率分別為90.74%、82.35%、89.33%,病圃鑒定穗瘟2.33級,葉瘟3.33級;中抗白葉枯病(3級)。

  產量表現:2007年晚造初試,平均畝產422.34公斤,比對照種優優122減產0.12%,減產不顯著;2008年晚造復試,平均畝產412.11公斤,比優優122增產1.56%,增產不顯著。2008年晚造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02.23公斤,比比對照種優優122增產2.14%。日產量3.83公斤。

  栽培技術要點:注意防倒伏。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美雅占為感溫型常規稻品種。晚造全生育期比優優122遲熟3~6天。產量與對照種相當,米質鑒定為省標優質3級,抗稻瘟病,中抗白葉枯病,耐寒性中。適宜我省各地晚造和粵北以外稻作區早造種植。

6. 五山絲苗

  審定編號:粵審稻2009031

  選育單位: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品種來源:茉莉絲苗/五山油占

  特征特性:感溫型常規稻品種。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09~114天,比粳秈89早熟3天。株型中集,葉色濃,葉姿挺直,抽穗整齊,成穗率高,熟色好,抗倒力中強。耐寒性模擬鑒定孕穗期為中,開花期為中強。科高99.1~101.5厘米,穗長21.7~22.5厘米,畝有效穗20.9~21.3萬,每穗總粒數143.6~149.5粒,結實率77.0%~80.9%,千粒重20.2~20.6克。米質鑒定為國標優質2級、省標優質2級,主要理化指標:整精米率72.2%,堊白粒率20%,堊白度2.8%,直鏈淀粉19.9%,膠稠度73毫米,食味品質分80分。高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總抗性頻率均為100%,病圃鑒定穗瘟1~1.67級,葉瘟1級;中抗白葉枯病(3級);田間自然條件下,2008年雷州試點表現重感紋枯病。

  產量表現:2007年晚造初試,平均畝產459.65公斤,比對照種粳秈89增產8.70%,增產不顯著;2008年晚造復試,平均畝產456.56公斤,增產14.17%,增產極顯著。2008年晚造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57.24公斤,比粳秈89增產14.92%。日產量4.03~4.17公斤。

  栽培技術要點:施足基肥,早施分蘗肥,早造用復合肥輕施中期肥。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五山絲苗為感溫型常規稻品種。晚造全生育期比粳秈89早熟3天。豐產性較好,米質鑒定為國標優質2級、省標優質2級,高抗稻瘟病,中抗白葉枯病,耐寒性中。適宜我省粵北以外稻作區早、晚造種植。

7. 粵綜占

  審定編號:粵審稻2009032

  選育單位: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品種來源:粵秀占/豐絲占11

  特征特性:感溫型常規稻品種。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1~107天,比粳秈89早熟3~5天。株型集,葉色濃,長勢繁茂,抽穗整齊,粒型較大,熟色中,抗倒力中強。耐寒性模擬鑒定孕穗期為中強,開花期為中。科高102.2~102.7厘米,穗長22.4~22.5厘米,畝有效穗18.5~19.3萬,每穗總粒數137.4~141.7粒,結實率79.0%~81.8%,千粒重22.3~22.8克。米質鑒定為國標優質2級、省標優質2級,主要理化指標:整精米率71.8%,堊白粒率8%,堊白度1.3%,直鏈淀粉16.2%,膠稠度67毫米,食味品質分80分。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總抗性頻率分別為96.3%、100%、97.33%,病圃鑒定穗瘟3級,葉瘟1.33級;中抗白葉枯病(3級);田間自然條件下,2007年羅定試點表現重感紋枯病,2008年羅定、高州試點中感白葉枯病,雷州試點感白葉枯病。

  產量表現:2007年、2008年晚造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分別為451.88公斤和425.18公斤,比對照種粳秈89分別增產5.35%和6.32%,增產均不顯著。2008年晚造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33.64公斤,比粳秈89增產8.99%。日產量3.98~4.06公斤。

  栽培技術要點:在地力高和臺風雨較多的地方要增施鉀肥。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粵綜占為感溫型常規稻品種。晚造全生育期比粳秈89早熟3~5天。產量與對照種相當,米質鑒定為國標優質2級、省標優質2級,抗稻瘟病,中抗白葉枯病,耐寒性中。適宜我省粵北以外稻作區早、晚造種植。

8. 華標1號

  審定編號:粵審稻2009033

  選育單位:廣東省植物分子育種重點實驗室

  品種來源:華粳秈74的雙片段聚合系

  特征特性:感溫型常規稻品種。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3~114天,與粳秈89相當。株型中集,葉姿挺直,長勢繁茂,抽穗整齊,谷粒有芒,熟色好,抗倒力中強。耐寒性模擬鑒定孕穗期為中強,開花期為中。科高98.7~102.5厘米,穗長20.3~20.5厘米,畝有效穗18.5萬,每穗總粒數130.7~138.7粒,結實率81.2%~82.0%,千粒重22.4~22.5克。米質鑒定為國標優質2級、省標優質2級,主要理化指標:整精米率70.5%,堊白粒率12%,堊白度3%,直鏈淀粉17.3%,膠稠度65毫米,食味品質分82分。中感稻瘟病,中B、中C群和總抗性頻率分別為87.04%、76.47%、84%,病圃鑒定穗瘟7.67級,葉瘟3.33級;抗白葉枯病(1級);田間自然條件下,龍川試點2007年表現中感穗頸瘟,2008年表現中感穗頸瘟和葉瘟。

  產量表現:2007年晚造初試,平均畝產407.64公斤,比對照種粳秈89減產3.60%,減產不顯著;2008年晚造復試,平均畝產402.15公斤,比粳秈89增產0.56%,增產不顯著。2008年晚造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17.72公斤,比粳秈89增產4.99%。日產量3.56~3.57公斤。

  栽培技術要點:注意防治稻瘟病。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華標1號為感溫型常規稻品種。晚造全生育期與粳秈89相當。產量與對照種相當,米質鑒定為國標優質2級、省標優質2級,中感稻瘟病,抗白葉枯病,耐寒性中。適宜我省粵北以外稻作區早、晚造種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

9. 化感稻3號

  審定編號:粵審稻2009034

  選育單位: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

  品種來源:美A/PI312777//華恢354

  特征特性:感溫型常規稻品種。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08~110天,比粳秈89早熟4天。株型中集,葉姿挺直,長勢繁茂,分蘗力中等,有效穗較少,抽穗整齊,穗大粒多,熟色中,抗倒力中強。耐寒性模擬鑒定孕穗期、開花期均為中。具有抑制稗草的特性。科高103.1~105.5厘米,穗長23.9~25.3厘米,畝有效穗16.9~17.0萬,每穗總粒數179.7~184.6粒,結實率76.4%~81.5%,千粒重17.6~18.0克。米質未達優質標準,主要理化指標:整精米率70.4%~71.5%,堊白粒率30%~34%,堊白度6.8%~14.6%,直鏈淀粉24.6%~27%,膠稠度40~47毫米,食味品質分70~72分。中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總抗性頻率分別為88.89%、88.24%、88%,病圃鑒定穗瘟5級,葉瘟2.67級;中抗白葉枯病(3級);田間自然條件下,2007年羅定試點重感白葉枯病,2008年龍川試點表現感穗頸瘟,雷州試點表現感白葉枯病,羅定、高州試點表現中感白葉枯病。

  產量表現:2007年、2008年晚造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分別為415.33公斤和386.42公斤,比對照種粳秈89分別減產3.17%和3.37%,減產均不顯著。2008年晚造生產試驗平均畝產396.54公斤,比對照種增產0.03%。日產量3.78~3.58公斤。

  栽培技術要點:⑴注意施足前期肥,夠苗后多露輕曬,控好高峰苗數,創造條件適施中期肥,以發揮其大穗優勢;⑵注意防治稻瘟病。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化感稻3號為感溫型常規稻品種。晚造全生育期比粳秈89早熟4天。產量與對照種相當,米質未達國標、省標優質標準,中抗稻瘟病和白葉枯病,耐寒性中,具有抑制稗草的特性。適宜我省粵北以外稻作區早、晚造種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

10. 天優9918

  審定編號:粵審稻2009035

  選育單位: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品種來源:天豐A/廣恢9918

  特征特性:感溫型三系雜交稻組合。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06~109天,比粳秈89早熟3~5天。株型中集,分蘗力中強,抗倒力中,劍葉短直,穗大粒多,著粒密。耐寒性模擬鑒定結果孕穗期為中強,開花期為中。科高98.9~99.6厘米,穗長21.5~21.7厘米,每穗總粒數150~160粒,結實率80.6%~80.9%,千粒重22.6~23.5克。米質鑒定為國標優質3級、省標優質2級,整精米率66.4%~66.2%,堊白粒率16%~48%,堊白度4.3%~26.0%,直鏈淀粉20.7%~21.3%,膠稠度63~70毫米,長寬比3.0~3.2,食味品質分78~81。中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頻率93.8%,對中B群、中C群的抗性頻率分別為93.2%和97.1%,田間監測表現高抗葉瘟、中抗穗瘟;中感白葉枯病,對C4、C5菌群分別表現中感和感。

  產量表現:2007、2008年晚造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分別為467.6公斤和471.8公斤,比對照種粳秈89分別增產6.07%和11.23%,增產均達極顯著水平。2008年晚造參加省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43.6公斤,比對照種粳秈89增產5.47%。

  栽培技術要點: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葉枯病。

  制種技術要點:播差期安排,在海南省三亞春季制種,父本比母本早播17±2天;在省內秋制,父本比母本早播2±2天。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天優9918為感溫型三系雜交稻組合。晚造全生育期比粳秈89早熟3~5天。豐產性突出,米質鑒定為國標優質3級、省標優質2級,中抗稻瘟病,中感白葉枯病,耐寒性中。適宜我省粵北以外稻作區早、晚造種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葉枯病。

11. 天優615

  審定編號:粵審稻2009036

  選育單位: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品種來源:天豐A/廣恢615

  特征特性:感溫型三系雜交稻組合。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1~112天,比優優122遲熟2~3天。株型中集,分蘗力中,成穗率較高,穗大粒多,抗倒力中強。耐寒性模擬鑒定結果孕穗期和開花期均為強。科高94.8~101.6厘米,穗長20.1~21.1厘米,每穗總粒數140~152粒,結實率80.8%~86.6%,千粒重24.6~25.9克。米質鑒定為國標優質3級、省標優質2級,整精米率69.0%~69.3%,堊白粒率26%~70%,堊白度5.0%~26%,直鏈淀粉20.7%~23.2%,膠稠度61~70毫米,長寬比3.1~3.3,食味品質分78~81。中感稻瘟病,全群抗性頻率89.1%,對中B群、中C群的抗性頻率分別為90.5%和85.7%,田間監測表現抗葉瘟、中感穗瘟;中抗白葉枯病,對C4、C5菌群分別表現中感和中抗。

  產量表現:2007、2008年晚造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分別為480.9公斤和488.6公斤,分別比對照組合優優122增產5.87%和減產0.98%,增、減產均未達顯著水平。2008年晚造參加省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53.5公斤,比對照組合優優122增產9.09%。

  栽培技術要點:⑴該組合有效穗數稍少,要注意培育壯苗,合理密植,基本苗以5~7萬苗為宜;⑵注意防治稻瘟病。

  制種技術要點:在海南春制,母本比父本早播7天左右,父本可分兩期,間隔以4~5天為宜。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天優615為感溫型三系雜交稻組合。晚造全生育期比優優122遲熟2~3天。產量與對照組合相當,米質鑒定為國標優質3級、省標優質2級,中感稻瘟病,中抗白葉枯病,耐寒性強。適宜我省粵北稻作區和中北稻作區早、晚造種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

12. 榮優368

  審定編號:粵審稻2009037

  選育單位: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品種來源:榮豐A/廣恢368

  特征特性:感溫型三系雜交稻組合。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2天,比優優122遲熟2~4天。株型中集,分蘗力中強,有效穗較多,劍葉較長,抗倒力中強,穗大粒多,著粒密。耐寒性模擬鑒定結果孕穗期為中強,開花期為中。科高95.2~103.2厘米,穗長20.8~21.2厘米,每穗總粒數155~158粒,結實率75.7%~79.2%,千粒重24.7~25.2克。米質鑒定為國標優質3級、省標優質2級,整精米率67.5%~69.8%,堊白粒率13%~42%,堊白度4.2%~17.1%,直鏈淀粉20.0%~23.3%,膠稠度62~73毫米,長寬比2.9~3.2,食味品質分79~81。感稻瘟病,全群抗性頻率46.1%,對中B群、中C群的抗性頻率分別為27.0%和74.3%,田間監測表現中抗葉瘟、高感穗瘟;中感白葉枯病,對C4、C5菌群均表現中感。

  產量表現:2007、2008年晚造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分別為513.4公斤和504.4公斤,比對照組合優優122分別增產8.13%和2.21%,2007年增產極顯著,2008年增產不顯著,兩年產量名列同組第二、第三位。2008年晚造參加省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38.7公斤,比對照組合優優122增產5.53%。

  栽培技術要點:特別注意防治稻瘟病。

  制種技術要點:在海南省三亞春季制種,父本比母本早播30±2天;在省內秋制,父本比母本早播18±2天。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榮優368為感溫型三系雜交稻組合。晚造全生育期比優優122遲熟2~4天。豐產性較好,米質鑒定為國標優質3級、省標優質2級,感稻瘟病,中感白葉枯病,耐寒性中。適宜我省粵北稻作區和中北稻作區早、晚造種植,栽培上要特別注意防治稻瘟病,稻瘟病歷史病區不宜種植。

13. 金稻優368

  審定編號:粵審稻2009038

  選育單位: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品種來源:金稻13A/廣恢368

  特征特性:弱感光型三系雜交稻組合。晚造全生育期115~119天,比博優998遲熟3~4天。植株較高,株型中集,劍葉較長,分蘗力中,抗倒力中強,穗大粒多,著粒密。耐寒性模擬鑒定結果孕穗期和開花期均為中。科高110.8~112.4厘米,穗長22.8~23.7厘米,每穗總粒數176~184粒,結實率80.9%~83.4%,千粒重21.8~22.4克。米質未達優質標準,整精米率72.3%~72.5%,堊白粒率32%~62%,堊白度15.5%~15.7%,直鏈淀粉22.0%~23.8%,膠稠度57~73毫米,長寬比3.0~3.1,食味品質分73~77。感稻瘟病,全群抗性頻率52.3%,對中B群、中C群的抗性頻率分別為37.8%和68.9%,田間監測表現中抗葉瘟、感穗瘟;中感白葉枯病,對C4、C5菌群分別表現中感和感。

  產量表現:2007、2008年晚造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分別為497.7公斤和485.8公斤,比對照組合博優998分別增產5.17%和5.83%,增產均達顯著水平,兩年其產量均名列同組第一。2008年晚造參加省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53.9公斤,比對照組合博優998增產2.14%。

  栽培技術要點:特別注意防治稻瘟病。

  制種技術要點:在海南春制,父本比母本早播25天左右。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金稻優368為弱感光型三系雜交稻組合。晚造全生育期比博優998遲熟3~4天。豐產性好,米質未達優質標準,感稻瘟病,中感白葉枯病,耐寒性中。適宜我省粵北以外稻作區晚造種植,栽培上要特別注意防治稻瘟病,稻瘟病歷史病區不宜種植。

14. 振優368

  審定編號:粵審稻2009039

  選育單位: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品種來源:振豐A/廣恢368

  特征特性:弱感光型三系雜交稻組合。晚造全生育期117~119天,比博優122遲熟4~5天。分蘗力中等,株型中集,劍葉較寬,穗大粒多,著粒較密,抗倒力強。耐寒性模擬鑒定結果孕穗期和開花期均為中。科高92.1~103.5厘米,穗長21.2~21.5厘米,每穗總粒數148~156粒,結實率81.7%~82.7%,千粒重22.5~23.9克。米質鑒定為國標優質3級和省標優質3級,整精米率69.0%~71.2%,堊白粒率18%~19%,堊白度3.4%~7.2%,直鏈淀粉23.3%,膠稠度58毫米,長寬比2.6~2.8,食味品質分76~80。中感稻瘟病,全群抗性頻率63.3%,對中B群、中C群的抗性頻率分別為43.1%和77.8%,田間監測結果多數點稻瘟病發生輕,個別點發生中等;中感白葉枯病,對C4、C5菌群均表現中感,田間白葉枯病發生輕。

  產量表現:2004、2005年晚造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分別為467.0公斤和420.9公斤,比對照組合博優122分別增產5.74%和0.59%,增產均不顯著;2006年晚造參加省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97.4公斤。

  栽培技術要點: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葉枯病。

  制種技術要點:在海南春制,父本比母本早播25天左右。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振優368為弱感光型三系雜交稻組合。晚造全生育期比博優122遲熟4~5天。產量與對照組合相當,晚造米質鑒定為國標優質3級、省標優質3級,中感稻瘟病和白葉枯病,耐寒性中。適宜我省中南稻作區和西南稻作區晚造種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葉枯病。

15. 宏優381

  審定編號:粵審稻2009040

  選育單位:湛江神禾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宏A/R381

  特征特性:感溫型三系雜交稻組合。早造全生育期127~128天,與粵香占相同。植株較高,株型中集,分蘗力中等,成穗率高,抗倒力中弱。耐寒性模擬鑒定結果孕穗期為中,開花期為中強。科高109.5~114.5厘米,穗長21.8~21.9厘米,每穗總粒數137~139粒,結實率78.9%~79.5%,千粒重23.2~23.4克。米質未達優質標準,整精米率60.6%~62.2%,堊白粒率38%~43%,堊白度14.6%~25.3%,直鏈淀粉23.6%,膠稠度53~54毫米,長寬比2.9~3.0,食味品質分70~72。中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頻率71.8%,對中C群、中B群的抗性頻率分別為84.0%和42.1%,田間監測表現抗葉瘟、中抗穗瘟;中感白葉枯病,對C4菌群、C5菌群均表現中感。

  產量表現:2007、2008年早造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分別為459.9公斤和423.5公斤,分別比對照種粵香占增產12.64%和4.63%,2007年增產達極顯著水平,2008年增產未達顯著水平。2008年早造參加省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37.6公斤,比對照種粵香占增產2.27%。

  栽培技術要點:⑴雙株植,適當密植,畝插足8~10萬基本苗,拋秧的每畝要多拋10~12盤秧;⑵注意防治稻瘟病。

  制種技術要點:⑴在海南冬春季制種,母本與第一期父本的葉差為6.5葉,時差為28天。在本省秋制,母本與第一期父本時差為23天,葉差為5.5葉;⑵宏A分蘗力弱,最好采用拋秧。插秧的要育好壯秧,小苗(4葉一心)即插秧,雙株或多株植。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宏優381為感溫型三系雜交稻組合。早造全生育期與粵香占相同。豐產性較好,米質未達優質標準,中抗稻瘟病,中感白葉枯病,耐寒性中。適宜我省粵北以外稻作區早、晚造種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

16. 宜優673

  審定編號:粵審稻2009041

  選育單位:福建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申請審定單位:廣東田聯種業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宜香1A/福恢673

  特征特性:感溫型三系雜交稻組合。晚造全生育期110~113天,比粳秈89早熟1~3天。植株高大,株型中集,葉較寬、長,分蘗力中,抗倒力中弱。耐寒性模擬鑒定結果孕穗期和開花期均為中。科高117.7~121.4厘米,穗長25.8~26.3厘米,每穗總粒數128~137粒,結實率77.1%~77.6%,千粒重30.4~30.6克。米質未達優質標準,整精米率62.4%~63.4%,堊白粒率33%~62%,堊白度14.7%~32.9%,直鏈淀粉15.0%~15.8%,膠稠度83~90毫米,長寬比3.1,食味品質分78~79。高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頻率94.5%,對中B群、中C群的抗性頻率分別為89.2%和97.1%,田間監測表現高抗葉瘟和穗瘟;中感白葉枯病,對C4、C5菌群均表現中感。

  產量表現:2007、2008年晚造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分別為459.8公斤和456.7公斤,比對照種粳秈89分別增產3.07%和7.63%,2007年增產不顯著,2008年增產顯著。2008年晚造參加省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38.2公斤,比對照種粳秈89增產4.18%。

  栽培技術要點:注意防倒伏。

  制種技術要點:⑴在福建沙縣中稻制種父本安排在5月上旬播種,Ⅰ期父本播后5~7天播Ⅱ期父本,母本與Ⅰ期父本時差35天,父母本行比以2:12~14為宜;⑵宜香1A對“九二?”較敏感,一般在抽穗40%左右時畝施“九二?”10克即可。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宜優673為感溫型三系雜交稻組合。晚造全生育期比粳秈89早熟1~3天。豐產性較好,米質未達優質標準,高抗稻瘟病,中感白葉枯病,耐寒性中。適宜我省粵北以外稻作區早、晚造種植,栽培上要注意防倒伏。

17. 深優9786

  審定編號:粵審稻2009042

  選育單位: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

  品種來源:深97A/R8086

  特征特性:感溫型三系雜交稻組合。晚造全生育期109~110天,與優優122相近。株型中集,劍葉較長,分蘗力和抗倒力均為中強。耐寒性模擬鑒定結果孕穗期和開花期均為中。科高99.7~110.3厘米,穗長22.8~24.7厘米,每穗總粒數138~152粒,結實率82.1%~83.0%,千粒重25.1~25.6克。米質未達優質標準,整精米率67.9%~73.2%,堊白粒率48%~54%,堊白度13.2%~17.2%,直鏈淀粉13.6%~15.5%,膠稠度76毫米,長寬比2.9,食味品質分80~81。高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頻率99.2%,對中B群、中C群的抗性頻率分別為98.6%和100%,田間監測表現高抗葉瘟和穗瘟;中感白葉枯病,對C4、C5菌群分別表現感和中感。

  產量表現:2007、2008年晚造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分別為478.1公斤和499.7公斤,比對照組合優優122分別增產5.26%和1.25%,增產均未達顯著水平。2008年晚造參加省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33.4公斤,比對照組合優優122增產4.26%。

  栽培技術要點:適當密植,宜插雙株,畝插8~10萬基本苗。

  制種技術要點:父母本行比2:16~18為宜。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深優9786為感溫型三系雜交稻組合。晚造全生育期與優優122相近。產量與對照組合相當,米質未達優質標準,高抗稻瘟病,中感白葉枯病,耐寒性中。適宜我省粵北稻作區和中北稻作區早、晚造種植。

18. 深優9736

  審定編號:粵審稻2009043

  選育單位: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

  品種來源:深97A/R136

  特征特性:感溫型三系雜交稻組合。晚造全生育期109~112天,比粳秈89早熟2~4天。株型中集,劍葉較寬、長,分蘗力中,抗倒力中弱。耐寒性模擬鑒定結果孕穗期和開花期均為中弱。科高108.5~109.9厘米,穗長26.1~26.7厘米,每穗總粒數138~151粒,結實率76.7%~78.9%,千粒重27.4克。米質未達優質標準,整精米率66.7%~69.1%,堊白粒率52%~67%,堊白度20.9%~32.8%,直鏈淀粉15.1%,膠稠度78毫米,長寬比2.9~3.0,食味品質分76~78。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頻率97.7%,對中B群、中C群的抗性頻率分別為95.9%和100%,田間監測表現高抗葉瘟、抗穗瘟;中感白葉枯病,對C4、C5菌群均表現中感。

  產量表現:2007、2008年晚造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分別為460.5公斤和462.5公斤,比對照種粳秈89分別增產4.47%和9.04%,增產均達顯著水平。2008年晚造參加省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36.6公斤,比對照種粳秈89增產3.80%。

  栽培技術要點:⑴適當密植,宜插雙株,畝插8~10萬基本苗;⑵注意防倒伏。

  制種技術要點:父母本行比2:16~18為宜。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深優9736為感溫型三系雜交稻組合。晚造全生育期比粳秈89早熟2~4天。豐產性好,米質未達優質標準,抗稻瘟病,中感白葉枯病,耐寒性中弱。適宜我省中南稻作區和西南稻作區的平原地區早、晚造種植,栽培上要注意防倒伏。

19. 深優97125

  審定編號:粵審稻2009044

  選育單位: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清華深圳龍崗研究所

  品種來源:深97A/R8125

  特征特性:感溫型三系雜交稻組合。晚造全生育期108~110天,與優優122相同。株型中集,分蘗力和抗倒力均為中強,穗大粒多,著粒密。耐寒性模擬鑒定結果孕穗期為中強,開花期為中。科高100.4~105.8厘米,穗長23.2~23.4厘米,每穗總粒數142~160粒,結實率77.7%~78.1%,千粒重24.4~26.3克。米質未達優質標準,整精米率69.5%~70.2%,堊白粒率37%~46%,堊白度12.7%~12.9%,直鏈淀粉13.0%~16.2%,膠稠度85~86毫米,長寬比2.9~3.1,食味品質分79~82。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頻率86.7%,對中B群、中C群的抗性頻率分別為81.1%和94.3%,田間監測表現高抗葉瘟和穗瘟;中感白葉枯病,對C4、C5菌群分別表現中感和中抗。

  產量表現:2007、2008年晚造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分別為453.8公斤和488.4公斤,比對照組合優優122分別減產0.10%和1.03%,減產均不顯著。2008年晚造參加省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16.2公斤,比對照組合優優122增產0.12%。

  栽培技術要點:適當密植,宜插雙株,畝插8~10萬基本苗。

  制種技術要點:父母本行比2:16~18為宜。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深優97125為感溫型三系雜交稻組合。晚造全生育期與優優122相同。產量與對照組合相當,米質未達優質標準,抗稻瘟病,中感白葉枯病,耐寒性中。適宜我省粵北稻作區和中北稻作區早、晚造種植。

20. Y兩優101

  審定編號:粵審稻2009045

  選育單位:廣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Y58S/R101

  特征特性:感溫型兩系雜交稻組合。晚造全生育期109~113天,比粳秈89早熟2~3天。株型中集,分蘗力強,穗大粒多,抗倒力中強。耐寒性模擬鑒定結果孕穗期為中強,開花期為中。科高105.6~108.6厘米,穗長25.9~26.5厘米,每穗總粒數163粒,結實率75.5%~76.8%,千粒重21.5~22.0克。米質鑒定為國標優質3級、省標優質3級,整精米率72.0%~73.1%,堊白粒率30%~54%,堊白度4.7%~30.7%,直鏈淀粉16.4%~20.0%,膠稠度61~65毫米,長寬比3.3,食味品質分75~76。中感稻瘟病,全群抗性頻率84.4%,對中B群、中C群的抗性頻率分別為73.0%和100%,田間監測表現抗葉瘟、感穗瘟;中抗白葉枯病,對C4、C5菌群分別表現中抗和中感。

  產量表現:2007、2008年晚造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分別為456.9公斤和456.0公斤,比對照種粳秈89分別增產2.82%和7.51%,增產均不顯著。2008年晚造參加省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34.4公斤,比對照種粳秈89增產3.28%。

  栽培技術要點:注意防治稻瘟病。

  制種技術要點:⑴在海南三亞春季制種,播種期宜安排在1月下旬至2月上旬,在廣東、廣西秋季制種,播種期宜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⑵父本分兩期播種,春播第1期與母本同時播、第2期比母本遲播7天,秋播第1期比母本早7天播、第2期與母本同時播。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Y兩優101為感溫型兩系雜交稻組合。晚造全生育期比粳秈89早熟2~3天。產量與對照種相當,米質鑒定為國標優質3級、省標優質3級,中感稻瘟病,中抗白葉枯病,耐寒性中。適宜我省粵北以外稻作區早、晚造種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

21. 農兩優云三

  審定編號:粵審稻2009046

  選育單位:廣東華茂高科種業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農1S/茂恢云三

  特征特性:感溫型兩系雜交稻組合。晚造全生育期109~113天,比粳秈89早熟2~3天。株型中集,分蘗力中強,有效穗多,抗倒力中,穗大粒多,著粒密。耐寒性模擬鑒定結果孕穗期和開花期均為中。科高104.5~104.9厘米,穗長22.9~23.2厘米,每穗總粒數149~154粒,結實率81.6%~82.7%,千粒重23.5~24.8克。米質鑒定為省標優質3級,整精米率70.4%,堊白粒率13%~50%,堊白度4.9%~26.6%,直鏈淀粉23.1%~24.6%,膠稠度65~72毫米,長寬比3.1~3.2,食味品質分75~77。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頻率91.4%,對中B群、中C群的抗性頻率分別為90.5%和94.3%,田間監測表現高抗葉瘟、抗穗瘟;中抗白葉枯病,對C4、C5菌群均表現中抗。

  產量表現:2007、2008年晚造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分別為506.2公斤和527.6公斤,比對照種粳秈89分別增產13.47%和24.39%,增產均達極顯著水平,兩年均名列同組第一。2008年晚造參加省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66.7公斤,比對照種粳秈89增產11.00%。

  栽培技術要點:多施鉀肥,增強抗倒力。

  制種技術要點:⑴在茂名地區秋植第一期父本比母本早9~10天播種;⑵母本農1S莖桿偏軟,適當提早收割。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農兩優云三為感溫型兩系雜交稻組合。晚造全生育期比粳秈89早熟2~3天。豐產性突出,米質鑒定為省標優質3級,抗稻瘟病,中抗白葉枯病,耐寒性中。適宜我省粵北以外稻作區早、晚造種植。

22. 正優283

  審定編號:粵審稻2009047

  選育單位:廣西南寧中正種業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正A/R283

  特征特性:弱感光型三系雜交稻組合。晚造全生育期115~119天,比博優998遲熟3~4天。植株較高,株型中集,劍葉較長,分蘗力中強,抗倒力中弱。耐寒性模擬鑒定結果孕穗期和開花期均為中強。科高114.4~117.8厘米,穗長24.4~25.3厘米,每穗總粒數122~142粒,結實率79.1%~95.2%,千粒重24.4~25.4克。米質鑒定為省標優質3級,整精米率66.4%~72.4%,堊白粒率24%~48%,堊白度6.5%~23.2%,直鏈淀粉16.8%~17.3%,膠稠度52~66毫米,長寬比2.8~2.9,食味品質分74~79。高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頻率92.2%,對中B群、中C群的抗性頻率分別為89.2%和100%,田間監測表現高抗葉瘟和穗瘟;中抗白葉枯病,對C4、C5菌群分別表現中感和中抗。

  產量表現:2007、2008年晚造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分別為460.4公斤和445.0公斤,比對照組合博優998分別減產2.70%和3.04%,減產均不顯著。2008年晚造參加省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37.6公斤,比對照組合博優998減產1.53%。

  栽培技術要點:多施鉀肥,增強抗倒力。

  制種技術要點:在廣西龍潭制種,父母本葉差6.0~6.5葉,兩期父本,父母本行比2:10為宜。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正優283為弱感光型三系雜交稻組合。晚造全生育期比博優998遲熟3~4天。產量與對照組合相當,米質鑒定為省標優質3級,高抗稻瘟病,中抗白葉枯病,耐寒性中強。適宜我省粵北以外稻作區晚造種植。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品種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版權隱私 | 使用協議 | 聯系方式 | 廣告服務 友情鏈接 | 申請鏈接 | 網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