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
1、品種認定編號:蒙認豆2004001號
品種名稱:抗線4號 (呼引98?1)
引種單位:呼倫貝爾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1983年以8108?5為母本,以九豐1號為父本,進行有性雜交,經系譜法選育而成,呼倫貝爾市農業科學研究所1998年從黑龍江省引進。
特征特性:
胚 軸:下胚軸為綠色。
葉 片:圓葉、上部葉稍尖,落葉性好。
花:白色、花序花密度中等,花期長30左右。
茸 毛:灰毛、茸毛密度中等。
莖:莖稈直立。較粗壯、抗倒伏,株高70cm左右,分枝2個。
根:主根粗壯,側根發達。
豆 莢:莢 近柱形,成熟時莢 為褐色,上、下結莢均勻,三粒莢為主,亞有限結莢習性。
籽 粒:圓形、種皮黃色、褐臍,百粒重20?22g。
品 質:蛋白質38.02%,脂肪含量20.77%。
抗 性:高抗大豆孢囊線蟲3號生理小種,耐鹽堿、干旱、紅蜘蛛、蚜蟲危害輕。
試驗情況:
2001年呼倫貝爾市區域試驗,8點次平均產量106.2kg/畝,較對照北豐9號平均增產17.49%。2002年呼倫貝爾市區域試驗9點次平均產量176.8 kg/畝,平均增產12.50%。二年區試平均產量141.4kg/畝,增產15.00%。2002年呼倫貝爾市大豆生產試驗,6點次全部增產,平均產量153kg/畝,平均較對照北豐9號增產8.82%。
栽培技術要點:
5月1日?10日播種。適于中下等肥力地塊或重迎茬地塊種植,高肥水地塊可降低施肥量。比普通品種密度要小,栽培密度每公頃22?23萬株為宜。
適宜區域:內蒙古東部呼倫貝爾市≥10℃活動積溫2300?2500℃積溫區種植。
2、品種認定編號:蒙認豆2004002號
品種名稱:吉林35
引種單位:通遼市科左后旗種子公司
品種來源:2002年從吉林省農科院大豆研究所引進。
特征特性描述:
花:紫花。
植株:亞有限生長類型,株高90cm。抗倒伏。
豆莢:莢密,莢熟色淺褐色。
籽粒:種皮黃色,有光澤。
品質:蛋白質含量39.22%,脂肪含量22.42%。
病蟲害發生情況:田間表現抗灰斑病、霜霉病、病毒病。
試驗情況:
2003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大豆品種生產試驗,畝產163Kg,比對照開育10增產18.3%。
栽培技術:
精選種子。選不重迎茬地。畝施優質農家肥4000-5000Kg,在此基礎上施入磷酸二銨每畝10Kg,硫酸鉀5-7.5Kg。行距60cm,穴距20-25cm,每穴雙株,畝保苗0.8-1.1萬株。根據測報及時防治大豆蚜蟲和食心蟲。
適宜區域:≥10℃有效積溫2700-2900℃以上地區種植,適應內蒙古通遼市、赤峰市地區種植。
3、品種認定編號:蒙認豆2004003號
品種名稱:開育12
引種單位:科左后旗種子公司
品種來源:2003年從遼寧省開原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引進種植。
特征特性:
幼苗:幼苗莖稈紫色。
花:紫花,有限結莢習性。
葉:深綠色。
茸毛:茸毛棕色。
植株:株高70-85cm,株型收斂,分枝3-4個,莖稈韌性強。抗倒伏。
籽粒:籽粒飽滿,種皮淡黃色,有光澤,黃臍,百粒重25-27g。
品質:蛋白質含40.02%,脂肪含量20.40%。
病蟲發生情況:對花葉病,霜霉病,灰斑病,病毒病有較強的抗性。
試驗情況:
2003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大豆品種生產試驗,開育12畝產161.7Kg,比對照開育10增產17.3%。
栽培技術:
精選種子。選不重迎茬地,排水良好地塊。畝施優質農家肥4000-5000Kg,磷酸二銨每畝10Kg,硫酸鉀5-7.5Kg。行距60cm,穴距20-25cm,每穴雙株,畝保苗0.8-1.0萬株。根據測報及時防治大豆蚜蟲和食心蟲。
適宜區域:赤峰市、通遼市≥10℃活動積溫3000-3200℃以上地區種植。
向日葵(油用型)
1、品種認定編號:蒙認葵2004001號
品種名稱:隴葵雜一號(GK9702)
引種單位:臨河市綠豐種業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隴葵(雜)一號(原代號GK9702) 為甘肅省農科院經濟作物所選育三系雜交種,不育系9718A(質核互作),保持系9718B和恢復系9706R均為自交系。1999年由內蒙古臨河市綠豐種業有限公司引入巴盟地區種植。
特征特性描述:
葉片:葉色深綠,葉片29片,傾斜度三級,無分枝,。
花盤:花盤直徑19.2-20.5cm,單盤粒數1222-1400粒,單盤粒重67.9g,花盤大且微凸,籽粒小而排列緊密,無空心,結實率高,籽粒飽滿。
植株:生長整齊, 株高173cm,莖粗1.9cm,無分枝。
籽粒:結實率94.7%,籽粒顏色黑色、籽粒卵園形,千粒重為58-71g。
品質:出仁率74.8%,籽實含油率49.6%。
試驗情況:
2003年內蒙古自治區生產試驗,巴盟點平均畝產278.3Kg,比對照S31增產3.5%,比G101增產34.8%,赤峰點平均畝產181.6Kg,比對照G101減產3.4%,比對照赤葵雜一號增產35.5%。
栽培技術要點:
適期早播,合理密植。早間苗定苗,及時中耕除草。齊苗后及時間苗,2-3對真葉時定苗,畝保苗4000-6000株,勿留雙苗。苗期結合除草中耕1-2次。單種6000株/畝,行距40cm,株距22.5cm,套種4000株/畝,行距50cm,株距30cm。畝施10-15kg二氨或多元復合肥25kg做底肥,有條件的可施有機肥或硫酸鉀5kg,花蕾期結合澆水畝施尿素20kg做追肥。
適宜區域:≥10℃積溫為2200-2400℃以上的地區種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