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康3號辣椒
審定編號:粵審菜2007001
選育單位: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
品種來源:HP-301/HP-302
特征特性:雜交一代品種。植株生長勢較強,株高45.7~49.9厘米,開展度55.4×60.3厘米。早熟,播種至初收秋植75天,春植99天,延續采收期40~71天,全生育期139~146天。第一朵花著生節位7.9~8.8節,比對照種低2.2~3.1節。果實羊角形,淺黃綠色,有棱溝,果面平滑。單果重32.4 ~39.3克,比對照種重14.0~19.7克,果長14.8~17.6厘米,橫徑2.48~3.29厘米,肉厚0.30~0.31厘米。單株產量0.44~0.68公斤。味較辣,商品率94.00%~99.70%。感觀品質鑒定為優,品質分86分。還原糖2.00~2.07克/100克,維生素C 1380~1880毫克/公斤,粗蛋白0.62~0.72克/100克。感青枯病和疫病。田間表現炭疽病發病指數2級,較抗病毒病;耐熱性、耐寒性、耐旱性和耐澇性中等。
產量表現:2005年秋季參加省區試,總產量平均畝產1683.71公斤,與對照種粵椒3號相當;前期產量874.25公斤,增產44.43%,增產達極顯著標準。2006年春季復試,總產量平均畝產649.26公斤,比對照種增產48.06%,增產達極顯著標準;前期產量403.15公斤,增產88.65%,增產達極顯著標準。
栽培技術要點:(1)春植11月至翌年1月播種,秋植7~10月播種。畦寬1.1~1.2米包溝,畝植4000株左右。及時摘除第1朵花以下的全部腋芽。注意防治青枯病、疫病和枯萎病。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福康3號辣椒為雜交一代品種。早熟,春植產量高,商品率94.00%~99.70%,品質優。感青枯病和疫病。田間表現耐熱性、耐寒性、耐旱性和耐澇性中等。適宜我省青椒產區春季種植,栽培上注意防治青枯病和疫病。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先鋒35號辣椒
審定編號:粵審菜2007002
選育單位:廣州市白云區蔬菜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H16/BY13
特征特性:雜交一代品種。植株長勢強,株高42.5~48.3厘米;早中熟,播種至初收秋季81天,春季98天,延續采收期42~69天,全生育期140~150天,第一花節位9.6~12.5節。果實長羊角形。果面平滑有光澤,無棱溝。果長15.0~18.1厘米,橫徑2.43~2.88厘米,果肉厚0.27~0.80厘米。單株產量0.49~0.54公斤,商品率97.30%~99.40%,味微辣。感觀品質鑒定為優,品質分90分,比對照種高10分。還原糖含量1.90克/100克,維生素C 1770毫克/公斤,粗蛋白0.64克/100克。抗青枯病,感疫病。田間表現病毒病和炭疽病發病指數均為1級;耐熱性、耐寒性、耐澇性和耐旱性強。
產量表現:2006年春季參加省區試,總產量平均畝產為526.67公斤,比對照種粵椒3號增產20.10%,增產未達顯著標準;前期產量334.44公斤,增產56.50%,增產達極顯著標準。2006年秋季復試,畝產1753.86公斤,比對照種辣優8號增產16.16%,增產達極顯著標準;前期產量538.43公斤,增產7.29%,增產未達顯著標準。
栽培技術要點:播種期春季1~3月,秋季7~9月。畝用種量40~50克。株行距30×45厘米,秋季可雙行雙株種植,畝植2800~3500株。封行后插竹扶枝,摘除第一分叉以下的側芽。注意防治疫病。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先鋒35號辣椒為雜交一代品種。早中熟,產量較高,品質優。商品率97.30%~99.40%。抗青枯病,感疫病。田間表現耐熱性、耐寒性、耐澇性和耐旱性強。適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種植。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寶豐豇豆
審定編號:粵審菜2007003
選育單位: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
品種來源:錦苔豇豆變異單株
特征特性:常規品種。植株蔓生,莖灰綠色。葉片綠色。早中熟,從播種至始收春季71天,秋季44天,延續采收期31~35天,全生育期75~106天。第一穗花序著生節位6.6~6.7節。莢形整齊,莢長圓條形,綠白色,莢面較平整,纖維少。莢長55.2~56.4厘米,橫徑0.77~0.81厘米。單莢重24.8~24.9克,種皮黑色。商品率93.03%~98.00%。感觀品質鑒定為優,品質分86分。還原糖含量1.71~2.4克/100克,粗蛋白1.88~2.1克/100克,維生素C 444~529毫克/公斤,粗纖維1.2克/100克。感枯萎病。田間白粉病、銹病病情指數均為1級;耐熱性、耐寒性和耐澇性強,耐旱性中等。
產量表現:2005年秋季參加省區試,總產量平均畝產1047.77公斤,比對照種珠豇一號增產15.54%,增產達極顯著標準;前期產量522.96公斤,增產6.58%,增產未達顯著標準。2006年春季復試,平均畝產1115.51公斤,比對照種減產8.82%,減產達極顯著標準;前期產量310.62公斤,比對照種減產5.90%,減產未達顯著標準。
栽培技術要點:播種期7~9月。畦寬包溝1.6~1.8米,雙行植,每穴播2粒,株距20厘米。開花結莢期及時重施追肥。開花后約10天達到商品成熟期,及時采收。注意防治枯萎病。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寶豐豇豆為常規品種,早中熟,秋植產量高,商品率93.03%~98.00%,品質優,感枯萎病。田間表現耐熱性、耐寒性和耐澇性強,耐旱性中等。適宜我省各地秋季種植,栽培上注意防治枯萎病。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新豐紫紅茄
審定編號:粵審菜2007004
選育單位: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
品種來源:石豐5113/38-1改
特征特性:雜交一代品種。植株生長勢強,株高98.1~102.6厘米,開展度85.8×91.9~91.2×94.2厘米。早中熟,從播種至始收春季107天,秋季88天,延續采收期44~67天,全生育期151~155天。第一個果座果節位為10.8節。果實長棒形,頭小尾大,尾部鈍圓,果長23.9~25厘米,橫徑4.73~4.92厘米。果皮紫紅色,光澤度好,果面著色均勻,果上萼片呈紫色。果肉白色、緊實,單果重220.4~225.5克。單株產量1.40~1.42公斤,商品率93.97%~94.40%。感觀品質鑒定為優,品質分94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4.7克/100克;粗蛋白0.91~1.26克/100克;還原糖2.36~2.8克/100克;維生素C110~202毫克/公斤,比對照種高15~21毫克。中抗青枯病。田間表現耐熱性和耐寒性強、耐澇性較強。
產量表現:2005年秋季參加省區試,總產量平均畝產2122.22公斤,比對照種粵豐紫紅茄減產5.18%,減產達顯著標準;前期產量675.69公斤,減產13.96%,減產達極顯著標準。2006年春季復試,平均畝產1407.38公斤,比對照種紫榮2號增產16.69%,增產達極顯著標準;前期產量696.32公斤,增產27.24%,增產達極顯著標準。
栽培技術要點:粵北和粵西每畝種600~800株,珠江三角洲每畝1000~1200株。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新豐紫紅茄為雜交一代品種。早中熟,春植產量高,品質優。商品率93.97%~94.40%。中抗青枯病。田間表現耐熱性和耐寒性強,耐澇性較強。適宜我省春季種植。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白玉白茄
審定編號:粵審菜2007005
選育單位: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
品種來源:龍茄-YC-212/5811
特征特性:雜交一代品種,植株生長勢強,株高約96厘米,開展度85.7×91.9~93.2×95.7厘米。早熟,播種至始收春季105天,秋季86天,延續采收期46~68天,全生育期151~154天。果實長棒形,頭尾均勻,尾部尖。果皮白色,光澤度好,果面著色均勻,果上萼片呈綠色;果肉白色、緊實。果長25.7~26.1厘米,橫徑4.11~4.30厘米。單果重191.9~192.2克,商品率94.34%~94.49%。感觀品質鑒定為優,品質分85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4.50~4.60克/100克,粗蛋白1.01~1.41克/100克,維生素C 110~184毫克/公斤;還原糖2.58~2.8克/100克。中抗青枯病。田間褐紋病病情指數為1級,未見發生枯萎病;耐熱性和耐寒性強,耐澇性較強。
產量表現:2005年秋季參加省區試,總產量平均畝產2506.47公斤,比對照種粵豐紫紅茄增產11.99%,增產達極顯著標準;前期產量754.01公斤,減產3.99%,減產未達顯著標準。2006年春季復試,平均畝產1635.65公斤,比對照種紫榮2號增產35.93%,增產達極顯著標準;前期產量815.45公斤,增產49.0%,增產達極顯著標準。
栽培技術要點:適播期春植11月至翌年1月,秋植6下旬~8月,每畝用種量10~15克。每畝種植株數600~1100株。注意防治薊馬和茶黃螨。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白玉白茄為雜交一代品種。早熟,產量高,品質優。商品率94.34%~94.49%。中抗青枯病。田間表現耐熱性和耐寒性強,耐澇性較強。適宜我省春、秋季種植。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