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玉春蘿卜
審定編號:粵審菜2006001
選育單位:汕頭市白沙蔬菜原種研究所
品種來源:不育系968A/自交系C-1。
特征特性:雜交一代品種。植株半披生,株高65厘米;羽狀裂葉,22~25片葉,葉長30~34厘米;肉質根長圓柱形,皮肉均白色,表皮平滑、根眼少,根長30~36厘米、橫徑7~9厘米,單根重0.8~1.5公斤;早中熟,冬性強,耐抽苔,適應性廣。在潮汕地區2月上旬播種,5月上旬仍不抽苔。我省中南部地區10月至翌年1月均可播種,播后65天,單根重可達0.8公斤以上,菜用持續期30天仍不空心。
產量表現:2003~2004年分別在汕頭、揭陽、潮州及廣州市白云區共10個點進行品比試驗和生產試種,平均畝產分別為4510.6公斤、4590.9公斤、4303.8公斤和4330.5公斤,比對照種南畔洲晚蘿卜增產22.6%、26.6%、22.5%和16.2%;綜合平均畝產4434公斤,比對照種增產22.0%。2004年3月汕頭市科技局組織專家現場測產,每畝為6361.3公斤,比南畔洲晚蘿卜增產58.8%。
栽培技術要點:(1)我省中南部地區10月至翌年1月播種,其它地區8月至10月中旬播種;(2)畦寬(包溝)120 厘米,溝深25 厘米,雙行種植,條播或穴播,穴播的穴距25厘米,行距30厘米,每穴播2~3粒種子;(3)當幼苗具2~3片真葉時應及時間去弱雜苗,具4~5片真葉時定苗;(4)注意防治蚜蟲、菜青蟲、小菜蛾;(5)播種后65天可采收,采收持續期30天以上。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白沙玉春蘿卜為雜交一代品種。豐產性好,早中熟,田間表現對霜霉病和病毒病的抗病性較強,冬性強,耐抽苔、不易空心、商品性狀優良。適宜我省中南部地區冬季及早春播種,其它地區晚秋播種。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冠華3號節瓜
審定編號:粵審菜2006002
選育單位:廣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01-2-4-2-5-2/132-10-7-3-5-2-1
特征特性:雜交一代品種。早中熟,播種至初收春植約77天,秋植約49天。生勢旺盛,分枝力強,葉色深綠,早中熟,豐產性好;第一雌花節位8~10節,第一座瓜節位9~11節。單瓜重480~700克,瓜圓筒形,皮色深綠,瓜長約16~17厘米,橫徑7~8厘米,肉厚1.3~1.5厘米,少星點、無棱溝,風味微甜,品質優,適宜出口。接種鑒定高抗枯萎病,高感疫病,田間表現霜霉病、白粉病、炭疽病、疫病感病輕。耐寒性、耐澇性和耐旱性較強。
產量表現:2003年參加省區試,兩造平均總產2433.7公斤,比對照種江心節瓜增產26.04%,其中2003年春季總產2551.7公斤,比對照增產26.7%,增產極顯著;前期產量平均畝產896.3公斤,比對照增產33.5%,增產極顯著;2003年秋季區試,總產2315.7公斤,比對照增產25.4%,增產極顯著;前期產量平均畝產1193.3公斤,比對照增產60.7%,增產極顯著。
栽培技術要點:(1)播種期,春植12月下旬至翌年3月,夏植4~5月,秋植7~9月;(2)每畝種植密度1500~2200株;(3)基肥重施有機肥,定植初期勤施薄施,保持一定的生勢,開花結果后開溝追施重肥1~2次;(4)防治病蟲害,特別是薊馬及疫病的防治。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冠華3號節瓜為雜交一代品種。早中熟,產量高,品質好,味微甜。接種鑒定高抗枯萎病,高感疫病,田間表現霜霉病、白粉病、炭疽病輕,耐寒性、耐澇性和耐旱性較強。適宜我省各地春、夏、秋季種植。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辣優8號辣椒
審定編號:粵審菜2006003
選育單位:廣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CMS不育系21A/恢復系580R
特征特性:雜交一代品種。早熟,春植從播種至初收100天,植株生勢強,第1朵花著生第9節,葉色深綠色,株高55厘米,開展度40×40厘米,嫩莖葉帶有茸毛,果黃綠色長羊角椒,果長20~23厘米,肩寬3.3厘米,果面光滑、有光澤,肉厚,單果重35~50克,味辣,果結實,耐貯運,連續結果性好。抗病性鑒定抗疫病,感青枯病。田間表現耐熱性和耐旱性強,耐寒性和耐澇性中等。
產量表現: 2002、2003年兩年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量1279.5公斤,比對照種粵豐1號增產1%。其中2002年秋季初試平均畝產量1496.1公斤,比對照減產5.55%,減產不顯著。前期畝產量591.3公斤,比對照減產2.14%,減產不顯著; 2003年春季復試,平均畝產量1062.8公斤,比對照增產7.54%,增產不顯著。前期畝產量441.8公斤,比對照種增產4.35%,增產不顯著。
栽培技術要點:(1)播種期10月至翌年4月,采用育苗移栽,培育適齡壯苗,每畝用種量50克;(2)適宜密植,株行距28×40厘米,每畝種植3500至4500株;(3)重施基肥,以有機肥為主,提早追肥,進入采收期每采收一次均要追肥;(4)及時防治病蟲害,注意預防青枯病、防治螨蟲類。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辣優8號為雜交一代品種。早熟,產量與粵豐1號相當,果實商品合格率高,抗疫病,感青枯病,田間表現耐熱性和耐旱性強,耐寒性和耐澇性中等。適宜我省各地早春種植。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穗豐3號菜豆
審定編號:粵審菜2006004
選育單位:廣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春豐4號菜豆/12號菜豆
特征特性:常規品種。早熟,春植播種至初收65~70天,秋植播種至初收45~50天,可延續采收15~25天,熟期比12號菜豆早5~7天。植株蔓生,生勢強,主蔓結莢為主,4~6節著生花序,花白色,每花序結莢3~6條,莢綠色,長扁圓條形,莢長約17厘米,莢形指數1.19,單莢重12克。莢型整齊、美觀、結莢多,品質好。種子腎形,白色。田間表現對銹病、白粉病、炭疽病感染較輕,耐熱性強,耐澇性和耐寒性較強。
產量表現:2004~2005年參加廣州市種子站和惠州市種子站組織的區試,兩年平均畝產987.9公斤,比對照種12號玉豆增產32.21%,其中2004年秋季初試畝產989.9公斤,比對照種增產17.52%,增產顯著,前期產量每畝555.2公斤,比對照增產71.31%,增產極顯著。2005年春季復試畝產985.8公斤,比對照增產46.9%,增產極顯著,前期產量每畝560.0公斤,比對照增產93.81%,增產極顯著。
栽培技術要點:(1)適播期春植1月至2月,秋植8月中旬至10月,畝用種量2公斤;(2)施足基肥,特別是磷鉀肥,播種后25天左右及時追施復合肥。開花結莢前防止偏施氮肥,開花結莢期,及時施重肥;豆莢生長盛期以后,再追施一次肥,盛莢期后,加強肥水管理,促進翻花;(3)注意防治枯萎病、銹病、葉斑病、豆莢螟、螨類、斑潛蠅等病蟲為害。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穗豐3號菜豆為常規品種。早熟,莢型整齊、美觀、結莢多,豐產性較好,纖維少,品質好。田間表現對銹病、白粉病、炭疽病感染較輕,耐熱性強,耐澇性和耐寒性較強,適應性廣,耐貯運。適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種植。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阿克斯一號番茄
審定編號:粵審菜2006005
選育單位: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
品種來源:X20/1801
特征特性:雜交一代番茄品種。無限生長類型,中熟,播種至初收108天。植株生長勢強。果實扁圓形,果面光滑有光澤,外形美觀,熟果鮮紅色,轉色均勻,勻肩,果實硬度好,耐貯運,抗裂果,平均單果重120克。口感風味較好,甜酸適中,肉質脆嫩,品質較優。田間表現抗病毒病,耐寒性強,耐熱性中等。
產量表現:2003年秋季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2862.76公斤,比對照種金豐一號增產25.34%,增產顯著;前期產量909.86公斤,增產8.71%,增產不顯著。2004年春季復試,平均畝產2959.79公斤,與對照種相當;前期產量1009.51公斤,減產12.63%,減產不顯著。
栽培技術要點:(1)播種、定植地選擇前作為水稻地,預防番茄青枯病;(2)注意疏花疏果,保持每序果4~5個。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阿克斯一號番茄為雜交一代品種。無限生長類型,中熟,豐產性、耐貯性較好,品質較優,田間表現抗病毒病,耐寒性強,耐熱性中等。適宜我省各地秋季種植。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粵椒90辣椒
審定編號:粵審菜2006006
選育單位: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
品種來源:1610/1641
特征特性:雜交一代品種。早熟,從播種至初收春植105天,秋植95天。植株生長勢強,果實長羊角形,果色黃綠,果面光滑,硬度適中。味辣,口感較好,商品率99.2%。中抗疫病,感青枯病。田間表現中抗炭疽病,感病毒病。耐熱性、耐寒性、耐旱性較強,耐濕性中等。
產量表現:2003年秋季參加省辣椒品種區試,平均畝產1177.90公斤,與對照種粵豐一號相當;前期產量493.45公斤,增產18.53%,增產不顯著。2004年春復試,平均畝產1221.50公斤,增產12.00%,增產不顯著;前期產量744.30公斤,增產44.70%,增產極顯著。
栽培技術要點:(1)春植11月下旬至翌年1月播種,秋植7月下旬至10月中旬播種,畝植3500株左右;(2)注意防治疫病、青枯病、細菌性斑點病、病毒病。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粵椒90辣椒為雜交一代品種。早熟,豐產性較好,商品率99.2%,中抗疫病、感青枯病,田間表現中抗炭疽病、感病毒病。耐熱性、耐寒性和耐旱性較強,耐濕性中等。適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種植。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黑優1號冬瓜
審定編號:粵審菜2006007
選育單位: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
品種來源:B48-2-1-4/B45-1-3-1
特征特性:雜交一代黑皮冬瓜品種。中晚熟,春植生育期約133天,夏植約97天。植株生長旺盛,瓜形勻稱、整齊,長圓柱形,瓜長58~75厘米,橫徑22~25厘米,皮墨綠色有光澤,無或淺棱溝,肉厚5.5~6.5厘米,瓜肉白色,肉質致密,品質優,商品率高,平均單瓜重13公斤以上。中抗枯萎病,田間表現抗疫病、病毒病。
產量表現:佛山、清遠等地多點試驗,平均畝產6100~6280公斤,比對照種增產13.04%~14.12%。
栽培技術要點:(1)每畝種植約500株。行距1.8米,春植株距80厘米,秋植株距50~70厘米,摘除全部側蔓,每株留一個瓜,定瓜位控制在25~32節。座定瓜后,留10片功能葉打頂;(2)從開花至果實成熟需35~40天,采收前10天控水以利貯運;(3)注意防治枯萎病。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黑優1號冬瓜為雜交一代品種。中晚熟,豐產性較好,瓜形勻稱、整齊,品質優,商品率高,中抗枯萎病,田間表現抗疫病、病毒病。適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種植。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夏綠3號絲瓜
審定編號:粵審菜2006008
選育單位:廣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天河夏絲瓜/棠東絲瓜//9807
特征特性:雜交一代品種。中早熟,從播種至初收春植62天,秋植39天,與綠勝1號相當。植株生勢較強,分枝力中等,葉片深綠色。瓜長棍棒形,瓜長57厘米左右,瓜條直,頭尾勻稱,皮色深綠,無花點,棱溝淺,商品性狀好,單瓜重約433克。商品率93.5%。肉質脆,味甜。高抗疫病、抗枯萎病,田間表現高抗霜霉病、白粉病和炭疽病。耐熱性和耐澇性強。
產量表現:2004年秋季參加省絲瓜品種區試,平均畝產1522.22公斤,比對照種綠勝1號增產6.20%,增產顯著;前期產量542.92公斤,增產5.75%,增產不顯著。2005年春季復試,平均畝產1648.56公斤,減產7.95%,減產不顯著;前期產量353.68公斤,減產14.67%,減產顯著。
栽培技術要點:播期4~8月份,最適7月份,每畝植1200~1700株為宜。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夏綠3號絲瓜為雜交一代品種。中早熟,豐產性較好,商品率高,高抗疫病、抗枯萎病,田間表現高抗霜霉病、白粉病和炭疽病。耐熱性和耐澇性強。適宜我省各地秋季種植。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雙豐1號肉絲瓜
審定編號:粵審菜2006009
選育單位:汕頭市白沙蔬菜原種研究所
品種來源:枕頭瓜/長沙肉絲瓜
特征特性:雜交一代品種。中熟,從播種至初收春植為69天,秋植44天。植株生長勢強,分枝性中等,葉片綠色。瓜短圓筒形,綠白色,肉質綿、微甜,商品率95.03%。高抗疫病和枯萎病,田間表現高抗霜霉病、白粉病和炭疽病,輕感疫病。耐寒性、耐熱性和耐澇性強。
產量表現:2004年秋季參加省絲瓜品種區試,平均畝產1857.22公斤,比對照種綠勝1號增產29.57%,增產極顯著;前期產量303.54公斤,減產40.87%,減產極顯著。2005年春季復試,平均畝產2189.88公斤,增產22.27%,增產極顯著;前期產量448.09公斤,增產8.11%,增產不顯著。
栽培技術要點:(1)潮汕地區春播1~3月,采用育苗移植,秋播7~8月,直播,畝植500株;(2)初花后開始追肥,結果期施重肥。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雙豐1號肉絲瓜為雜交一代品種。中熟,豐產性好,商品率95.03%。高抗疫病和枯萎病。田間表現高抗霜霉病、白粉病和炭疽病。耐寒性、耐熱性和耐澇性強。適宜我省粵東地區春、秋季種植。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青豐2號黃瓜
審定編號:粵審菜2006010
選育單位:汕頭市白沙蔬菜原種研究所
品種來源:泰國大青/大吊瓜
特征特性:吊瓜類雜交一代品種。中早熟,從播種至始收春植57天,秋植46天。植株生勢強,分枝性中等,葉深綠色。瓜短圓筒形,長約25厘米,橫莖約5厘米,單瓜重約450克,刺瘤小且疏,白刺,瓜皮綠白色。肉質綿、微甜,商品率93.97%。中抗枯萎病,高感疫病和炭疽病,田間表現高抗霜霉病和白粉病。耐寒性、耐澇性與耐熱性強。
產量表現:2004年秋季參加省黃瓜品種區試,平均畝產2769.51公斤,比對照種粵秀1號增產25.31%,增產極顯著;前期產量866.60公斤,增產16.34%,增產不顯著。2005年春季復試,平均畝產3656.98公斤,增產16.53%,增產極顯著;前期產量983.98公斤,減產4.68%,減產不顯著。
栽培技術要點:(1)潮汕地區春播1~3月,采用育苗移植,秋播7~8月,采用直播方式,畝植1200株;(2)初花后開始追肥,結果期施重肥;(3)注意防治疫病、炭疽病、枯萎病。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青豐2號黃瓜為吊瓜類雜交一代品種。早中熟,豐產性好,商品率93.97%。中抗枯萎病、高感疫病和炭疽病,田間表現高抗霜霉病、白粉病。耐寒性、耐澇性與耐熱性強。適宜我省粵東地區春、秋季種植。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惠寶紫紅茄
登記編號:粵登菜2006001
選育單位:惠州市惠城區人民政府菜籃子工程辦公室
品種來源:惠研2001-16茄子品種資源分離單株,經系統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常規品種。長茄類型。2004年春季至2005年秋季在惠州市惠城區進行多點比較試驗,平均畝產5014公斤,比對照種惠研2001-16增產23.5%。植株高生,直立,分枝性強,葉片較疏而小。早熟,春播至初收94天,秋播至初收77天,延續采收期90天左右,全生育期166~185天。平均單株結果數為20個,果長32.1厘米,橫徑5.6厘米,單果重179.4克;果實長棒形、頭尾均勻,果皮深紫紅色、色澤光亮,皮薄、韌性好,耐貯運。果肉白色,肉質細嫩,纖維少,口感佳。田間表現較抗青枯病和疫病。
栽培技術要點:(1)深翻起畦,育苗移栽,合理密植,春季1月中下旬播種,秋季6月上旬播種,畝植2000株左右;(2)施足基肥,開花結果前少施氮肥;(3)經常灌水保濕;(4)注意防治青枯病、軟腐病等病蟲害;(5)及時摘除側芽,適時采收。
省品審會登記意見:惠寶紫紅茄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登記條件,予以登記。
泰豐三號豇豆
登記編號:粵登菜2006002
選育單位:深圳市農科蔬菜科技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夏寶二號/豐產二號
特征特性:常規品種。2002~2004年在深圳市農科中心試驗場進行4次品比試驗,平均畝產1078~1653公斤,比對照種夏寶二號增產2.6%~5.2%,比豐產二號有增有減。早熟,播種至初收春植60天左右,夏、秋植約48天,延續采收期30~45天。生勢中等,節間短,側蔓2~4支;葉片中小,深綠色。花紫白色,主蔓開始著生花序節位5~6節。結莢多,雙莢率高,莢長平均62厘米,莢粗0.95厘米,單莢重26克,莢色嫩綠色(油綠),肉質厚而細密,粗纖維少,炒食爽脆少渣,商品性好,耐貯運。田間表現較抗枯萎病,中抗銹病和疫病。
栽培技術要點:(1)不與豆科作物連作;(2)一般畝植8000~10000株;(3)施足基肥,開花結莢后要適當增加追肥量;(4)保持土壤濕潤,注意排水防澇;(5)注意防治疫病、銹病、豆莢螟等病蟲害。
省品審會登記意見:泰豐三號豇豆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登記條件,予以登記。
粵秀3號黃瓜
審定編號:粵審菜2006011
選育單位: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
品種來源:泰國A-2/長春密刺C-8
特征特性:植株生長勢強,瓜長棒狀,皮色深綠,刺瘤小且密、白刺,瓜長33~37厘米,橫徑4.1~4.4厘米,肉厚1.2~1.5厘米,單瓜重373~444克。肉質脆,風味微甜,品質較好,商品率92.8%。早中熟,從播種至初收春季57天,秋季45天。中抗枯萎病,高感疫病和炭疽病;田間表現霜霉病、白粉病發病指數均為1級。耐寒性、耐澇性與耐熱性較強。
產量表現:2004年秋季參加省區試,總產量平均畝產2205.21公斤,與對照種粵秀1號相近;前期產量712.36公斤,減產4.36%,減產不顯著。2005年春季復試,總產量平均畝產3602.71公斤,增產14.80%,增產極顯著;前期產量1031.38公斤,與對照相當。
栽培技術要點:(1)采用深溝高畦。畦寬1.8~2.0米(包溝),畦高30厘米,雙行植,株距30厘米;(2)施足基肥;(3)及時整枝,5節以下側枝盡量摘除,以上側枝結瓜留一葉摘頂;(4)一般雌花開放7~10天采收,頭瓜要早收;(5)注意防治枯萎病,特別注意防治疫病。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粵秀3號黃瓜為雜交一代品種。早中熟,播種至初收,春季為57天,秋季為45天。肉質脆,風味微甜,品質較好,商品率92.8%。中抗枯萎病,高感疫病和炭疽病。田間表現霜霉病、白粉病發病指數均為1級。耐寒性、耐澇性與耐熱性較強。適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種植。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早優苦瓜
審定編號:粵審菜2006012
選育單位:廣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新-2/M-3-5
特征特性:植株生勢和分枝性較強,葉片綠色,主蔓12~14節著生第一雌花,第一瓜座瓜節位15節;瓜園錐形,皮綠色,瓜長27~29厘米、橫徑5.3厘米,果肉厚0.92~0.97厘米,單瓜重297~335克。肉質嫩滑,質脆,苦味適中,商品率90%~92%。每100克鮮果含可溶性固形物2.62克,粗蛋白0.68克,粗纖維0.8克,維生素C 106毫克;感觀品質鑒定為良。早熟,播種至初收春季為74天,秋季為51天。中抗白粉病,高感枯萎病。田間表現霜霉病和炭疽病發病指數均為1級,疫病感病輕。耐熱性和耐澇性強,耐寒性較強。
產量表現:2005年春季參加廣東省區試,總產量平均畝產為1874.27公斤,比對照碧綠二號增產13.69%,增產極顯著;前期產量增產56.92%,增產極顯著。秋季復試總產量平均畝產1475.27公斤,減產2.93%,減產不顯著;前期產量增產17.63%,增產極顯著。
栽培技術要點:(1)適時播種,培育壯苗。華南地區春季露地栽培于3~8月播種。(2)注意防治白粉病,特別注意防治枯萎病。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早優苦瓜為雜交一代品種。早熟,播種至初收春季為74天,秋季為51天。豐產性較好,商品率90%~92%。肉質脆,苦味適中,品質較好。中抗白粉病,高感枯萎病。田間表現霜霉病和炭疽病發病指數均為1級,疫病感病輕。耐熱性和耐澇性強,耐寒性較強。適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種植。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豐綠苦瓜
審定編號:粵審菜2006013
選育單位: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
品種來源:3006號/2001號
特征特性:植株生長勢和分枝力較強。葉片綠色,第一雌花著生節位17~18節;瓜長圓錐形,皮色淺綠,瓜長23.7~26.1厘米,橫徑5.6~6.0厘米,肉厚0.9~1.0厘米,單瓜重292.6~347.7克,商品率91.9%~92.4%。肉質脆,苦味淡,感觀品質鑒定為優;每100克鮮果含維生素C 157毫克,可溶性固形物2.18克,粗蛋白0.62克,粗纖維0.5克。中晚熟,秋季播種至初收54天。中抗白粉病,高感枯萎病。田間表現霜霉病和炭疽病發病指數均為1級,疫病感病輕。耐熱性、耐澇性強,耐寒性較強。
產量表現:2005年春季參加廣東省區試,總產量平均畝產1626.92公斤,比對照碧綠二號減產1.35%,減產不顯著;前期產量371.24公斤,減產27.05%,減產極顯著。同年秋季復試,總產量平均畝產1860.55公斤,增產22.4%,增產極顯著;前期產量630.79公斤,增產15.87%,增產極顯著。
栽培技術要點:(1)適當疏植,畝植300株左右,行距宜100~150厘米,摘除主蔓80厘米以下側蔓;(2)中后期要及時追肥保持旺盛生長,以延長采收期,增加豐產潛力(3)注意防治白粉病,特別注意防治枯萎病。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豐綠苦瓜是雜交一代品種。中晚熟,播種至初收秋季54天。感觀品質鑒定為優,肉質脆,味微苦,商品率91.9%~92.4%。中抗白粉病,高感枯萎病。田間表現霜霉病和炭疽病發病指數均為1級,疫病感病輕。耐熱性和耐澇性強,耐寒性較強。適宜我省夏秋季種植。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長豐3號苦瓜
審定編號:粵審菜2006014
選育單位:汕頭市白沙蔬菜原種研究所
品種來源:C99-01A/C01-03B
特征特性:植株生長勢和分枝性強,葉片綠色。主蔓自14~16節開始著生第一雌花,瓜長圓錐形,皮綠色,瓜長26~27厘米,橫徑5.6~5.9厘米,果肉厚約1厘米,單瓜重322~338克;肉質脆,苦味適中,商品率91.6%~93.5%。每100克鮮果含維生素C155毫克,可溶性固形物2.20克,粗蛋白0.59克,粗纖維0.6克;感觀品質鑒定為良。早中熟,播種至初收春季為75天,秋季52天。中抗白粉病,感枯萎病。田間霜霉病發病指數為2級,炭疽病1級,疫病感病輕。耐寒、耐澇性強,耐熱性較強。
產量表現:2005年春、秋季參加廣東省區試,總產量平均畝產分別為2047.37公斤和1637.10公斤,比對照碧綠2號增產24.14%和7.71%,增產均達極顯著水平;前期產量分別為780.44公斤和667.76公斤,增產53.36%和22.66%,增產均達極顯著水平。
栽培技術要點:(1)選擇排灌方便,3年內未種過瓜類作物的壤土種植,采用高畦栽培,定植前下足基肥,行株距為120×60厘米(2)結瓜盛期加強肥水管理,注意防治枯萎病和白粉病。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長豐3號苦瓜是雜交一代品種。早中熟,播種至初收春季為75天,秋季52天。豐產性好。肉質脆,苦味適中,商品率91.6%~93.5%。感觀品質鑒定為良,與對照相當。中抗白粉病,感枯萎病。田間霜霉病發病指數為2級,炭疽病1級,疫病感病輕。耐澇性和耐寒性強,耐熱性較強。適宜我省春、秋季種植。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福康1號辣椒
審定編號:粵審菜2006015
選育單位: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
品種來源:HP101/HP102
特征特性:植株生長勢中等,株高51厘米,植株開展度61厘米×57厘米,始花節位10~11節。早中熟,播種至初收春季為105天,秋季77天。果實長羊角形,淺綠色,果皮光滑,硬度適中,單果重32.2~38.8克,長18.9厘米,橫徑2.7~2.9厘米,肉厚0.28~0.31厘米,商品率95.5%~98.2%。味較辣,感觀品質鑒定為良。每100克鮮果含還原糖1.85克,粗蛋白0.78克;每1000克鮮果含維生素C 1300毫克,比對照種高130毫克。感青枯病。田間表現中抗疫病和炭疽病,感病毒病;耐旱性、耐澇性強,耐熱性和耐寒性較強。
產量表現:2004年春季參加廣東省區試,總產量平均畝產1207.2公斤,比對照種粵椒3號增產10.7%,增產不顯著;前期產量614.1公斤,增產19.4%,增產不顯著。2005年秋季復試,總產量平均畝產1746.42公斤,增產3.87%,增產不顯著;前期產量710.54公斤,增產17.39%,增產極顯著。
栽培技術要點:(1)注意輪作;(2)合理密植。采用1.1~1.2米包溝,雙行植,株距30~35厘米,每畝種植4000棵左右。(3)注意防治青枯病、疫病、病毒病、螨類、蚜蟲和煙青蟲。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福康1號辣椒是雜交一代品種。早中熟,播種至初收春季為105天,秋季77天。果實長羊角形,淺綠色,果面光滑,硬度適中,單果重32.2~38.8克,商品率95.5%~98.2%。味較辣,品質與對照種相當。豐產性能較好。感青枯病。田間表現為中抗疫病和炭疽病,感病毒病。耐澇性和耐旱性強,耐寒性和耐熱性較強。適宜我省青皮尖椒產區種植。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白沙新星1號辣椒
審定編號:粵審菜2006016
選育單位:汕頭市白沙蔬菜原種研究所
品種來源:10號/13號辣椒
特征特性:植株生長勢強。果實牛角形、淺黃綠色,果長17.8~19.3厘米,橫徑3.2~3.4厘米,果肉厚約0.3厘米,單果重44~52克,味微辣,肉質脆嫩,口感好,商品率97.4%~98.2%。早熟,始花節位8~9節,播種至初收春植95天、秋植75天。中抗疫病,感青枯病。田間表現為中抗炭疽病,感病毒病。耐寒、耐熱、耐濕和耐旱性較強。
產量表現:2003年秋季參加省辣椒區試,總產量平均畝產1312.70公斤,比對照種粵豐一號增產12.55%,增產不顯著;前期產量636.0公斤,增產33.48%,增產極顯著。2004年春復試,總產量平均畝產1335.50公斤,增產22.50%,增產達顯著;前期產量776.80公斤,增產51.10%,增產極顯著。
栽培技術要點:(1)春植播種期11月至翌年1月,苗期50~60天,選“冷尾暖頭”晴天下午定植,畝苗數3500~4000株。秋植7~9月播種,8~10月定植。定植后兩周內要適當遮蔭保苗,加強肥水管理,促進發棵快速封壟;(2)注意防治疫病、青枯病、病毒病。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新星1號辣椒是雜交一代品種。豐產性能好。早熟,播種至初收春植95天,秋植75天。果實牛角形,淺黃綠色,果面光滑,硬度適中。味微辣,肉質脆嫩,口感好,商品率97.4%~98.2%。中抗疫病,感青枯病。田間表現為中抗炭疽病,感病毒病。耐寒、耐熱、耐濕和耐旱性較強。適宜我省東部地區春、秋季種植。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白沙17號豇豆
審定編號:粵審菜2006017
選育單位:汕頭市白沙蔬菜原種研究所
品種來源:夏寶/白沙4號發現編號為1172E單株經三代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生長勢強,早中熟,播種至初收春季67天,秋季為42天。第一花序著生節位為4.4~4.8節。植株蔓生,葉色綠,單花序結莢2~6個。莢色綠白,莢長65~67厘米、橫徑0.8~0.9厘米,單莢重26~27克。種子紅褐色,腎形。莢形整齊,莢肉緊實,纖維少,商品率93.1%~97.9%。每100克鮮莢含還原糖2.66克,粗蛋白1.93克,粗纖維1.1克,維生素 C47毫克;感觀品質鑒定為良。中抗枯萎病。田間表現耐寒性、耐澇性強,耐熱性較強。
產量表現:2003年春季和2005年秋季參加廣東省區試,總產量平均畝產分別為1214公斤和923.82公斤,比對照種豐產二號、珠江1號增產10.20%和1.87%,增產均未達顯著標準;前期產量分別為420.0公斤和522.19公斤,比對照種增產8.9%和6.42%,增產均未達顯著水平。
栽培技術要點:(1)適時播種,每穴播2~3粒,穴距20~25厘米,每畝播種量1.5~2公斤,及時搭架引蔓;(2)開花結莢期重施肥,抽蔓至初花應控制用水,防止徒長,始花至采收結莢期應保持田間濕潤;(3)及時防治病蟲害。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白沙17號豇豆是常規品種。生長勢強,早中熟,播種至初收春季67天,秋季為42天。莢形整齊,莢肉緊實,纖維少,商品率93.1%~97.9%。品質優良,與對照相當。中抗枯萎病,田間表現耐寒性、耐澇性強,耐熱性較強。適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種植。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穗豐4號玉豆
審定編號:粵審菜2006018
選育單位:廣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北京引進83-B菜豆/12號菜豆選出株系99-15,經五年十代定向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植株蔓生,生勢強,8~9節著生花序,花白色,每花序結莢3~6條,莢淡綠色,長扁條形,莢長約20.6厘米,莢寬1.30厘米,莢厚0.70厘米,單莢重13.3克。種子腎形,白色。中熟,播種至初收春季68天,秋季56天。莢型整齊、結莢多,商品性好,纖維少,品質好。適應性廣,耐寒、耐澇,較耐銹病。
產量表現:2004年秋季參加廣州、惠州市種子站組織的多點試驗,總產量平均畝產883.6公斤,比對照種12號菜豆增產4.9%,增產不顯著;前期產量311.7公斤,減產3.83%,減產不顯著。2005年春季復試:總產量平均畝產803.35公斤,增產19.71%,增產不顯著;前期產量374.16公斤,增產29.49%,增產不顯著。
栽培技術要點:春植適播期1月至2月,秋植8月中旬至10月。畦寬1.7~2米,雙行植,株距12~18厘米,每穴2粒,畝用種量1.5公斤。施足基肥,加強肥水管理,促進翻花,延長收獲期,提高產量。注意防治枯萎病、葉斑病及豆莢螟、螨類等。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穗豐4號玉豆是常規品種。中熟,播種至初收春季68天,秋季56天。結莢多,莢形整齊,商品性好。纖維少,品質好,產量較高。適應性廣,耐寒、耐澇,較耐銹病。適宜在廣州、清遠和惠州地區種植。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粵糖96-835
審定編號:粵審糖2006001
選育單位:廣州甘蔗糖業研究所
品種來源:Co419/新臺糖10號
特征特性:早中熟,高糖,中大莖,生勢強,植株高大,萌芽快而整齊,萌芽率高,分蘗力特強,有效莖多,宿根性強。莖園柱形,節間長度中等,曝光前淡黃色,曝光后黃中略帶紫色,久曝光后呈淡紫紅色,蠟粉中等,蠟粉帶明顯,中下部節間偶有水裂;芽倒卵園形,芽基離開葉痕,芽尖達生長帶,芽溝不明顯;生長帶黃色;根點2~3行不規則排列;葉片青綠色,中等大小;葉鞘青綠色,57號毛不明顯;老葉殼易脫殼;內葉耳短披針形,外葉耳過渡形。甘蔗蔗糖分平均14.82%,與新臺糖10號相當。高抗黑穗病和花葉病,抗旱性好。
產量表現:2002~2004年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蔗量6879公斤,畝含糖量1018公斤,比新臺糖10號增產蔗22.5%,增產糖23.4%。
栽培技術要點:(1)水旱田畝植3200段雙芽苗,旱地應略有增加;(2)早追肥,多追拔節肥,止肥要早。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粵糖98-835為早中熟品種。萌芽率高,分蘗性特強,宿根性強。豐產性好。高抗黑穗病和花葉病,抗旱性好。適宜我省中等肥力以上的旱坡地及水田種植。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粵糖91-1102
審定編號:粵審糖2006002
選育單位:廣州甘蔗糖業研究所
品種來源:粵農73-204/粵糖84-3
特征特性:中熟,高糖,中大莖,生長旺盛,植株高大。萌芽快而整齊,萌芽率高,早生快發,分蘗力一般,宿根性好。蔗莖微之字形;節間較長,遮光部分灰紫色,曝光后紫黑色。蠟粉中等,蠟粉帶不明顯;芽倒卵形略突起,頂端達生長帶,芽溝不明顯;生長帶紫帶綠色,根點2行不規則排列;葉片青綠色,挺直,尖端下垂,頂部葉緊密;葉鞘紅綠色;57號毛群中等,老葉易脫殼;無葉耳。甘蔗蔗糖分平均14.53%,與新臺糖10號相當。抗黑穗病,中抗花葉病,抗旱性好。
產量表現:1998~2004年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蔗量6838公斤,畝含糖量993公斤,比新臺糖10號增產蔗18.8%,增產糖16.4%。
栽培技術要點:(1)水旱田或水田畝植3200~3500段雙芽苗,旱地應略有增加;(2)早培土,早追肥,多追拔節肥,止肥要早。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粵糖91-1102為中熟、高糖、中大莖品種。萌芽率高,早生快發,宿根性好。豐產性好。抗黑穗病,中抗花葉病,抗旱性好。適宜我省中等肥力以上的旱坡地及水田種植。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粵糖96-86
審定編號:粵審糖2006003
選育單位:廣州甘蔗糖業研究所
品種來源:粵糖85-177/湛蔗74-141
特征特性:早中熟品種。中大莖,蔗莖無氣根、無水裂。蔗莖露光后呈暗紫紅色。節間圓筒形,芽溝明顯。芽體較大,尖卵圓形,基部近葉痕,葉色青綠,葉片長度中等、稍寬,葉鞘露光后呈紫紅色,57號毛群較少,易脫葉。內葉耳三角形,外葉耳過渡形。宿根性能好,萌芽快而整齊,萌芽率較高,分蘗早,分蘗力中等,全生長期生長穩健,后期尾力足。較粗生耐旱,抗風力較強。平均蔗糖分15.3%,比新臺糖10號高0.27個百分點。抗病性鑒定,中抗黑穗病,高抗花葉病。抗旱性較好。
產量表現:2004~2005年參加省區域試驗,蔗莖平均畝產6734公斤,畝含糖量1028公斤,分別比對照新臺糖10號增產蔗17.5%和增產糖19.5%,增產均達顯著水平。2005年新植生產試驗,平均蔗莖畝產量7127公斤,畝含糖量1087公斤,分別比對照增產蔗22%、增產糖26.7%。
栽培技術要點:(1)提早種植,以冬植或早春植為宜,畝下種量3000段左右雙芽苗為宜,種植時覆蓋地膜,以達到保溫保濕目的;(2)早防蟲、早施肥管理,并宜保留1~2年宿根,提高植蔗效益。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粵糖96-86早中熟,中大莖,平均蔗糖分15.3%。萌芽快而齊,萌芽率較高,分蘗力中等,豐產性好,宿根性較強。中抗黑穗病,高抗花葉病,抗風力較強,抗旱性較好。適宜我省中等肥力以上的旱坡地及水田種植。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粵糖95-168
審定編號:粵審糖2006004
選育單位:廣州甘蔗糖業研究所
品種來源:ROC10/CP72-1210
特征特性:早中熟品種。中至中大莖,節間較長,略呈細腰形,芽溝不明顯。芽卵圓形,曝光后呈紫色,基部離葉痕,頂端達生長帶。葉色青綠,葉鞘青綠色,57號毛群不發達,較易脫葉。內葉耳呈三角形,外葉耳缺。宿根性強,萌芽快,萌芽率高,分蘗力強,生長快,植株高,耐旱,抗風力較強。平均蔗糖分14.7%,比新臺糖10號低0.35個百分點。抗病性鑒定,抗黑穗病,對嵌紋病免疫。
產量表現:2004~2005年參加省區試,平均蔗莖畝產量6906公斤、畝含糖量1017公斤,分別比對照種新臺糖10號增產蔗20.5%(達極顯著水平)和增產糖18.3%(達顯著水平)。2005年新植生產試驗,平均畝產蔗量7360公斤,畝含糖量1097公斤,分別比對照增產蔗26%、增產糖27.9%。
栽培技術要點:(1)注意培土防倒,或采用機械開溝種植;(2)適當疏植,畝種植2500段左右雙芽苗為宜;(3)早施肥、早培土,并宜保留2~3年宿根,以降低植蔗生產成本。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粵糖95-168早中熟,中至中大莖,平均蔗糖分14.7%,萌芽快,萌芽率高,分蘗力強,早生快發,豐產性強,宿根性強。抗黑穗病,對嵌紋病免疫。適宜我省中等肥力以上的旱坡地及水田種植。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