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甜1號
審定編號:粵審玉2006001
選育單位:廣州佰順蔬菜研究所
品種來源:BST99-1-2-1-5-4-3/BST99-16-3-8-4-7-8
特征特性:甜玉米單交種。秋植全生育期73~75天,比穗甜1號遲熟1~3天。植株整齊健壯,株葉形態好,生長勢強,后期保綠度好。果穗筒型,禿頂短,穗型美觀。株高198~208厘米,穗位高65~67厘米,穗長20.5厘米,穗粗5.0厘米,禿頂長0.7厘米,單苞鮮重343克左右,千粒重354~368克,出籽率70.55%~73.46%,一級果穗率83%~85%。籽粒黃色,飽滿,排列整齊,甜度中等,可溶性糖含量16.69%~17.42%,果皮薄,厚度測定值63.3微米,適口性評分83.5分。抗病性接種鑒定中抗紋枯病和小斑病,田間調查高抗莖腐病。抗倒性較強。
產量表現:2003、2004年兩年秋季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鮮苞分別為1016.98公斤和1025.1公斤,分別比對照種穗甜1號增產25.46%和21.09%,增產均達極顯著水平。
栽培技術要點:(1)與其他類型玉米隔離100米以上種植;(2)重施基肥和攻苞肥,適施苗肥和壯稈肥,吐絲授粉至灌漿期保持土壤濕潤;(3)低肥力田塊以3000株/畝為宜,高肥力田塊以3500株/畝為宜;(4)一般授粉后18~23天采收,收獲后及時處理;(5)注意防治小地老虎、玉米螟、大、小斑病和紋枯病等病蟲害。
制種技術要點:(1)與其它玉米隔離400米以上或錯開花期30天以上;(2)錯期播種,在本省父本分兩期,第一批比母本晚播5天左右,再隔5天后播第二批父本;(3)及時除雜去雄;(4)強化人工授粉。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珍甜1號為甜玉米單交種。秋植全生育期比穗甜1號遲熟1~3天,豐產性好,果穗禿頂短,穗型美觀。籽粒飽滿,甜度中等,可溶性糖含量16.69%~17.42%,果皮薄,適口性好,中抗紋枯病和小斑病,田間表現高抗莖腐病。適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種植。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正大甜99
審定編號:粵審玉2006002
選育單位:襄樊正大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四川分公司
品種來源:G432S/G466S
特征特性:甜玉米單交種。秋植全生育期77~78天,比穗甜1號遲熟5~6天。植株緊湊,生長勢強,莖稈粗壯,葉寬色濃,后期保綠度好。株高213~216厘米,穗位高65~71厘米,穗長18.2~19.3厘米,穗粗5.1~5.5厘米,禿頂長1.0厘米,單苞鮮重344克左右,千粒重343~360克,出籽率66.8%~73.0%,一級果穗率76%~82%。籽粒黃色,可溶性糖含量17.33%~17.58%,果皮厚度67.8微米,適口性評分76.0分。抗病性接種鑒定中抗紋枯病,抗小斑病,田間調查抗莖腐病。
產量表現:2003、2004年兩年秋季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鮮苞分別為1075.36公斤和1087.07公斤,分別比對照種穗甜1號增產32.66%和26.61%,增產均達極顯著水平。
栽培技術要點:(1)與其他玉米有100米以上的空間隔離或20天以上的時間隔離;(2)一般畝植3000~3500株,雙行植,畝用種1公斤左右;(3)施足基肥,早施苗肥,重施攻苞肥,注意N、P、K配合施用。攻苞肥在抽雄前15天打洞深施,抽雄開花期要求土壤含水量達田間持水量的80%,開花后進行1~2次人工輔助授粉;(4)注意防治小地老虎、玉米螟、大、小斑病和紋枯病等病蟲害;(5)籽粒最飽滿時采收鮮苞,一般授粉后20天左右,花絲變為枯褐色,頂粒已變黃色,為最佳采收期。
制種技術要點:(1)與其它玉米隔離400米以上或錯開花期30天以上;(2)父本分二期播種,Ⅰ期播50%,比母本遲3~4天,Ⅱ期50%,比母本推遲6~7天;(3)及時除雜去雄;(4)強化人工授粉。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正大甜99為甜玉米單交種。秋植全生育期比穗甜1號遲熟5~6天,豐產性好,甜度中等,可溶性糖含量17.33%~17.58%,皮較薄,適口性中等,中抗紋枯病,抗小斑病,田間表現抗莖腐病。適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種植。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先甜5號(英文名Sugar75)
審定編號:粵審玉2006003
選育單位:先正達(泰國)公司
申請審定單位:先正達種苗(北京)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TWS7906/TWM-32
特征特性:甜玉米單交種。全生育期78~79天,比穗甜1號遲熟4~6天。株高217~248厘米,穗位高57~76厘米,穗長18.7~20.2厘米,穗粗4.7~5.4厘米,禿頂長1.2~2.2厘米。單苞鮮重296~438克,千粒重339~415克,出籽率72.61%,一級果穗率87.48%。果穗圓筒,籽粒黃色,可溶性糖含量17.74%~19.09%。植株整齊、壯旺,株型半緊湊,前中期生長勢極強,葉色濃綠,后期保綠度好,果穗粗大,穗型美觀,籽粒飽滿,甜度較高,果皮較薄,適口性較好。抗病性和抗倒性強,適應性廣。
產量表現:2002、2003年兩年秋季參加省區試,畝產鮮苞分別為866.6公斤和1226.98公斤,比對照種穗甜1號分別增產18.07%和53.84%,增產均達極顯著水平。2004年秋季生產試驗畝產鮮苞1301.5公斤。
栽培技術要點:(1)有150~200米的空間隔離,或20~25天的時間隔離;(2)一般每畝留苗3000株;(3)施肥前重后輕,在保證底肥的基礎上,采取5葉期、拔節期和大喇叭口期每畝分別追施復合肥8公斤、10公斤和15公斤的辦法,增加投放農家肥。
制種技術要點:(1)與其它玉米隔離400米以上或錯開花期30天以上;(2)父母本同期播種;(3)母本種植密度約每畝3000株,父母本行比1:4;(4)及時除雜去雄;(5)人工輔助授粉。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先甜5號為甜玉米單交種,秋植全生育期78~79天,比穗甜1號遲熟4~6天,豐產性好,可溶性糖含量17.74%~19.09%,果皮較薄,適口性較好,抗病性和抗倒性強,適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種植。建議引進親本,在國內繁殖和生產商品種子。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金鳳九號
審定編號:粵審玉2006004
選育者:郭裕祥
品種來源:自交系華11/自交系Z993A
特征特性:甜玉米單交種。秋植全生育期73~75天,比穗甜1號遲熟3天,比粵甜3號遲熟2天。株形緊湊,莖粗葉茂,整齊度好,前、中期生長勢強,后期保綠度好。果穗粗大,籽粒飽滿,穗形美觀。株高210厘米左右,穗位高75厘米左右,穗長19.8~20.3厘米,穗粗5.0~5.1厘米,禿頂長1.2~1.9厘米,單苞鮮重338~352克,單苞凈重241~270克,千粒重339~342克,出籽率71.08%~72.22%,一級果穗率85%~86%,果穗圓筒型,籽粒淡黃色,可溶性糖含量20.10%~20.93%,果皮較薄,厚度測定值67.7~70.8微米,兩年適口性評分分別為86.0分和87.0分。抗病性接種鑒定抗紋枯病和小斑病,田間表現高抗莖腐病,抗大斑病。
產量表現:2004、2005年兩年秋季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鮮苞分別為1055.1公斤和1092.7公斤,2004年比對照種穗甜1號增產24%,2005年比對照種粵甜3號增產17.1%,增產均達極顯著水平。
栽培技術要點:(1)與其它玉米隔離100米以上或錯開花期20天以上;(2)起畦雙行單株植,畝植3200~3500株。
制種技術要點:(1)行比1:5~6,畝植4500~5000株;(2)先播母本,3天后播第一期父本,再過4天后播第二期父本。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金鳳九號為甜玉米單交種。秋植全生育期比穗甜1號遲熟3天,比粵甜3號遲熟2天,豐產性好,可溶性糖含量20.10%~20.93%,果皮較薄,適口性較好,抗紋枯病和小斑病,田間表現高抗莖腐病,抗大斑病。適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種植。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新美彩珍
審定編號:粵審玉2006005
選育單位:珠海市鮮美種苗發展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ARSC7122/ARSC6018
特征特性:甜玉米單交種。秋植全生育期73~75天,比穗甜1號遲熟3天,比粵甜3號遲熟2天。植株壯旺,葉色濃綠,前、中期生長勢強,后期保綠度好。果穗禿頂短,籽粒飽滿,色澤鮮亮,穗形美觀。株高212~223厘米,穗位高74~87厘米,穗長18.6~19.2厘米,穗粗4.6~4.7厘米,禿頂長0.8~0.9厘米,單苞鮮重295~308克,單穗凈重222~226克,千粒重366~383克,出籽率71.68%~71.80%,一級果穗率84%~88%。果穗圓筒型,籽粒黃白相間,可溶性糖含量18.51%~20.56%,果皮薄,厚度測定值60.4~63.5微米,兩年適口性評分分別是86.3分和87.8分。抗病性接種鑒定抗紋枯病,中抗小斑病,田間表現高抗莖腐病,抗大斑病。
產量表現:2004、2005年兩年秋季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鮮苞分別為900公斤和948.1公斤,2004年比對照種穗甜1號增產5.86%,2005年比對照種粵甜3號增產1.33%,增產均未達顯著水平。
栽培技術要點:(1)與其他種類玉米隔離種植,以防串粉;(2)畝植3000株為宜。
制種技術要點:至少500米的空間隔離或30天的時間隔離。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新美彩珍為甜玉米單交種。秋植全生育期比穗甜1號遲熟3天,比粵甜3號遲熟2天,產量與對照種相當,果皮薄,適口性較好,可溶性糖含量18.51%~20.56%,抗紋枯病,中抗小斑病,田間表現高抗莖腐病,抗大斑病。適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種植。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金茂3號
審定編號:粵審玉2006006
選育單位:江門市種業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T-5/NS-36
特征特性:甜玉米單交種。秋植全生育期75~76天,比穗甜1號遲熟4天,比粵甜3號遲熟3天。前、中期生長勢旺盛,后期保綠度好。株高223~227厘米,穗位高84厘米左右,穗長20.3~21.1厘米,穗粗4.8~4.9厘米,禿頂長1.5~2.0厘米,單苞鮮重330~357克,單穗凈重258~261克,千粒重355~359克,出籽率69.77%~70.04%,一級果穗率75%~80%。果穗圓筒型,籽粒黃色,可溶性糖含量18.87%~19.83%,果皮較薄,厚度測定值69.3~72.09微米,兩年適口性評分分別為85.9分和84.7分。抗病性接種鑒定抗紋枯病,中抗小斑病,田間表現高抗莖腐病,抗大斑病。
產量表現:2004、2005年兩年秋季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鮮苞分別為978.3公斤和966.6公斤,2004年比對照種穗甜1號增產15.07%,增產達極顯著水平;2005年比對照種粵甜3號增產1.49%,增產不顯著。
栽培技術要點:(1)與其他種類玉米隔離種植;(2)畝植3000~3200株。
制種技術要點:(1)隔離條件至少有500米的空間隔離或30天的時間隔離;(2)父母本行比1:4,同期播種。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金茂3號為甜玉米單交種。秋植全生育期比穗甜1號遲熟4天,比粵甜3號遲熟3天,豐產性較好,果皮較薄,適口性較好,可溶性糖含量18.87%~19.83%,抗紋枯病,中抗小斑病,田間表現高抗莖腐病,抗大斑病。適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種植。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田蜜2號
審定編號:粵審玉2006007
選育單位:廣州市田園農業科技研究中心
品種來源:TMT02-2-1-8-3-4-6/TMT28-5-3-2-4-9-7
特征特性:甜玉米單交種。秋植全生育期73~76天,比穗甜1號遲熟4天,與粵甜3號相當。植株壯旺,整齊緊湊,葉寬色濃,株葉形態好,前、中期生長勢強,后期保綠度好。植株高198~207厘米,穗位高73~76厘米,穗長19.6~20.6厘米,穗粗4.8厘米左右,禿頂長0.3~0.6厘米。單苞鮮重336~350克,單穗凈重260~265克,千粒重366~398克,出籽率70.19%~72.31%,一級果穗率87%~90%。果穗圓錐型,籽粒金黃色,可溶性糖含量19.25%~20.04%,果皮較薄,厚度測定值72.76~73.7微米,兩年適口性評分分別為85.7分和83.9分。抗病性接種鑒定抗紋枯病,中抗小斑病,田間表現高抗莖腐病,抗大斑病。
產量表現:2004、2005年兩年秋季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鮮苞分別為1005.3公斤和1083.2公斤,2004年比對照種穗甜1號增產18.25%,2005年比對照種粵甜3號增產13.73%,增產均達極顯著水平。
栽培技術要點:(1)嚴格隔離,防止串粉;(2)低肥力田塊畝植3000株,高肥力田塊以3500株為宜。
制種技術要點:與其它玉米隔離500米以上或錯開花期20天以上。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田蜜2號為甜玉米單交種。秋植全生育期比穗甜1號遲熟4天,與粵甜3號相當。豐產性好,可溶性糖含量19.25%~20.04%,果皮較薄,適口性較好。抗紋枯病,中抗小斑病,田間表現高抗莖腐病,抗大斑病。適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種植。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錦甜8號
審定編號:粵審玉2006008
選育單位:珠海錦田農業發展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華選3號/臺選8號
特征特性:甜玉米單交種。秋植全生育期73~75天,比穗甜1號遲熟3天,與粵甜3號相當。植株整齊壯旺,葉寬色濃,前、中期生長勢強,后期保綠度好。株高215~228厘米,穗位高84~89厘米,穗長20.1~20.7厘米,穗粗4.8~4.9厘米,禿頂長1.2~1.3厘米。單苞鮮重322~348克,單穗凈重255~267克,千粒重348~373克,出籽率66.67%~68.32%,一級果穗率83%~85%。果穗圓筒型,籽粒淡黃色,可溶性糖含量17.88%~21.95%,果皮較簿,厚度測定值68.3~70.6微米,兩年適口性評分分別為81.4分和84.0分。抗病性接種鑒定中抗紋枯病和小斑病;田間表現抗莖腐病和大斑病。
產量表現:2004、2005年兩年秋季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鮮苞分別為1080.0公斤和1042.8公斤,2004年比對照種穗甜1號增產27.03%,增產達極顯著水平;2005年比對照種粵甜3號增產9.49%,增產顯著。
栽培技術要點:(1)與其它玉米品種相距300米以上或播種時間相距25天以上,以免串粉;(2)畝植3200株左右為宜。
制種技術要點:(1)屏障隔離要求高15米以上,平面隔離距離其它玉米地800米以上,時間隔離要30天以上;(2)父本比母本遲播7天左右,比例以1:4為宜。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錦甜8號為甜玉米單交種。秋植全生育期比穗甜1號遲熟3天,與粵甜3號相當。豐產性較好,可溶性糖含量17.88%~21.95%,果皮較簿,適口性較好。中抗紋枯病和小斑病;田間表現抗莖腐病和大斑病。適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種植。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粵甜11號
審定編號:粵審玉2006009
選育單位:廣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品種來源:1022/C4
特征特性:甜玉米單交種。秋植全生育期75~76天,比穗甜1號遲熟2~4天。株高適中,株型緊湊,整齊粗壯,葉色濃綠,生長勢強,后期保綠度好。株高202~211厘米,穗位高68~71厘米,穗長21.5~24.2厘米,穗粗5.1~5.3厘米,禿頂長1.7~1.8厘米,單苞鮮重360~388克,千粒重428~430克,出籽率71.43%~72.37%,一級果穗率84%~85.0%。籽粒黃色,可溶性糖含量19.21%~19.83%,果皮薄,厚度測定值64.0微米,適口性評分88.5分。抗病性接種鑒定抗紋枯病,中抗小斑病,田間表現抗莖腐病。
產量表現:2003、2004年兩年秋季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鮮苞分別為1052.91公斤和1067.09公斤,比對照種穗甜1號分別增產32.01%和24.29%,增產均達極顯著水平。
栽培技術要點:(1)選擇土壤肥力中等以上田種植,周圍400米左右不得種植其它玉米品種,防止串粉;(2)畝植3200~3400株。
制種技術要點:(1)父本與母本同期播種或晚播3天;(2)父母本行比為1:6,母本畝植3000株,父本畝植800株左右。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粵甜11號為甜玉米單交種。秋植全生育期比穗甜1號遲熟2~4天。豐產性好,可溶性糖含量19.21%~19.83%,果皮薄,適口性較好。抗紋枯病,中抗小斑病;田間表現抗莖腐病。適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種植。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粵甜13號
審定編號:粵審玉2006010
選育單位:廣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品種來源:日超-1/C5
特征特性:甜玉米單交種。秋植全生育期68~71天,與穗甜1號相當,比粵甜3號早熟3天。植株矮小清秀,整齊度好,葉色濃綠,前、中期生長旺盛,后期保綠度好,抗倒性較強。株高170~181厘米,穗位高48~52厘米,穗長20.7~21.2厘米,穗粗4.6~4.8厘米,基本無禿頂。單苞鮮重302~320克,單穗凈重252~258克,千粒重354~386克,出籽率71.87%~76.75%,一級果穗率80%~86%。果穗長錐型,籽粒黃白相間,可溶性糖含量21.56%~22.98%,果皮薄,厚度測定值61.5~62.1微米,兩年適口性評分均為92.0分。抗病性接種鑒定中抗紋枯病和小斑病,田間表現高抗莖腐病,抗大斑病。
產量表現:2004、2005年兩年秋季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鮮苞分別為845.5和950.2公斤,2004年與對照種穗甜1號平產,2005年比對照種粵甜3號增產1.97%,增產不顯著。
栽培技術要點:(1)選擇土壤肥力中等以上田種植,周圍400米左右不得種植其它玉米品種,防止串粉;(2)畝植4500~4800株。
制種技術要點:(1)父本比母本早播7~10天;(2)父母本行比為1:8,母本畝植4000株,父本畝植800株左右。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粵甜13號為甜玉米單交種。秋植全生育期與穗甜1號相當,比粵甜3號早熟3天。產量與穗甜1號和粵甜3號相當,可溶性糖含量21.56%~22.98%,果皮薄,適口性好。中抗紋枯病和小斑病,田間表現高抗莖腐病,抗大斑病。適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種植。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穗珍8號
審定編號:粵審玉2006011
選育單位:廣州市越秀區張水江菜種店
品種來源:SJ18-2-8-1-5-9-7-6/SJ29-12-3-1-7-4-5-8
特征特性:甜玉米單交種。秋植全生育期69~73天,與穗甜1號相當,比粵甜3號早熟2天。植株整齊矮壯,葉色濃綠,前、中期生長勢強,后期保綠度好,抗倒性較強。株高185~196厘米,穗位高51~60厘米,穗長20.8~21.5厘米,穗粗4.9~5.0厘米,禿頂長1.4~1.7厘米。單苞鮮重327~332克,單穗凈重269~274克,千粒重345~366克,出籽率69.23%~71.60%,一級果穗率75%~84%。果穗圓筒型,籽粒金黃色,可溶性糖含量18.04%~19.84%,果皮薄,厚度測定值61.7~64.5微米,兩年適口性評分分別是86.9分和87.6分。抗病性接種鑒定中抗紋枯病和小斑病,田間表現高抗莖腐病,抗大斑病。
產量表現:2004、2005年兩年秋季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鮮苞分別為943.7公斤和1004.8公斤,2004年比對照種穗甜1號增產11.47%,增產顯著;2005年比對照種粵甜3號增產7.39%,增產未達顯著水平。
栽培技術要點:(1)嚴格隔離,防止串粉;(2)畝植3000~3300株為宜。
制種技術要點:(1)與其它玉米品種隔離500米以上或錯開花期20天以上;(2)本地春制父本比母本晚播7天,秋制父本比母本晚播4天。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穗珍8號為甜玉米單交種。秋植全生育期與穗甜1號相當,比粵甜3號早熟2天。豐產性較好,可溶性糖含量18.04%~19.84%,果皮薄,適口性較好。中抗紋枯病和小斑病,田間表現高抗莖腐病,抗大斑病。適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種植。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穗優甜1號
審定編號:粵審玉2006012
選育單位:廣州市農業環境與植物保護總站
品種來源:02-I024/02-J026
特征特性:甜玉米單交種。秋植全生育期76~78天,比穗甜1號遲熟4~6天。植株壯旺,生長勢較強,葉色濃綠,后期保綠度好,抗倒性較強。植株高205~220厘米,穗位高71~82.3厘米,穗長20.0~20.8厘米,穗粗5.0厘米,禿頂長0.6~1.1厘米,單苞鮮重330~335克,千粒重375~388克,出籽率68.32%~72.0%,一級果穗率80%~85%。果穗圓筒,穗型美觀,籽粒整齊飽滿,籽粒黃色,可溶性糖含量17.2%~17.89%,果皮較薄,厚度測定值66.2微米,適口性專家評分80.8分。抗病性接種鑒定高抗紋枯病,抗小斑病,田間表現抗莖腐病。
產量表現:2003、2004年兩年秋季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鮮苞分別為1000.38公斤和1005.69公斤,分別比對照種穗甜1號增產23.42%和17.13%,增產均達極顯著水平。
栽培技術要點:(1)四周500米不得種植其他玉米品種;(2)每畝植3000~3200株。
制種技術要點:(1)空間隔離500米以上,時間隔離春播40天左右,秋播20天以上;(2)父母本行比為1:6。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穗優甜1號為甜玉米單交種。秋植全生育期比穗甜1號遲熟4~6天。豐產性好,可溶性糖含量17.2%~17.89%,果皮較薄,適口性較好。高抗紋枯病,抗小斑病,田間表現抗莖腐病。適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種植。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美玉3號(原名美玉(加甜糯)3號)
審定編號:粵審玉2006013
選育單位:海南綠川種苗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自選系Mnt/自選系Fnct
特征特性:糯玉米單交種。春植全生育期83~87天,比香白糯遲熟2~3天。株高適中,整齊度好,前、中期生長勢強,后期保綠度好。株高195~200厘米,穗位高70~79厘米,穗長18.8~20.0厘米,穗粗4.6~4.8厘米,禿頂長0.5~0.8厘米。單苞鮮重262~290克,單穗凈重194~200克,千粒重310~348克,出籽率71.0%~71.13%,一級果穗率85.8%~86%。果穗錐型,禿頂短,籽粒白色,直鏈淀粉含量0.11%,果皮較薄,厚度測定值80.54微米,適口性評分90.7分。抗病性接種鑒定中抗紋枯病和小斑病;田間表現抗莖腐病和大斑病。
產量表現:2004、2005年兩年春季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鮮苞分別為877.0公斤和834.9公斤,分別比對照種香白糯增產14.86%和19.8%,增產均達極顯著水平。
栽培技術要點:(1)與其他玉米隔離300米以上或錯開播期15天以上;(2)一般畝植4000株。
制種技術要點:與其它玉米隔離500米以上或錯開花期25天以上。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美玉3號為糯玉米單交種。春植全生育期比香白糯遲熟2~3天,豐產性好,直鏈淀粉含量0.11%,有甜味,果皮較薄,適口性好,中抗紋枯病和小斑病,田間表現抗莖腐病和大斑病。適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種植。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田白糯1號
審定編號:粵審玉2006014
選育單位:廣州市田園農業科技研究中心
品種來源:TMN03-7-5-3-2-1-6/TMN16-2-4-6-1-7-3
特征特性:糯玉米單交種。春植全生育期80~83天,與香白糯相當。植株矮壯,株形緊湊,整齊度好,前、中期生長勢強,后期保綠度好。株高180~185厘米,穗位高55~65厘米,穗長19.2~20.5厘米,穗粗4.9厘米,禿頂長1.0~1.2厘米。單苞鮮重260~290克,單穗凈重205~239克,千粒重346~355克,出籽率68.20%~70.73%,一級果穗率85.0%~86.8%。果穗筒型,籽粒白色,直鏈淀粉含量1.49%,果皮較薄,厚度測定值75.93微米,適口性評分88.5分。抗病性接種鑒定中抗紋枯病和小斑病;田間表現抗大斑病,高抗莖腐病。
產量表現:2004、2005年兩年春季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鮮苞分別為898.1公斤和809.7公斤,分別比對照種香白糯增產17.62%和16.2%。增產均達極顯著水平。
栽培技術要點:(1)嚴格隔離,防止串粉;(2)低肥力田塊畝植3500株,高肥力田塊4000株。
制種技術要點:與其它玉米隔離500米以上或錯開花期20天以上。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田白糯1號為糯玉米單交種。春植全生育期與香白糯相當,豐產性好,直鏈淀粉含量1.49%,果皮較薄,適口性較好。中抗紋枯病和小斑病,田間表現抗大斑病,高抗莖腐病。適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種植。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珍糯1號
審定編號:粵審玉2006015
選育單位:廣州市佰順蔬菜研究所
品種來源:BSN09-2-3-5-4-6-7/BSN21-7-3-6-1-2-5
特征特性:糯玉米單交種。春植全生育期80~85天,與香白糯相當。植株壯旺,葉寬色濃,整齊度好,前、中期生長勢強,后期保綠度好,抗倒性較強。株高195~200厘米,穗位高66~76厘米,穗長20.5~21.3厘米,穗粗4.7~4.9厘米,禿頂長1.4厘米左右。單苞鮮重272~300克,單穗凈重220~230克,千粒重309~320克,出籽率69.57%~71.36%,一級果穗率80%~85%。果穗筒型,籽粒白色,直鏈淀粉含量0.58%,果皮較簿,厚度測定值78.34微米,適口性評分88.5分。抗病性接種鑒定中抗紋枯病,抗小斑病;田間表現高抗莖腐病和大斑病。
產量表現:2004、2005年兩年春季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鮮苞分別為824.1公斤和835.4公斤,分別比對照種香白糯增產7.92%和19.9%,2004年增產未達顯著水平,2005年增產極顯著。
栽培技術要點:(1)忌在300米之內種植其它類型的玉米,防止串粉;(2)低肥力田塊畝植3000株,高肥力田塊3500株為宜。
制種技術要點:(1)與其它玉米隔離500米以上或錯開花期25天以上;(2)在本省父本分兩期,第一批比母本晚播5天左右,再隔3天后播第二批父本。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珍糯1號為糯玉米單交種。春植全生育期與香白糯相當。豐產性較好,直鏈淀粉含量0.58%,果皮較簿,適口性較好。中抗紋枯病,抗小斑病;田間表現高抗莖腐病和大斑病,抗倒性較強。適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種植。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正大619
審定編號:粵審玉2006016
選育單位:襄樊正大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四川分公司
品種來源:F06/F19
特征特性:普通玉米單交種。春植全生育期110~114天,比農大108遲熟4~5天。株高270~278厘米,穗位高110~125厘米,穗長22.4~22.9厘米,禿頂長1.3~2.0厘米。果穗長錐型,籽粒金黃色,硬粒型,千粒重293~296克,出籽率79.39%~79.87%。田間表現抗大、小斑病和紋枯病。后期熟色好。缺點是植株和穗位較高。
產量表現:2004、2005年兩年春季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分別為467.8公斤和490.5公斤,2004年比對照種農大108減產1.67%,2005年增產6.26%,減、增產都未達顯著水平。
栽培技術要點:(1)畝植3500株左右;(2)重施底肥、輕施苗肥、猛攻穗肥。
制種技術要點:(1)父母本行比為1:4;(2)父本分二期播種,I期50%,比母本遲播4~5天;II期50%,比母本推遲7~8天。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正大619為硬粒型普通玉米單交種。春植全生育期比農大108遲熟4~5天,產量與農大108相當,適應性較廣,田間表現抗大、小斑病和紋枯病。缺點是植株和穗位較高。適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種植。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田蜜1號
審定編號:粵審玉2006017
選育單位:廣東田聯種業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TMT06-1-3-5-7-9-2/TMT11-2-5-8-4-3-3
特征特性:甜玉米單交種。秋植全生育期70~75天,比穗甜1號遲熟3天,與粵甜3號相當。株葉形態好,整齊壯旺,前、中期生長勢強,后期保綠度好。植株高206~213厘米,穗位高67~75厘米,穗長21.5厘米左右,穗粗5.2厘米左右,禿頂長1.2~1.6厘米,單苞鮮重347~382克,單穗凈重282~306克,千粒重378~400克,出籽率69.2%~70.6%,一級果穗率82%~86%。果穗圓筒型,籽粒淡黃色,排列整齊,粒大飽滿,色澤鮮亮。可溶性糖含量19.1%~20.9%,果皮厚度測定值68.8~71.7微米,適口性評分為86.0分。抗病性接種鑒定中抗紋枯病和小斑病。抗倒性較強。
產量表現:2004、2005兩年秋季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鮮苞分別為1033.0公斤和1044.4公斤,2004年比對照種穗甜1號增產22.02%,增產達極顯著水平;2005年比對照種粵甜3號增產11.80%,增產達顯著水平。
栽培技術要點:(1)低肥力田塊以3000株/畝為宜,高肥力田塊以3500株/畝為宜;(2)注意防治紋枯病和小斑病。
制種技術要點:參照其它甜玉米品種。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田蜜1號為甜玉米單交種。秋植全生育期比穗甜1號遲熟3天,與粵甜3號相當。產量較高,可溶性糖含量19.1%~20.9%,果皮較薄,適口性較好。中抗紋枯病和小斑病,抗倒性較強。適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種植。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粵珍3號
審定編號:粵審玉2006018
選育單位:廣州市楊偉星種子有限公司、廣州金鳳農藝科技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XT09-6-5-1-9-8-2/XT11-2-7-3-1-4-5
特征特性:甜玉米單交種。秋植全生育期72天,與穗甜1號相當。株高適中,株型半緊湊,莖稈粗壯,葉色濃綠,生長勢強,后期保綠度好。植株高200厘米,穗位高62.6~66.0厘米,穗長20.8~21.5厘米,穗粗5.1厘米,禿頂長0.8~1.0厘米,單苞鮮重308~360克,千粒重338~355克,出籽率71.1%~72.2%,一級果穗率83.67%。籽粒黃色,可溶性糖含量17.3%~19.2%,果皮厚度測定值71.22微米,適口性專家評分85.0分。抗病性接種鑒定中抗紋枯病和小斑病。抗倒性較強,耐寒性不強。
產量表現:2003、2004兩年秋季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鮮苞分別為925.87公斤和982.0公斤,分別比對照種穗甜1號增產14.22%和16.0%,增產均達極顯著水平。
栽培技術要點:(1)種植密度以畝植3000~3500株為宜;(2)注意防治紋枯病和小斑病。
制種技術要點:(1)廣州春制父本比母本晚播6天,秋制父本比母本晚播3天;(2)適宜密度為3300~3800株/畝。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粵珍3號為甜玉米單交種。秋植全生育期與穗甜1號相當。產量較高,可溶性糖含量17.3%~19.2%,果皮較薄,適口性較好。中抗紋枯病和小斑病,抗倒性較強,耐寒性不強。適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種植。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田黑糯1號
審定編號:粵審玉2006019
選育單位:廣州市田園農業科技研究中心
品種來源:TMN07-3-5-7-9-2-1/TMN13-4-5-1-2-3-6
特征特性:糯玉米單交種。春植全生育期83~86天,比香白糯遲熟2天。植株緊湊,整齊度好,前、中期生長勢強,后期保綠度好。植株高198~208厘米,穗位高68~78厘米,穗長21.1~22.0厘米,穗粗4.8厘米,禿頂長1.0~1.3厘米。單苞鮮重279~285克,單穗凈重223~233克,千粒重322~325克,出籽率68.7%~69.5%,一級果穗率85.0%。果穗筒型,籽粒黑色,整齊飽滿,直鏈淀粉含量0.3%,糯性好,有甜味,果皮厚度測定值76.46微米,適口性評分86.5分。抗病性接種鑒定中抗紋枯病,抗小斑病。抗倒性較強。
產量表現:2004、2005兩年春季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鮮苞分別為857.7公斤和831.3公斤,分別比對照種香白糯增產12.32%和19.3%,2004年增產達顯著水平,2005年增產達極顯著水平。
栽培技術要點:(1)一般畝植3200~3500株;(2)注意防治紋枯病。
制種技術要點:參照其它糯玉米品種。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田黑糯1號為糯玉米單交種。春植全生育期比香白糯遲熟2天。產量較高,直鏈淀粉含量0.3%,糯性好,果皮較薄,適口性較好。中抗紋枯病,抗小斑病。適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種植。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燕禾金2000
審定編號:粵審玉2006020
選育單位:北京燕禾金農業科技發展中心
品種來源:N897/N1196
特征特性:糯玉米單交種。春植全生育期84~87天,比香白糯遲熟3~5天。植株粗壯,整齊緊湊,前、中期生長勢強,后期保綠度好。植株高210~215厘米,穗位高78~82厘米,穗長20.0厘米,穗粗5.0~5.1厘米,禿頂長1.3~1.5厘米。單苞鮮重310~324克,單穗凈重232~249克,千粒重348~355克,出籽率68.7%~70.3%,一級果穗率86.0%~88.0%。果穗筒型,籽粒白色,直鏈淀粉含量1.0%~2.3%,糯性較好,果皮厚度測定值79.6~81.3微米,適口性評分85.6~86.0分。抗病性接種鑒定中抗紋枯病和小斑病。
產量表現:2005、2006兩年春季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鮮苞分別為936公斤和965.38公斤,比對照種香白糯分別增產34.3%和27.04%,增產均達極顯著水平。
栽培技術要點:(1)一般每畝3000~3500株;(2)注意防治紋枯病和小斑病。
制種技術要點:(1)母本早播3~4天;(2)母本密度每畝不少于5000株。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燕禾金2000為糯玉米單交種。春植全生育期比香白糯遲熟3~5天。產量高,直鏈淀粉含量1.0%~2.3%,糯性較好,果皮厚度中等,適口性較好。中抗紋枯病和小斑病。適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種植。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京甜紫花糯
審定編號:粵審玉2006021
選育單位:北京燕禾金農業科技發展中心
品種來源:H9801/H9822
特征特性:糯玉米單交種。春植全生育期80~84天,與香白糯相當。植株矮小,整齊度好。株高180~182厘米,穗位高68~71厘米,穗長17.6~18.0厘米,穗粗4.6厘米左右,禿頂長0.5~1.0厘米。單苞鮮重238~260克,單穗凈重171~190克,千粒重299~310克,出籽率70.76%~71.58%,一級果穗率85.0%~86.3%。果穗錐型,籽粒紫白相間,直鏈淀粉含量0.6%~4.2%,糯性較好,有甜味,果皮厚度測定值74.10~75.64微米,適口性評分91.1~91.2分。抗病性接種鑒定中抗紋枯病和小斑病。抗倒性較強。
產量表現:2005、2006兩年春季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鮮苞分別為721.7公斤和785.07公斤,比對照種香白糯增產3.31%和3.5%,增產均不顯著。
栽培技術要點:(1)一般每畝3000~3500株;(2)注意防治紋枯病和小斑病。
制種技術要點:(1)母本早播3~4天;(2)母本密度每畝不少于5000株。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京甜紫花糯為糯玉米單交種。春植全生育期與香白糯相當。產量與香白糯相當,直鏈淀粉含量0.6%~4.2%,糯性較好,果皮較薄,適口性較好。中抗紋枯病和小斑病,抗倒性較強。適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種植。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白金龍
審定編號:粵審玉2006022
選育單位:廣州市張水江菜種店
品種來源:BK28-6-11-2-18-7-1-4/BK13-21-4-12-6-8-5-2
特征特性:糯玉米單交種。春植全生育期80~85天,比香白糯遲熟1~3天。植株矮壯,整齊緊湊,株葉形態好,前、中期生長勢強,后期保綠度好。植株高181~196厘米,穗位高65厘米左右,穗長18.8~20.0厘米,穗粗4.7~4.8厘米,禿頂長0.5~0.8厘米。單苞鮮重260~277克,單穗凈重200~210克,千粒重287~328克,出籽率69.52%~69.60%,一級果穗率85.0%~88.4%。果穗筒型,籽粒白色,飽滿,排列整齊,穗型美觀,直鏈淀粉含量1.1%~3.3%,糯性好,有甜味。果皮厚度測定值76.60~76.73微米,適口性評分90.4~91.5分。抗病性接種鑒定中抗紋枯病和小斑病。
產量表現:2005、2006兩年春季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鮮苞分別為766.5公斤和878.87公斤,比對照種香白糯增產10.0%、15.65%,2005年增產未達顯著水平,2006年增產達極顯著水平。
栽培技術要點:畝植3000~3300株。
制種技術要點:(1)錯期播種,本地春制父本比母本晚播7天,秋制父本比母本晚播4天;(2)母本畝植3300~3500株。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白金龍為糯玉米單交種。春植全生育期比香白糯遲熟1~3天。產量較高,直鏈淀粉含量1.1%~3.3%,糯性好,果皮較薄,適口性較好。中抗紋枯病和小斑病。適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種植。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粵紫糯3號
審定編號:粵審玉2006023
選育單位:廣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品種來源:N21-22/N21-40
特征特性:紫糯玉米單交種。春植全生育期85~88天,比香白糯遲熟3~4天。植株緊湊,整齊度好,前、中期生長勢強,后期保綠度好。植株高218~224厘米,穗位高87~89厘米,穗長18.3~18.4厘米,穗粗4.6厘米左右,禿頂長0.6~0.9厘米。單苞鮮重255~271克,單穗凈重200~215克,千粒重331~342克,出籽率71.7%~74.9%,一級果穗率83.0%~85.5%。籽粒紫色,飽滿整齊,穗形美觀。直鏈淀粉含量3.6%,糯性一般。果皮厚度測定值69.3微米,適口性評分92.0分。抗病性接種鑒定中抗紋枯病和小斑病。
產量表現:2004、2006兩年春季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鮮苞分別為824.1公斤和801.98公斤,比對照種香白糯分別增產7.92%和5.54%,增產均未達顯著水平。
栽培技術要點:(1)中等及中等以上肥力田塊畝植3000~3300株;(2)注意防治葉斑病和紋枯病。
制種技術要點:(1)父本比母本早播種4~8天;(2)父母本行比為1:6,母本畝植3600株,父本畝植600株左右。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粵紫糯3號為紫糯玉米單交種。春植全生育期比香白糯遲熟3~4天。產量與香白糯相當,直鏈淀粉含量3.6%,糯性一般,果皮薄,適口性好。中抗紋枯病和小斑病。適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種植。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珠甜2號
審定編號:粵審玉2006024
選育單位: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
品種來源:N23/S27
特征特性:甜玉米單交種。秋植全生育期75~79天,比穗甜1號遲熟7天。株高適中,株型緊湊,植株壯旺,葉寬色濃,生長勢強,后期保綠度好。植株高208~217厘米,穗位高69~77厘米,穗長21.0~21.4厘米,穗粗4.6~4.7厘米,禿頂長2厘米左右,單苞鮮重305~338克,千粒重292~314克,出籽率68.1%~69.5%,一級果穗率75%~80%。籽粒黃色,可溶性糖含量18.4%~19.9%,果皮厚度測定值61.0~69.8微米,適口性評分82.4~85.2分。抗病性接種鑒定高抗紋枯病,抗小斑病。
產量表現:2004、2005兩年秋季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鮮苞分別為971.0公斤和927.6公斤,2004年比對照種穗甜1號增產14.21%,增產極顯著;2005年比粵甜3號減產2.6%,減產不顯著。
栽培技術要點:參照其它甜玉米品種。
制種技術要點:(1)母本比父本提早播種5天;(2)父母本行比為1:5。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珠甜2號為甜玉米單交種。秋植全生育期比穗甜1號遲熟7天。產量一般,可溶性糖含量18.4%~19.9%,適口性較好。高抗紋枯病,抗小斑病。適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種植。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湛油55
審定編號:粵審油2006001
選育單位:湛江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湛油12/CS49//汕油523
特征特性:珍珠豆型花生品種。春植全生育期125天,與汕油523接近。株型直立緊湊,主莖高51.8~58.2厘米,分枝長55.5~57.5厘米,總分枝數7.0~7.7條,有效分枝5.3~6.3條。主莖葉數18.8~19.8片,收獲時主莖青葉數6.9~8.4片,葉片大小中等,葉色綠。單株果數14.1~16.5個,飽果率79.0%~84.8%,雙仁果率82.0%~84.9%,百果重181.6~195克,半公斤果數308~349個,出仁率68.9%~69.8%。莢果蠶形,果嘴較短,網紋淺,籽仁橢圓形,種皮粉紅色,無裂紋,果形、仁形美觀。人工接種鑒定為高感青枯病。田間表現高抗銹病(2.3級)和葉斑病(1.9級)。抗倒性和耐旱性強,耐澇性中等。粗脂肪含量51.36%,粗蛋白含量27.00%,油酸含量44.4%,亞油酸含量35.4%,油酸/亞油酸值為1.25。
產量表現:2002年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311.30公斤,比對照種汕油523增產9.75%,增產極顯著;仁產量217.29公斤,比對照種增產8.36%,增產顯著。2003年復試,平均畝產271.38公斤,仁產量186.98公斤,分別比汕油523增產12.16%和9.61%,增產均達極顯著水平。
栽培技術要點:(1)宜選擇無青枯病的水田或有水澆灌的旱坡地上種植;(2)種植密度以1.9~2.1萬株/畝為宜,株行距為20×23厘米,每穴播2粒種子;(3)苗期生長較旺的田塊,可在始花后25~30天用15%的多效唑粉劑20克/畝兌水60公斤噴施葉面。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湛油55屬珍珠豆型花生品種。春植全生育期與汕油523接近。豐產性較好,粗脂肪含量51.36%,高感青枯病,田間表現高抗銹病和葉斑病,抗倒性和耐旱性強,耐澇性中等。適宜我省各地無青枯病田塊春、秋季種植。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粵引浙-75
審定編號:粵審豆2006001
引種單位: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生物技術研究所
選育單位:浙江省農業科學院作物與核技術利用研究所
品種來源:浙-75(日本毛豆品種“日本青”的變異株,經系統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有限生長型品種。中熟,青莢期采收:春植70~75天、夏植60~65天、秋植70~76天;全生育期春植95~105天,夏植90~100天,秋植95~110天。生長整齊,平均株高41.3~43.3厘米,平均結莢高度11.7~15.3厘米。葉倒卵圓型、深綠色,花白色,鮮莢翠綠色,青仁扁橢圓型,鮮翠綠色,粒大,百粒鮮重88.1~99.5克,百粒干重31.4~34.2克,豆易煮爛,味香而糯,口感佳,豆腥味少。出仁率較高,平均51.1%。含粗蛋白42.75%、必需氨基酸17.48%、粗脂肪17.37%。高抗銹病,中抗大豆花葉病和枯萎病。根瘤發達,抗倒伏,適應性較好。
產量表現:2002~2003年多點比較試驗,青莢平均畝產903公斤,比對照種臺灣毛豆增產18.5%,增產顯著;青仁平均畝產454公斤,增產24.7%。
栽培技術要點:(1)畦植,每畝留苗2~2.1萬株;(2)播后15天和結莢初期各施1次肥,花后注意保水,收獲前15天禁止打藥。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粵引浙-75為有限生長型品種,中熟,豐產穩產,品質優良,植物蛋白含量較高,脂肪含量較低。高抗銹病,中抗大豆花葉病和枯萎病,抗倒伏,適應性強。適宜我省各地春、夏、秋季種植。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粵油13
審定編號:粵審油2006002
選育單位:廣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品種來源:粵油202-35//汕油523/臺山三粒肉///中花5號
特征特性:珍珠豆型花生品種。全生育期春植126天、秋植110天。株高中等、直立、生勢強。主莖高46.8~52.5厘米,分枝長50.4~54.9厘米,總分枝數7.5~8.2條,有效分枝5.9~6.1條。主莖葉數17.1~18.8片,葉片大小中等,葉色深綠。單株果數13.7~14.5個,飽果率78.5%~84.7%,雙仁果率80.3%~83.9%,百果重192.9~198.7克,斤果數303.8~311.8個,出仁率66.0%。含油率52.4%~53.2%,蛋白質26.6%。中感青枯病,田間表現中抗葉斑病,高抗銹病。耐旱性、抗倒性和耐澇性均較強。
產量表現:2004年參加省區試,干莢果平均畝產324.08公斤,比對照種汕油523增產11.50%,增產極顯著;2005年復試,平均畝產277.97公斤,增產14.88%,增產極顯著。
栽培技術要點:(1)不宜在花生連作田種植;(2)每畝播1.8~2.0萬苗為宜;(3)注意預防青枯病。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粵油13為珍珠豆型花生品種,高產穩產、含油率和蛋白質含量較高。中感青枯病,田間表現高抗銹病、中抗葉斑病。耐旱性、抗倒性和耐澇性均較強。適宜我省非青枯病區作春、秋季種植。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仲愷花1號
審定編號:粵審油2006003
選育單位:仲愷農業技術學院、廣東省華僑農場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湛油41/粵油193
特征特性:珍珠豆型花生品種。全生育期春植120~130天、秋植110天左右。株高中等、生勢強。主莖高46.5~51.9厘米,分枝長51.8~56.7厘米,總分枝數7.0~7.7條,有效分枝5.6~5.8條。主莖葉數17.4~18.8片,葉片大小中等,葉色綠。單株果數14.0個,飽果率79.2%~85.1%,雙仁果率75.4%~86.0%,百果重172.4~179.6克,斤果數332.2~362.6個,出仁率67.5%~68.1%。含油率48.9%~54.6%,蛋白質25.4%。中抗青枯病,田間表現高抗銹病、中抗葉斑病。耐旱性、抗倒性和耐澇性均較強。
產量表現:2004年參加省區試,干莢果平均畝產314.85公斤,比對照種汕油523增產8.33%,增產極顯著;2005年復試,平均畝產261.33公斤,增產8.0%,增產極顯著。
栽培技術要點:(1)畝播春植1.9~2.1萬苗、秋植2.1~2.3萬苗為宜;(2)需肥量較大,應適當增施肥料。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仲愷花1號為珍珠豆型花生品種,豐產性好,含油率較高。中抗青枯病,田間表現高抗銹病、中抗葉斑病。耐旱性、抗倒性和耐澇性均較強。適宜我省各地水旱輪作田春、秋季種植。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湛薯96-24
審定編號:粵審薯2006001
選育單位:湛江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廣薯70-9自然雜交,經系統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株型半直立。頂葉綠帶微褐色,葉形深復,葉脈和莖紫色;薯皮深紅色,薯肉黃帶淺紫色,結薯多且集中,薯塊大小中等,薯形長紡形,表皮光滑,較美觀,耐貯藏性和萌芽性好;地上部長勢強,分枝較多。中抗薯瘟病(發病率50%),高抗蔓割病。省區試薯塊烘干率平均26.5%,食味分78.8分,與對照廣薯111相當;淀粉含量18.19%,比廣薯111低0.91%;總糖含量2.22%,維生素含量20.78mg/100g,分別比廣薯111高0.36%和4.36mg/100g。秋植全生育期130天以上。
產量表現: 2000~2001年兩年參加省區試,平均鮮薯畝產為2164公斤,比對照種廣薯111增產3.72%,增產顯著;干薯畝產為621.6公斤,比對照種增產5.29%,增產極顯著。
栽培技術要點:(1)每年或隔年選擇無病蟲害薯塊育壯苗或選擇上一造具有該品種特征、特性的枝蔓留種;(2)單行畝植2500~3000株;(3)施足基肥,植后20天施促苗肥,50天前后增施以氮、鉀肥為主的促薯肥;(4)及時防治病蟲害。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湛薯96-24為半直立型品種。鮮、干薯產量較高,薯塊烘干率和食味均與廣薯111相當,中抗薯瘟病,高抗蔓割病。適宜我省薯區秋、冬季種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薯瘟病。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廣薯87
審定編號:粵審薯2006002
選育單位:廣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品種來源:廣薯69/廣薯70-9等10個父本群體
特征特性:株型半直立,中短蔓,分枝數中等,頂葉綠色,葉形深復,葉脈淺紫色,莖為綠色。萌芽性好,苗期生勢旺。結薯集中,單株結薯數多,一般5~9條,大中薯比率76%,薯形下膨,薯皮紅色,薯肉橙黃色,薯身光滑、美觀,薯塊均勻,耐貯性好。干物率28.5%,食味82.0分,淀粉率19.75%。蒸熟食味粉香、薯香味濃,口感好。中抗薯瘟病,適應性較廣。
產量表現:2004年參加省甘薯品種區試,鮮薯、干薯平均畝產分別為2330公斤、657.1公斤,比優質對照種廣薯111增產29.91%、24.12%,增產均達極顯著水平。2005年復試,鮮、干薯平均畝產分別為2475公斤、709.6公斤,增產25.35%、22.02%,增產均達極顯著水平。
栽培技術要點:(1)畝插3000~4000株;(2)避免田間漬水;(3)夏秋薯植后120~140天收獲。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廣薯87為半直立型甘薯品種,高產穩產、品質優、薯形美觀、食味好。中抗薯瘟病,適應性廣。適宜我省各地水旱田種植。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新普六
審定編號:粵審薯2006003
選育單位:普寧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普薯六號/普薯17-1
特征特性:遲熟類型品種。株型半直立,蔓長中等,頂葉色綠葉緣紫,葉心形帶齒,葉脈淡綠色,莖淺紫色,結薯集中,單株結薯數為中等,薯形長紡,薯塊外皮土黃色,薯肉黃色,美觀度好,萌芽性優,耐貯藏。干物率為27%,食味分75.3分,淀粉率16.55%。室內和田間薯瘟病抗性鑒定均為中抗。耐旱性較差。
產量表現:2004年省區試,鮮薯平均畝產2470公斤,比對照種廣薯128減產0.88%,減產不顯著;干薯平均畝產663.1公斤,增產13.25%,增產極顯著。2005年復試,鮮薯平均畝產2547公斤,減產7.54%,減產極顯著;干薯平均畝產695.1公斤,增產7.04%,增產極顯著。
栽培技術要點:(1)種植時培垅要高以利薯塊伸長;(2)秋植薯后期注意不能過于干旱,立冬后一干一濕灌溉,保莖葉促薯塊膨大;(3)適當延期收獲。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新普六為遲熟型甘薯品種,干薯產量較高,薯塊美觀度好,萌芽性優,耐貯藏,中抗薯瘟病,耐旱性較差。適宜我省各地秋冬薯種植。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