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
(1)審定編號: 甘審油2007001
品種名稱:天油5號
選育單位:天水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以白菜型冬油菜St40-1為母本,雙低白菜型春油菜網8為父本通過冬春品種間有性雜交,經株系選育而成。原代號:986-2-1。
特征特性: 幼苗葉色淡綠,匍匐生長,葉片橢圓型,有刺毛,深裂。花淡黃,花粉量足,花蕾多,花期長,分枝數多,結角密,角果斜生,果柄長,角長粒多,籽粒紅褐色,間有黃色籽粒。株高141.7cm,分枝部位43.2cm,分枝數5-6個,結角密度 1.10個/ cm,單株角果數為183.3個 ,角粒數23.9粒。千粒重2.92g,單株產量6.90g。含油量為41.12%,油酸和亞油酸為21.49%和19.68%,芥酸29.78%,硫苷93moL/g。2003-2004年省農科院植保專家對兩年區試10點次試驗苗期病毒病發病率調查結果,病毒病的發病率為0.90%,病指為0.04%;角果期霜霉病發病率為8.2%,病指為1.6%。
產量表現:2003-2004兩年10點次試驗中,平均單產2668.71kg/hm2,較對照天油1號2342.4kg/hm2增產13.81%。
栽培要點:①. 在川水地8月25日-9月5日播種,畝播量0.35-0.5kg,畝留苗1.8-2.5萬株。半山區8月10日-20日,高山區應在8月5日-15日搶墑播種,畝播量0.35-0.5kg為宜,山旱地2.0-3.0萬株。②.播種時要求施足農家肥,畝施純磷 6-7.5kg,純氮10-15kg,氮、磷肥比大約2/1,其中40%的氮肥作苔期追肥. 苔期噴施硼肥和磷酸二氫鉀等微肥。
適宜范圍:適宜于隴東、隴南及定西等海拔2000m以下地區種植。
(2)審定編號: 甘審油2007002
品種名稱:飼油1號
選育單位:甘肅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品種來源:以(P9A×P14B)為母本,Sv02002R為父本配制的三交雜種。原代號:00SN122。
特征特性:苗期生長旺盛,葉色濃綠,上有少量蠟粉;半直立,耐旱性中等,后期耐寒性較強,莖桿粗壯,種子紅褐色,千粒重3.3g,芥酸含量0.2%,硫甙含量16.59umol/g餅,粗脂肪45.98%,粗蛋白21.44%。在我省麥后復種的情況下,出苗后5~6葉期之前日生長量平均為0.8cm,5~6葉期進行追肥之后,生長發育加快,之后一直到抽苔現蕾之前,日均生長量為1.2cm,12片葉時,開始進入抽苔現蕾期(出苗?抽苔約50天左右),此期對溫度條件要求不高,抗霜凍性較強,即使在-5℃時也能生長,受低溫影響不大。到10月中旬或下旬收獲時株高可達60cm~72cm,此時葉片數一般在12片左右,單株鮮重37.5g~41g,葉色濃綠,莖粗0.3cm~1.0cm。2006年月11月古浪縣取樣風干全株,粗蛋白質23.46%,粗脂肪4.03%,粗纖維11.65%,粗灰分17.00%,無氮浸出物43.86%,鈣1.79%,磷0.464%。經省農科院植保所鑒定,在苗期和成株期均未見菌核病、霜霉病病害發生。
產量表現:2002?2003年多點試驗平均產量3375.5公斤,較對照毛苕子平均增產17.5%,2004年在生產試驗中,平均畝產3235.6公斤,比對照毛苕子增產22.8%。
栽培要點:麥收后土壤不翻耕,播種前將土壤耙松,按每畝播0.75?1.0kg的播量將種子撒播于土壤(也可在麥收前5-7天撒播于麥林中),同時每畝撒施尿素2?3kg,最后將土壤耱平。有條件的地方結合播種可澆出苗水一次。灌區可在油菜苗高20cm時灌水一次,結合灌水畝追施尿素7.5kg左右,以保證后期長勢。對于作鮮飼料的田塊,開花前隨時可進行采收;作干飼料的田塊若降霜之前已經開花抽苔,在則此期進行收割,若降霜之前沒有開花抽苔,則在降霜之后收割較好;作綠肥的田塊在生長50天左右,苗高30cm左右翻耕入土還田后耱實。
適宜范圍:適宜在我省酒泉、張掖、武威、白銀、臨夏、平涼等地種植。
胡麻
(1)審定編號: 甘審油2007003
品種名稱:張亞2號
選育單位:張掖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以8158-1為母本,7669為父本雜交選育而成。原代號:8858。
特征特性:花白色,種子白色。幼苗直立,株型緊湊。株高58-63cm,主莖有效分枝5-8個,莖桿堅韌,抗倒伏性強,籽粒品質好,單株果數9-24個,果粒數7-8個,千粒重10.5-11,果大粒大。樅形后現雷前生長發育快,花期集中。群體生長整齊一致,成熟后落黃好,無貪青,生育期90-95天。2005年經甘肅省農科院農業測試中心測定,含油率42.32%,硬脂酸3.43%,油酸18.47%,亞油酸14.32%。抗病性鑒定結果中抗亞麻枯萎病。
產量表現:2005-2006年省胡麻區試,兩年13點次試驗僅在張掖、靜寧兩試點表現穩定增產,產量穩定性分析屬較好,1997-1998年參加張掖地區胡麻區試,產量189.74-219.87kg,比隴亞7號增產13.6-19.4%,2005年張掖生產試驗,比各點對照增產6.0-22.6%。
栽培要點:①、適期播種。川區以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種為宜,山區以4月上旬至中旬播種為宜。灌溉區畝有效播量60萬粒(6.5?7.5公斤),山旱地或二陰地畝播量5.5?6.5公斤。②、科學施肥。畝施農家肥2000?3000公斤,磷二銨20公斤,尿素5?6公斤做基肥,播前結合整地一次施入。一般不追肥。在地力較差,幼苗瘦弱的地塊,苗期結合灌頭水畝追施硝銨或尿素6?7公斤。山旱地或二陰地應及時配合雨后追肥。③、田間管理。灌溉區全生育期澆水三次(樅形期、現蕾至初花期、青果期)。頭水前后干耬濕鋤各一遍,后期拔大草兩次。孕蕾前用樂果防蚜蟲1?2次。成熟后及時收獲。
適宜范圍:適宜于張掖地區,靜寧水川地及省內水川區復種、帶田種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