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種名稱:渝紫菀2號
作物種類:紫菀
品種來源:河北省安國市明官店鄉野生居群
申請者:重慶市農業科學院
育種者:重慶市農業科學院
育種人: 柯劍鴻、宋寧寧、杜倫靜、李筱姣
特征特性:該品種為多年生草本植物,生育期平均245 d。株高31.3 cm,莖葉互生;葉橢圓狀匙形,全緣有淺齒,基部漸窄成長柄;基生葉連柄長15.1 cm,葉長13.8 cm、寬4.2 cm;中部葉連柄長21.8 cm,葉長27.5 cm、寬5.4 cm,側葉脈對數7.0對;基部根莖數6.8個,根最長28.1 cm,最粗直徑2.4 mm;頭狀花序,傘房狀排列,舌片藍紫色,先端3淺列,管狀花黃色;種子三角狀倒卵形、扁平、紫褐色,千粒重1.0 g。經檢測,紫菀酮含量為 0.21 %,浸出物含量為 57.8 %,均符合《中國藥典(2020年版)》標準。
產量表現:2022~2023 年重慶市兩年區試,渝紫菀2號鮮重產量為732.0 kg/666.7 m2,較對照(地方品種)增產18.6 %。
栽培要點:宜選擇土層深厚、地勢平緩、排水良好、土壤疏松、腐殖質含量高的壤土或沙壤土。每 666.7 m2施腐熟有機肥500~1000 kg、復合肥 50 kg為基肥。2 月下旬~3 月上中旬在土地化凍后栽種,種苗切成 6~10 cm的小段,每段有2~3 個芽眼,采用條播或穴播,覆土栽培,種植密度為 7408 株/666.7 m2。栽植后應及時補苗,發現缺株,應及時補栽同齡苗,保證苗全苗齊,中耕除草 2~3次,追肥應在一個生長期內進行 2 次,每次每 666.7 m2 施復合肥 20~30 kg。病蟲害較少,防治可噴施1~3 次甲基硫菌靈與高效氯氟氰菊酯;當年 10 下旬至 12 月采收,陰干、烘干(不超過50 ℃)均可。
適宜種植區域:適宜重慶海拔500m~1500 m的陰坡濕地種植,土層深厚、地勢平緩、排水良好、土壤疏松、腐殖質含量高的壤土或沙壤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