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種名稱:渝蘇15號
作物種類:紫蘇
品種來源:重慶豐都地區農家種中單株選育。
申請者:西南大學、重慶后里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育種者:西南大學、重慶后里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育種人:張興翠、張賀翠、劉志齋、肖前林、李永均、練瀚
特征特性:該品種為淺褐色籽粒、高產、富含脂肪酸的早中熟籽用品種,種子成熟期在10月26日左右,生育期198d。平均株高265.6cm,一次分枝平均19.4個;葉片心型,正面綠色,背面深紫色;花白色;種子淺褐色,質地脆,千粒重4.2g,含油量47.66%,α-亞麻酸含量60.4%。田間性狀表現整齊一致,田間無明顯病害。
產量表現:種植密度2668株/667m2,產量53.8kg/667m2,比對照“油紫蘇2號”增產11.39%。
栽培要點:1.育苗技術:四月上中旬播種育苗。苗床按長8m、寬1.5m開廂,施尿素1kg、過磷酸鈣5kg作底肥,欠細整平苗床土。每個苗床用種15g,與草木灰1~2kg及人糞尿0.5~1kg充分拌勻后,均勻撒入,以稀人糞水將床土淋濕,蓋上農膜或稻草(出苗后去掉)。每個苗床所育紫蘇苗可移栽大田1畝。播后5~7d即可出苗,在長出2片真葉時視土壤肥力情況噴施0.5%的尿素水溶液1次,多次間苗,最終達到每個苗床保留2700~3000余苗,苗高10~15㎝具3對真葉時移栽于大田。2.栽培:凈作或者套作,適宜窩行距(100-120)cm×(50×66)cm,與玉米套作時,在紫蘇行間套種一行玉米(高粱/大豆),玉米采用單行單窩雙株種植,窩距33cm,與花生間作時,花生按常規種植,紫蘇株行距為(1.5-2.0)m×(50-66)cm,移栽于5月中下旬進行,整地時每畝施廄肥或堆肥2000~3000kg,或者25kg復合肥,撒入地內作基肥,隨后及時耕翻土地25cm左右,或者移栽時,將底肥直接施入窩中。3.田間管理:封行前、玉米(高粱)收獲后都必須中耕除草1~2次,如土壤板結時應及時松土,紫蘇移栽后6月底~7月初或玉米(高粱)收獲后追施15-25kg復合肥,或者給玉米(高粱)施穗肥時施人畜糞一次,進入6月份以后,紫蘇開始旺盛生長,需要較多養分和水分,應適當灌水,但紫蘇是一種喜濕怕澇的植物,如田間長時間有積水,應開溝排水,紫蘇病蟲害較少,注意防治銹病。4.采收加工:適宜的采收時期在10月26日左右,當葉片和果萼變成黃色時及時收割,割下的穗子應直立存放在通風庇雨處完成后熟,經過15d后熟陰干后,選擇晴天,微曬后,輕敲紫蘇枝,收集種子,曬干即可。
適宜重慶地區海拔300~1000m區域種植,建議采取訂單生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