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種名稱:川柴2號
申請者:西南科技大學 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 上海中醫藥大學
育種者:西南科技大學 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 上海中醫藥大學
品種來源:榮縣地方栽培種經系統選育而得,基原為傘形科植物北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
特征特性:生育期平均234天,株高平均86厘米。根呈棕褐色,主根長平均13厘米。主莖上部開始分支,株型呈中間型。基生葉呈狹橢圓形,莖生葉呈倒披針形。復傘形花序,腋生兼頂生,形成疏松的圓錐狀。棕色雙懸果,廣橢圓形。花期8月,果期9~10月。
品質:干燥根水分3.6%;總灰分4.8%;酸不溶性灰分0.8%;醇溶性浸出物15.1%;柴胡皂苷a和皂苷d總量1.10%,比對照‘川北柴1號’高34.2%。均符合《中國藥典》(2020年版,一部)要求。
抗性:田間表現,根腐病抗性和莖腐病抗性顯著優于對照品種川北柴1號。
產量表現:連續四個生產周期多點試驗平均產量84.3公斤/畝,與對照品種‘川北柴1號’產量相當。
栽培技術要點:①整地:除雜草,施底肥后整地開廂。每畝施入腐熟農家肥1000公斤,按1.2~1.5米開廂,廂溝寬20厘米、深20至30厘米。②田間管理:幼苗3葉期間苗,5葉期定苗,畝苗密度8萬株左右;及時除草;苗期及拔節后期各施肥一次,使用復合肥及柴胡專用肥均可。
適宜種植區域及季節:適宜在四川海拔500~1500米的沙質壤土或腐殖壤土區域推廣,春、秋季均可播種,春季播種以3月中旬至5月中旬為宜,秋季以8下旬至9月下旬為宜。
注意事項(品種缺陷、風險及防范措施):①栽培環境忌高溫、高濕,高溫高濕天氣,需及時通風和開深溝排水。②苗期忌過度干旱。③防止行間過度封閉和徒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