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種名稱: 京麥189
申 請 者: 北京雜交小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育 種 者: 北京雜交小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品種來源: BS237×CP8457
特征特性: 北部冬麥區水地組: 冬性。全生育期257.0天, 比對照中麥175熟期晚2天。幼苗半直立, 葉片寬長, 葉色灰綠,分蘗力強。株高86.6厘米,株型較緊湊,抗倒性較好,整齊度較好,穗層整齊,熟相好。穗長方形,長芒,紅粒,籽粒硬質、飽滿。畝穗數
37.6萬穗, 穗粒數38.3粒, 千粒重43.9克。抗病性鑒定: 高感條銹病, 中感白粉病, 中感葉銹病。品質檢測:籽粒容重兩年分別為809克/升、 799克/升, 蛋白質含量兩年分別為15.4%、 15.2%, 濕面筋含量兩年分別為35.9%、 35.0%, 穩定時間兩年分別為5.6分鐘、 2.4分鐘, 吸水率兩年分別為58%、 59%。南疆耐鹽堿冬小麥組: 冬性。全生育期252.0天, 比對照品種新冬20熟期晚3天。幼苗匍匐, 葉片寬長, 葉色灰綠,分蘗力中等。株高78.2厘米,株型較緊湊,抗倒性較好,整齊度好,穗層整齊,熟相好。穗長方形,長芒,紅粒,籽粒硬質、飽滿。畝穗數38.2萬穗, 穗粒數42.1粒, 千粒重43.8克。抗病性鑒定: 高感條銹病, 中感葉銹病, 中感白粉病。耐鹽等級1。品質檢測:籽粒容重兩年分別為820克/升、820克/升,蛋白質含量兩年分別為15.5%、13.8%,濕面筋含量兩年分別為39.4%、33.3%,穩定時間兩年分別為1.9分鐘、 2.1分鐘, 吸水率兩年分別為61%、 58%。
產量表現: 北部冬麥區水地組: 2018―2019年度參加北部冬麥區水地組區域試驗, 平均畝產582.0千克, 比對照中麥175增產6.0%; 2019―2020年度續試, 平均畝產581.2千克, 比對照中麥175增產7.0%; 2020―2021年度生產試驗, 平均畝產574.9千克, 比對照中麥175增產7.5%。 南疆耐鹽堿冬小麥組: 2019―2020年度參加南疆耐鹽堿冬小麥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66.5千克, 比對照新冬20號增產5.5%; 2020―2021年度續試,平均畝產548.8千克, 比對照新冬20號增產15.5%; 2020―2021年度生產試驗, 平均畝產510.9千克, 比對照新冬20號增產15.1%。
栽培技術要點:北部冬麥區水地組:適宜播種期10月1日―10日,畝基本苗20萬―25萬, 晚播適當增加基本苗。施足底肥,澆足底墑水,每畝小麥專用肥40―50千克或磷酸二銨20千克、尿素10千克,保證一次全苗。冬前適時澆足凍水,保證安全越冬。春季根據墑情澆返青水,重施拔節水肥,每畝追施尿素15千克;及時澆好揚花水和灌漿水。適時除草,揚花灌漿期及時防治蚜蟲、銹病、 白粉病等病蟲害。南疆耐鹽堿冬小麥組:適宜播種期9月25日―10月5日,畝基本苗25萬, 晚播適當增加基本苗。施足底肥,澆足底墑水,每畝小麥專用肥40―50千克或磷酸二銨20千克、尿素10千克, 保證一次全苗。冬前適時澆足凍水,保證安全越冬。春季根據墑情澆返青水,重施拔節水肥,每畝追施尿素15千克;及時澆好揚花水和灌漿水。適時除草,揚花灌漿期及時防治蚜蟲、白粉病、條銹病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小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北部冬麥區的河北省境內長城以南至保定、滄州市中北部地區,北京市、天津市,山西省太原市全部和晉中、呂梁、長治、陽泉的部分地區種植。適宜在南疆麥區種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