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請者: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 電子科技大學 四川省草業技術研究推廣中心
育種者: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 電子科技大學 四川省草業技術研究推廣中心 熊丙全 張勇 余東 鄧科君 程明軍 鄭雪蓮 陽淑 楊浩 陳祥 唐敏
品種來源:由陜西商洛、山東莒縣引進野生居群,經系統選育而成,基原為唇形科鼠尾草屬植物丹參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
特征特性:該品種生育期246~270天,根系發達,根條平均38條,較細長,根長34~42厘米;株高40~60厘米,羽狀3~5(7)出復葉;花萼鐘狀,紫褐色,0.8~1.0厘米;花冠淺紫色,長2.0~3.0厘米,筒內有毛環,上唇鐮刀狀,長于下唇,下唇3裂;雄蕊2枚,生于下唇基部,伸至上唇片。花期4~10月,果期5~11月。
品質:經檢測,丹參酮IIA、隱丹參酮、丹參酮I總量為0.56%,丹酚酸B含量為6.2%。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年版,一部)要求。
抗性:多點試驗田間表現與對照品種無顯著差異。
產量表現:經2018~2019年連續兩個生長周期多點試驗,平均根鮮重1170.75公斤/畝,比對照增產40.30%。
栽培技術要點:①選用一年生的健壯無病蟲的鮮根作種,側根為好進行繁殖,可于1~2月采用根段設施育苗,3~4月移栽,最遲不超過4月底,建議畝栽株數4000~5000株。②采用地膜覆蓋防草保濕,移栽成活后,注意抗旱保苗,地下根系快速生長期要加強排水防澇;③注意預防和防治根腐病、根結線蟲病、蠐螬、地老虎等病蟲害。
適宜種植區域及季節:①適應四川省大部分平原及丘區種植,海拔低于1100米為宜,優選地勢向陽的斜坡地,土壤深厚疏松,土質肥沃,排水良好的中等地塊栽種,砂壤土最佳。②設施育苗建議1~2月采用塑料大棚用根段進行穴盤育苗,露地栽種建議2~3月根段栽植,12月下旬~翌年1月上中旬采收。
注意事項(品種缺陷、風險及防范措施):較耐旱但不耐澇,出苗期注意抗旱保苗;前茬豆科植物、過肥地塊不宜種,切忌連作。防范措施:①氣候干燥時及時灌溉,雨天及時排水,地膜覆蓋防草保濕;②實行輪作;③本品適宜于提取丹參有效成分的新品種推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