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種審定編號:黑審麥20200004
申請者: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作物資源研究所
育種者: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作物資源研究所
品種來源:以GK ELET母本,以新克旱9為父本進行雜交,F1代用沈19頂交,系譜方法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中筋品種。在適應區,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數88天左右。該品種幼苗半直立,株型收斂,株高95厘米。穗紡錘型,小穗數一般為17-19個,無芒,千粒重36克。兩年品質分析結果:蛋白含量15.85%~16.49%,濕面筋32.6%~33.2%,穩定時間4.2~4.4分鐘,容重798~802克/升。三年抗病接種鑒定結果:對稈銹病21C3CTR、21C3CFH、34C2MKK、34MKG等均表現為免疫,中感赤霉病,中感根腐病。
產量表現:2018~2019年區域試驗平均公頃產量4282.1公斤,較對照品種克旱19增產10.7%;2019年生產試驗平均公頃產量4198.8公斤,較對照品種克旱19增產9.6%。
栽培技術要點:該品種在適應區3月下旬至4月中旬播種,選擇中等肥力地塊種植,采用窄行條播栽培方式,公頃保苗株數650萬株。施肥方法及公頃施肥量:N︰P︰K為1.2︰1︰0.5,適量加入S肥,每公頃施混合肥225~260公斤較為適宜。2/3為底肥,于前一年秋季施入,1/3為種肥。田間管理及收獲:在小麥的三葉期至分蘗期壓青苗2~3次,4~5葉期進行化學除草。防治雙子葉闊葉雜草,每畝用7.5~8克甲磺隆,加上2,4D-丁酯20~23毫升;防治單子葉雜草如稗草、野燕麥等用6.9%的驃馬50~60克/畝,或用10%國產嘌呤50毫升/畝。在生育后期根據需要及時防控赤霉病,小麥成熟后時收獲。有條件的要進行種子包衣處理。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黑龍江省小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黑龍江省春小麥區種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