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定編號:粵審桑20190002
申請者: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蠶業與農產品加工研究所
育種者: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蠶業與農產品加工研究所
品種來源:抗選01-55×抗選01-17
特征特性:生長勢強,群體整齊。葉片斜生,成熟葉長心形或心形,葉尖長尾狀,葉緣粗圓齒,葉面光滑,葉色深綠色,光澤強;春季成熟葉片平均長26.2厘米、寬22.6厘米,平均單葉重7.9克;冬芽為三角形,貼生,副芽多;枝條直,皮灰褐色,皮孔圓形、橢圓形和線形,平均節間距6.3厘米,葉序5列或3列。室內鑒定青枯病抗性率為87.7%,田間種植后第三年青枯病抗性率87.5%,間表現為高抗青枯病,耐旱性較強,成熟葉可溶性糖含量高,適宜做絲繭育專用桑。
產量品質表現:種植頭三年平均畝產葉量為2421.5公斤,比對照品種283×抗10增產17.5%。飼養蠶品種兩廣2號結果,平均萬蠶產繭量18.31公斤、萬蠶繭層量3.98公斤、100公斤桑葉產繭量8.51公斤,分別比對照種提高了7.4%、9.0%和10.8%。經品質分析檢測,新鮮成熟葉含水率78.1%、可溶性糖含量2.8克/100克、蛋白質含量5.2%、脂肪含量0.2%。
栽培技術要點:(1)畝栽4000株左右,大小苗分類種植;(2)種植前開挖種植溝,施足基肥,平時桑園應多施有機肥;(3)宜收獲條桑,每隔40~45天收獲一次,不宜超過50天。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粵桑119為雜交桑品種。生長勢強,桑葉產量高,葉質優,高抗青枯病,再生能力強,耐剪伐,成熟葉可溶性糖含量高,宜做絲繭育用桑。適宜廣東桑樹青枯病疫區種植,非疫區亦可種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