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種名稱(cheng):濟研麥7號
申請單位:濟(ji)源市農業(ye)科學院
育 種 者:高燕、彭濤、成東梅、趙偉峰、于金林等
品種(zhong)來源:鄭366/濟05-5053
特征特性(xing):屬半冬性中熟品種,全生育期212~215.2天。幼苗半匍匐,葉片窄長,葉色淺綠,冬季抗寒性一般;分蘗力偏弱,成穗率一般,春季起身拔節早,兩極分化快,抽穗成熟偏晚,抗倒春寒能力差;株型偏緊湊,旗葉窄小、上舉,株高71.5~77厘米,莖稈彈性好,抗倒伏能力較強;穗長方型,長芒、白殼、白粒,籽粒角質,根系活力一般,耐濕性差。產量構成三要素:平均畝穗數33.1~37萬,穗粒數34.3~35.8粒,千粒重40.4~41.8克。
抗病鑒定:2014~2015年河南省農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鑒定:中感條銹病、葉銹病、白粉病、紋枯病中感,高感赤霉病。
品(pin)質分析:2014年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鄭州)檢測:蛋白質含量14.65%,容重802g/L,濕面筋含量28.9%,降落數值530s,沉淀指數80mL,吸水量61.8mL/100g,形成時間2.0min,穩定時間1.9min,弱化度158F.U,硬度60HI,白度71.9%,出粉率66.5%。2015年檢測:蛋白質含量13%,容重796g/L,濕面筋含量25.5%,降落數值467s,沉淀指數74mL,吸水量66.5mL/100g,形成時間1.7min,穩定時間1.7min,弱化度77F.U,硬度69HI,白度73.0%,出粉率66.8%。
產量表現2013~2014年度河南省南部組區試,6點匯總,6點增產,增產點率100%,平均畝產424.3公斤,比對照品種偃展4110增產3.84%,差異不顯著;2014~2015年度河南省南部組區試,6點匯總,6點增產,增產點率100%,平均畝產411.1公斤,比對照品種偃展4110增產6.61%,差異顯著。
2015~2016年度河南省南部組生產試驗,9點匯總,8點增產,增產點率88.9%,平均畝產443.8公斤,比對照品種偃展4110增產6.2%。
栽(zai)培技術(shu)要(yao)點:
(1)播期和播量:播期中北部地區以10月15日左右為宜,南部地區相應推遲。高肥力地塊畝播量8~10公斤,中低肥力可適當增加播量,如延期播種以每推遲3天增加0.5公斤為宜。6~7寸行距種植。
(2)田間管理:施足底肥,拔節后,每畝追施尿素6公斤。返青、齊穗期注意防治病蟲害;抽穗揚花期用多菌靈或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等殺菌劑防治赤霉病;灌漿期噴施磷酸二氫鉀,后期注意結合天氣情況及時防蟲治病。
審(shen)定(ding)意見:該品種符合河南省小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河南省南部長江中下游麥區種植。注意防止倒春寒,防治赤霉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