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種(生態)類型:半冬性
審定編號:皖麥2016028
申請人:阜陽市農業科學院
育種人:阜陽市農業科學院
品種來源:周麥16/漯麥4518
主要特征特性:幼苗半匍匐,長勢較壯。越冬期抗寒性較好,較抗倒春寒。分蘗力較強,成穗率較高。春季生長發育穩健,兩極分化稍慢。株型半緊湊,莖稈彈性一般,抗倒伏能力偏弱。莖稈蠟粉重,旗葉上擰、斜舉,旗葉同層,株行間透光性較好。穗長方型、長芒、白殼、白粒,籽粒半角質、較飽滿。熟相較好。2013-2014、2014-2015兩年度區域試驗結果:平均株高82.5厘米,比對照品種低8.0厘米。畝穗數為45.5萬、穗粒數29.4粒、千粒重47.4克。全生育期226天左右,比對照品種(皖麥52)早熟1天。
抗性表現:經安徽省主要農作物品種抗病性研究與鑒定中心(安徽農業大學植保學院)接種抗性鑒定,2013-2014年度中抗白粉病(3級)、中抗赤霉病(嚴重度2.30)、中感紋枯病(病指40);2014-2015年度中抗白粉病(3級),中抗赤霉病(嚴重度2.90),感紋枯病(病指48)。
品質表現:經農業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檢驗,2013-2014年度品質分析結果,容重804克/升,粗蛋白(干基)14.23%,濕面筋30.3%,面團穩定時間5.3分鐘,吸水率57.9%,硬度指數59.4;2014-2015年度品質分析結果,容重800克/升,粗蛋白(干基)14.63%,濕面筋30.6 %,面團穩定時間8.4分鐘,吸水率59.1%,硬度指數60.1。
產量表現:在一般栽培條件下,2013-2014年度區域試驗畝產590.3公斤,較對照品種增產5.08%(極顯著);2014-2015年度區域試驗畝產536.2公斤,較對照品種增產7.25%(極顯著)。2015-2016年度生產試驗畝產542.8公斤,較對照品種增產6.62%。
栽培技術要點:1.適宜播期:10月上中旬;2.密度:畝基本苗16-18萬,晚播適當加大播量;3.注意防治赤霉病等病蟲害;4.注意防止倒伏。
適宜推廣區域:沿淮、淮北地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