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定編號:黔審藥2016001號
品種來源:貴州宣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用貴州修文本地種源發現的一個變異株,經過多年系統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1、植物形態:株高220~260厘米左右,株叢直立,莖多分枝,鈍四棱形,具槽。莖生葉多,基生葉圓心形,直徑2~5厘米,邊緣5~9淺裂,每裂片有2~3鈍齒,葉柄5~12厘米。輪傘花序腋生,具5~18花,小苞片針刺狀,花梗極短或無。花萼鐘狀管形,長約7毫米,具明顯5脈。花冠唇形淡紫紅色,長約0.8厘米,雄蕊4枚,2強,花柱略超出雄蕊。雌蕊1枚,子房無毛。花期8~10月,果期9~11月。堅果,長圓狀三棱形,長約2毫米,淡褐色,光滑。2、藥材性狀:本品莖多分枝,鈍四棱形,具槽,黃綠色。莖生葉多,草綠色,皺縮,邊緣5~9淺裂,每裂片有2~3鈍齒,葉柄5~12厘米。輪傘花序腋生,具5~18花,小苞片針刺狀,花梗短或無。花萼鐘狀管形,長約7毫米,具明顯5脈。3、生長特性:育苗期90天,移栽至收獲110天。冬至前后用種子播種育苗,于清明節前后,苗高10厘米左右時進行大田移栽定植。7月中下旬益母草現蕾即將開花時割取地上部分。對益母草白粉病、葉斑病、根腐病抗性較強。藥材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一部)“益母草”規定。其中鹽酸水蘇堿含量為1.21%,高于常規栽培種含量。
產量表現:貴州省區試兩個生產周期小區測產平均畝產鮮品3112公斤,比對照常規用種增產30.16%;生產試驗最高平均畝產鮮品3275公斤,比對照常規用種增產32.15%。品種已通過貴州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辦公室組織的專家田間鑒定。田間豐產性、穩產性符合《貴州省中藥材(植物類)品種審(認)定標準(試行)》規定。
栽培技術要點:選擇向陽、土層深厚、富含腐殖質的土壤及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育苗,畝用種量均為2.5公斤。播種后立即覆蓋塑料薄膜,周圍用細土壓嚴,防止進風。出苗后用竹條拱成小拱棚,及時間苗拔草,并保持苗床適宜水分。于清明節前后,苗高10厘米左右時進行大田移栽定植。植株長大封壟后可不再進行中耕除草。苗返青后結合中耕每穴施氮肥10克,植株長至1.5米高左右時再每穴施氮肥20克,施于株旁,施后覆土。適時防治小地老虎、蚜蟲等害蟲,加強對益母草白粉病、葉斑病、根腐病的防治。7月中下旬益母草現蕾即將開花時割取地上部分,切段,干燥。
適宜種植區域:貴州省的貴陽市、畢節市、黔南州等海拔850~1600米種植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