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鑒定編號 蘇(su)鑒甜菊201401
(二)來源(yuan)與類型 由江蘇(su)省中國(guo)科學院(yuan)植物研究所以中山4號(hao)為母本,中山(shan)3號為父(fu)本,利用(yong)雜交方法選育,于2009年育(yu)成(cheng),為高(gao)產(chan)、高(gao)ST苷型甜菊(ju)品種。
(三)適(shi)應范圍(wei) 適宜(yi)于江蘇省早(zao)春(chun)地膜(mo)覆蓋栽培(pei)及露地栽培(pei)。
(四)產量水平及(ji)特征特性(xing)
在2011~2012年自行組織的多點試驗和2013年省里組織(zhi)的鑒定(ding)試驗中,平均畝(mu)產干葉275公斤(jin),比對照守田3號(hao)高32.6%。2013年有效(xiao)成分檢測:糖苷總含量12.01%,ST苷含量10.85%,R-A苷含量0.08%,ST苷含量/總苷(gan)含量為90.34%。
平(ping)均株高88.7厘米,株(zhu)型柱形。莖嫩枝端及葉柄部被(bei)毛,自然分(fen)(fen)枝能力(li)較強,每株(zhu)分(fen)(fen)枝數約10~13條。葉(xie)(xie)片綠色,葉(xie)(xie)緣鋸齒寬且裂深(shen),葉(xie)(xie)形柳葉(xie)(xie)形,葉(xie)(xie)長平均10.4厘(li)米,葉寬平(ping)均2.9厘米(mi)。一年生(sheng)植株肉質根60~70條(tiao),根(gen)長20~25厘米。始蕾期8月中(zhong)旬,始花期9月初,采收期(qi)8月上中旬(xun),生長期(qi)130天左右(you)。適應性(xing)較強,病(bing)蟲害少,扦插生根及分枝能力(li)較強,冬季可在最(zui)低溫度不低于零(ling)下5℃的(de)氣溫(wen)條件下露地越冬。
(五)栽培(pei)技術要點:
1、種(zhong)苗繁殖。主要通過扦插(cha)繁殖。秋季扦插(cha)生根后(hou)的種(zhong)苗種(zhong)植于保護(hu)地(di)內,翌年4月(yue)定植大(da)田;春季扦插繁殖一般在設(she)施(shi)栽培條件下(xia)進(jin)行(xing),3~4月扦插繁殖,幼(you)苗在(zai)4~6對葉片或株高約(yue)10~15 厘(li)米左右(you)時打頂,4~5月定植大田。
2、適宜密度(du)。大田生產(chan)株行距15厘米×40厘米(mi),每畝9000~11000株。
3、田(tian)間管理。種(zhong)苗(miao)定(ding)植后及時澆透水(shui)(shui),次日復水(shui)(shui)1次。基肥畝施腐熟有機肥2500公斤或復合肥50公斤。植株(zhu)生(sheng)長期內(nei)可培土2~3次;追肥根據原來土壤肥力情況,在生長期(qi)內畝施復合肥25公斤1~2次。高溫多雨(yu)季節(jie)做好排水。
4、適期(qi)采(cai)收。采(cai)收期(qi)在(zai)(zai)始蕾期(qi)前一周,約在(zai)(zai)8月上中(zhong)旬。
5、病蟲草(cao)(cao)害防治。一般選用人工鋤(chu)草(cao)(cao)的方法除草(cao)(cao)。臨近收割的30天內(nei)不(bu)使用(yong)農藥。預防斑枯病、黑斑病發(fa)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