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定(ding)編號:魯(lu)農審2013061號(hao)。
育種者(zhe):山東省農業(ye)科學(xue)院原子能農業(ye)應用研(yan)究(jiu)所(suo),煙(yan)臺天(tian)星航天(tian)育種技術開發(fa)有(you)限公(gong)司。
親本來源:常(chang)規品種,系莒縣丹(dan)參農家品種航天誘變突(tu)變系。
特(te)征特(te)性:植株直立高大,株型緊湊,頂生葉片倒卵圓形,表面光滑,葉片較大,邊緣圓鋸齒狀,葉色濃綠。輪狀花序較緊湊,紫花,小花8~10枚。種子橢圓形,黑色,千粒重1.2克左右。區域試驗結果:株高75~80厘米,主莖四棱形,粗0.7厘米左右,綠色,被長柔毛,分支數2~4個。始花期5月中旬,花期偏晚。主花苔長15厘米左右,根粗壯均勻,棕紅色,鮮根長35~43厘米,直徑1.3~1.5厘(li)米,側根數11~14,長圓柱形,順直,須根少,適宜于飲片加工。干品表面暗棕紅色,具縱皺紋。2012年經濟南市食品藥品檢驗所測定:丹參酮ⅡA含量0.39%,低于對照蒙陰農家品種;丹酚酸B含量7.3%,高于對照蒙陰農家品種。
產量(liang)表現:在2011~2012年區域試驗中,兩年平均畝產(藥材干品(pin)(pin))496.4公斤,比對(dui)照蒙陰農家品(pin)(pin)種(zhong)增產12.1%;2012年生(sheng)產試驗平均畝產(藥材干品(pin)(pin))524.0公斤,比對(dui)照蒙陰農家品(pin)(pin)種(zhong)增產10.7%。
栽培(pei)技術(shu)要(yao)點(dian):分根(gen)催芽繁殖(zhi),3月底或4月初(chu)足墑起壟(long)覆膜(mo)栽植,,栽培(pei)密(mi)度每畝8000~8500株。忌重茬,注意(yi)防澇(lao)。其它管理措(cuo)施同一般(ban)大田。
適宜范圍:在全(quan)省丹(dan)參產區土層深厚地塊種植利用(yo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