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優8648
審定編號:粵審稻2009001
選育單位:中國種子集團公司
品種來源:荊楚814A/中種恢8648
特征特性:感溫型三系雜交稻組合。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3~116天,比優優122遲熟2~5天。株型中集,分蘗力中等,抗倒力中強,穗大粒多,著粒密,谷粒有芒。耐寒性模擬鑒定孕穗期為中強,開花期為中。科高98.0~107.6厘米,穗長20.8~21.4厘米,每穗總粒數144~151粒,結實率78.5%~83.8%,千粒重26.1~26.5克。米質未達優質標準,整精米率66.6%~70.2%,堊白粒率25%~33%,堊白度6.6%~14.9%,直鏈淀粉24.6%~26.5%,膠稠度46~50毫米,長寬比3.1~3.2,食味品質分70~75。中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頻率89.7%,對中B群、中C群的抗性頻率分別為88.5%和96.2%,田間監測結果發病中等偏輕;感白葉枯病,對C4、C5菌群均表現高感,但田間監測結果發病輕。
產量表現:2005、2006年晚造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分別為483.4公斤和497.1公斤,分別比對照組合優優122增產4.94%和2.34%,增產均不顯著,2005年名列同組第一;2006年晚造參加省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86.5公斤。
栽培技術要點:畝插2萬科,基本苗5.8萬左右,拋秧栽培每畝不少于1.8萬科,基本苗5萬。
制種技術要點:在海南三亞春制父母本播差期安排為23±2天,葉齡差為5.3葉,在內地中造制種父母本葉齡差為5.7葉。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荊楚優8648為感溫型三系雜交稻組合。晚造全生育期比優優122遲熟2~5天。產量與優優122相當,晚造米質未達優質標準,中抗稻瘟病,感白葉枯病,耐寒性中。適宜我省粵北稻作區和中北稻作區早、晚造種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天優528
審定編號:粵審稻2009002
選育單位: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品種來源:天豐A/廣恢528
特征特性:感溫型三系雜交稻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6~127天,與粵香占相近。分蘗力中強,株型中集,劍葉短直,谷粒有芒,抗倒力中弱,后期熟色好。耐寒性模擬鑒定孕穗期為弱,開花期為中弱。科高98.9~99.2厘米,穗長20.0~21.0厘米,每穗總粒數136~137粒,結實率78.3%~79.5%,千粒重23.8~25.0克。米質未達優質標準,整精米率51.9%~63.6%,堊白粒率41%~46%,堊白度20.9%~21.5%,直鏈淀粉27.0%~27.2%,膠稠度42~45毫米,長寬比3.1,食味品質分73。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頻率99.1%,對中C群、中B群的抗性頻率均為100%,田間監測結果表現高抗葉瘟、中抗穗瘟;中感白葉枯病,對C4菌群、C5菌群分別表現感和中抗。
產量表現:2007、2008年早造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分別為454.2公斤和449.0公斤,分別比對照種粵香占增產10.05%和10.43%,增產均達極顯著水平,2007年其產量名列同組第一;2008年早造參加省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68.6公斤,比對照種粵香占增產9.51%。
栽培技術要點:培育壯苗,合理密植,基本苗以5~7萬苗為宜。
制種技術要點:在海南三亞春制安排播差期7天左右,兩期父本間隔4~5天為宜。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天優528為感溫型三系雜交稻組合。早造全生育期與粵香占相近。豐產性突出,早造米質未達優質標準,抗稻瘟病,中感白葉枯病,耐寒性弱。適宜我省中南稻作區和西南稻作區的平原地區早、晚造種植。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天優208
審定編號:粵審稻2009003
選育單位: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品種來源:天豐A/廣恢208
特征特性:感溫型三系雜交稻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6~127天,與粵香占相同,比培雜雙七早熟2天。分蘗力中等,株型中集,穗大粒密,抗倒力中強,后期熟色好。耐寒性模擬鑒定孕穗期、開花期均為中強。科高94.9~99.8厘米,穗長20.1~20.4厘米,每穗總粒數134~151粒,結實率75.7%~78.6%,千粒重22.3~23.9克。米質未達優質標準,整精米率61.2%~65.5%,堊白粒率30%~47%,堊白度13.7%~33.4%,直鏈淀粉22.7%~24.8%,膠稠度46~51毫米,長寬比3.1~3.2,食味品質分70~74。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頻率86.7%,對中C群、中B群的抗性頻率分別為78.9%和94.4%,田間監測結果表現高抗葉瘟、抗穗瘟;高感白葉枯病,對C4菌群、C5菌群分別表現高感和感。
產量表現:2006、2008年早造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分別為446.2公斤和452.0公斤,2006年比對照組合培雜雙七增產20.26%,2008年比對照種粵香占增產11.18%,增產均達極顯著水平,兩年其產量分列同組第一、第三位;2008年早造參加省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74.4公斤,比對照種粵香占增產9.58%。
栽培技術要點:特別注意防治白葉枯病,白葉枯病常發區不宜種植。
制種技術要點:在海南三亞春制第一期父本比第二期父本早播5~6天,第一期父本比母本早播15~16天;在省內秋制,第一期父本比母本早播5~6天。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天優208為感溫型三系雜交稻組合。早造全生育期與粵香占相同,比培雜雙七早熟2天。豐產性突出,早造米質未達優質標準,抗稻瘟病,高感白葉枯病,耐寒性中強。適宜我省粵北以外稻作區早、晚造種植,栽培上要特別注意防治白葉枯病,白葉枯病常發區不宜種植。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天優3618
審定編號:粵審稻2009004
選育單位: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品種來源:天豐A/廣恢3618
特征特性:感溫型三系雜交稻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6~127天,與粵香占相近。株型中集,分蘗力和抗倒力中等,穗大粒密,后期熟色好。耐寒性模擬鑒定孕穗期、開花期均為中強。科高96.6~98.2厘米,穗長19.6厘米,每穗總粒數143粒,結實率76.1%~79.3%,千粒重23.8~24.9克。米質未達優質標準,整精米率53.4%~61.2%,堊白粒率38%~45%,堊白度20.0%~23.6%,直鏈淀粉21.4%~22.6%,膠稠度52~55毫米,長寬比3.2~3.3,食味品質分74~75。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頻率95.7%,對中C群、中B群的抗性頻率分別為96.0%和92.1%,田間監測結果表現抗葉瘟、中抗穗瘟;中感白葉枯病,對C4菌群、C5菌群均表現中感。
產量表現:2007、2008年早造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分別為462.1公斤和471.9公斤,分別比對照種粵香占增產13.18%和16.08%,增產均達極顯著水平,兩年產量分列同組第二、第一位;2008年早造參加省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74.4公斤,比對照種粵香占增產10.94%。
栽培技術要點:及時防治白葉枯病等病蟲害。
制種技術要點:在海南三亞春制父本比母本早播18±2天,在省內秋制父本比母本早播4±2天。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天優3618為感溫型三系雜交稻組合。早造全生育期與粵香占相近。豐產性突出,早造米質未達優質標準,抗稻瘟病,中感白葉枯病,耐寒性中強。適宜我省粵北以外稻作區早、晚造種植。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聚兩優746
審定編號:粵審稻2009005
選育單位: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品種來源:GD-7S/W746
特征特性:感溫型兩系雜交稻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30~132天,與優優128相同,比粵香占遲熟4天。植株矮壯,株型中集,分蘗力、抗倒力強,有效穗多,后期熟色好。耐寒性模擬鑒定孕穗期為中強,開花期為中。科高93.2~98.9厘米,穗長21.1~21.6厘米,每穗總粒數108~114粒,結實率78.3%~81.9%,千粒重25.7克。米質未達優質標準,整精米率53.2%~53.5%,堊白粒率66%~76%,堊白度23.3%~36.1%,直鏈淀粉21.9%,膠稠度51~65毫米,長寬比3.1~3.3,食味品質分73。高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頻率99.1%,對中C群、中B群的抗性頻率分別為98.0%和100%,田間監測結果表現抗葉瘟、高抗穗瘟;感白葉枯病,對C4菌群、C5菌群分別表現感和高抗。
產量表現:2007、2008年早造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分別為426.6公斤和426.5公斤,2007年比對照種粵香占增產4.48%,2008年比對照組合優優128增產1.22%,增產均不顯著;2008年早造參加省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41.6公斤,比對照組合優優128減產0.41%。
栽培技術要點:該組合有兩段灌漿現象,要適時重施中期肥,后期巧施穗粒肥,重施磷鉀肥。
制種技術要點:在海南三亞秋冬季制種父母本播差期安排為倒錯2~3天。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聚兩優746為感溫型兩系雜交稻組合。早造全生育期與優優128相同,比粵香占遲熟4天。產量與對照組合相當,晚造米質未達優質標準,高抗稻瘟病,感白葉枯病,耐寒性中。適宜我省粵北以外稻作區早、晚造種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白葉枯病。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五豐優189
審定編號:粵審稻2009006
選育單位:廣東省金稻種業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五豐A/金恢189
特征特性:感溫型三系雜交稻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0~122天,比中9優207早熟4~5天。株型中集,分蘗力中強,有效穗多,抗倒力強。耐寒性模擬鑒定孕穗期為強,開花期為中強。科高94.6~95.5厘米,穗長19.6厘米,每穗總粒數129~143粒,結實率79.0%~79.2%,千粒重22.6~22.8克。米質未達優質標準,整精米率42.8%~61.0%,堊白粒率62%~77%,堊白度26.8%~37.2%,直鏈淀粉23.2%~24.9%,膠稠度56~58毫米,長寬比2.9~3.1,食味品質分72~74。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頻率94.9%,對中C群、中B群的抗性頻率分別為96.0%和92.1%,田間監測結果表現高抗葉瘟、中抗穗瘟;中感白葉枯病,對C4菌群、C5菌群分別感和抗。
產量表現:2007、2008年早造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分別為426.9公斤和427.7公斤,分別比對照組合中9優207減產0.85%和4.33%,減產均不顯著;2008年早造參加省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37.1公斤,比對照組合中9優207減產1.11%。
栽培技術要點:注意防治稻薊馬等病蟲害。
制種技術要點:在海南冬春季制種第1期父本比母本早播23天,第2期父本比母本早播16天。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五豐優189為感溫型三系雜交稻組合。較早熟,早造全生育期比中9優207早熟4~5天。產量與對照種相當,早造米質未達優質標準,抗稻瘟病,中感白葉枯病,耐寒性中強。適宜我省粵北稻作區和中北稻作區早、晚造種植。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特優161
審定編號:粵審稻2009007
選育單位:廣東華茂高科種業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龍特浦A/茂恢161
特征特性:感溫型三系雜交稻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8~129天,與粵香占相近。株型中集,分蘗力中弱,抗倒力中,穗大粒多,結實率偏低。耐寒性模擬鑒定孕穗期為強,開花期為中強。科高101.1~103.3厘米,穗長21.9厘米,每穗總粒數149~162粒,結實率72.9%~73.5%,千粒重24.4~25.0克。米質未達優質標準,整精米率60.0%~60.9%,堊白粒率72%~85%,堊白度28.6%~39.7%,直鏈淀粉27.1%~28.0%,膠稠度40~45毫米,長寬比2.4~2.6,食味品質分68~72。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頻率86.3%,對中C群、中B群的抗性頻率分別為96.0%和68.4%,田間監測結果表現高抗葉瘟、抗穗瘟;感白葉枯病,對C4菌群、C5菌群分別表現感和中感。
產量表現:2007、2008年早造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分別為436.0公斤和414.2公斤,分別比對照種粵香占增產5.64%和2.35%,增產均未達顯著水平;2008年早造參加省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44.8公斤,比對照種粵香占增產5.12%。
栽培技術要點:注意防治白葉枯病。
制種技術要點:⑴在茂名秋制第1期父本比母本早播3天;⑵父本分蘗中等,秋制時應注意父本行插足基本苗,及早攻苗強壯父本以保證制種田間監測結果充足的花粉量。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特優161為感溫型三系雜交稻組合。早造全生育期與粵香占相近。產量與對照種相當,早造米質未達優質標準,抗稻瘟病,感白葉枯病,耐寒性中強。適宜我省粵北以外稻作區早、晚造種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白葉枯病。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粵兩優26
審定編號:粵審稻2009008
選育單位:廣東華茂高科種業有限公司、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品種來源:GD-5S/茂恢26
特征特性:感溫型兩系雜交稻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6~128天,比中9優207遲熟1~2天。株型中集,分蘗力中等,抗倒力強,后期熟色好。耐寒性模擬鑒定孕穗期、開花期均為中強。科高102.7~103.4厘米,穗長20.9~21.0厘米,每穗總粒數123~137粒,結實率76.4%~77.3%,千粒重26.4~26.6克。米質未達優質標準,整精米率30.2%~65.6%,堊白粒率23%~76%,堊白度9.4%~27.2%,直鏈淀粉27.7%~29.4%,膠稠度44~47毫米,長寬比3.0,食味品質分71~75。中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頻率87.2%,對中C群、中B群的抗性頻率分別為98.0%和65.8%,田間監測結果表現抗葉瘟、中感穗瘟;中抗白葉枯病,對C4菌群、C5菌群分別表現中感和高抗。
產量表現:2007、2008年早造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分別為454.2公斤和431.0公斤,分別比對照組合中9優207增產8.90%和減產0.12%,增、減產均未達顯著水平;2008年早造參加省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28.4公斤,比對照組合中9優207減產3.08%。
栽培技術要點:注意防治稻瘟病。
制種技術要點:⑴在茂名地區秋制第1期父本比母本提前16天早播;⑵母本生育期較短,分蘗力較弱,秋制時要播足基本苗;⑶GD-5S對“九二?”極敏感,在見穗指標達到15%~20%后,畝噴“九二?”8~10克;⑷GD-5S莖稈偏軟,栽培時注意增施磷鉀肥,抽穗時通過控制“九二?”用量控制株高,并做到適時早割。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粵兩優26為感溫型兩系雜交稻組合。早造全生育期比中9優207遲熟1~2天。產量與對照組合相當,早造米質未達優質標準,中抗稻瘟病和白葉枯病,耐寒性中強。適宜我省粵北稻作區和中北稻作區早、晚造種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農兩優62
審定編號:粵審稻2009009
選育單位:廣東華茂高科種業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農1S/茂恢62
特征特性:感溫型兩系雜交稻組合。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0~113天,與豐優128和粳秈89相近。株型中集,分蘗力強,有效穗多,劍葉窄直,抗倒力中強。耐寒性模擬鑒定孕穗期、開花期均為中強。科高91.6~99.5厘米,穗長20.9~21.8厘米,每穗總粒數124~136粒,結實率82.4%~82.9%,千粒重23.3~23.8克。米質未達優質標準,整精米率65.3%~72.2%,堊白粒率18%~37%,堊白度7.5%~11.4%,直鏈淀粉13.6%~13.9%,膠稠度85~87毫米,長寬比3.3~3.4,食味品質分77~80。中感稻瘟病,全群抗性頻率63.8%,對中B群、中C群的抗性頻率分別為52.5%和76.9%,田間監測結果表現高抗葉瘟、中感穗瘟;感白葉枯病,對C4、C5菌群均表現感。
產量表現:2006、2007年晚造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分別為465.8公斤和485.1公斤,2006年比對照組合豐優128增產7.07%,增產未達顯著水平,2007年比對照種粳秈89增產8.74%,增產達極顯著水平;2007年晚造參加省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77.3公斤,比對照種粳秈89增產4.10%。
栽培技術要點: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葉枯病。
制種技術要點:⑴在茂名地區秋制第一期父本比母本推遲5天播種;⑵農1S分蘗極強,夠苗后注意及時曬田控制無效分蘗,以免影響成穗率;⑶在母本見穗15%時畝施“九二?”15克左右;⑷農1S莖稈相對偏軟,一定要做到適時提早收割。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農兩優62為感溫型兩系雜交稻組合。晚造全生育期與豐優128和粳秈89相近。豐產性較好,晚造米質未達優質標準,中感稻瘟病,感白葉枯病,耐寒性中強。適宜我省粵北以外稻作區早、晚造種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葉枯病。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華優336
審定編號:粵審稻2009010
選育單位: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
品種來源:Y華農A/華恢336
特征特性:感溫型三系雜交稻組合。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1~113天,與優優122相近。株型中集,分蘗力中強,穗大粒多,著粒密,抗倒力中等。耐寒性模擬鑒定孕穗期、開花期均為強。科高102.0~109.6厘米,穗長21.8~22.8厘米,每穗總粒數156~169粒,結實率83.0%~84.5%,千粒重20.4~21.0克。晚造米質未達優質標準,整精米率70.0%,堊白粒率26%~34%,堊白度5.3%~15.3%,直鏈淀粉26.5%~27.4%,膠稠度34~47毫米,長寬比2.7~3.0,食味品質分67~72。中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頻率79.6%,對中B群、中C群的抗性頻率分別為76.1%和92.3%,田間監測結果發病中等;中抗白葉枯病,對C4、C5菌群分別表現中抗和感,田間監測結果發病輕。
產量表現:2005、2006年晚造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分別為455.1公斤和513.5公斤,2005年比對照組合優優122減產1.21%,2006年比對照組合優優122增產5.73%,增、減產均未達顯著水平;2006年晚造參加省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89.7公斤。
栽培技術要點:注意防治稻瘟病。
制種技術要點:保證制種父、母本花期相遇,嚴格除雜。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華優336為感溫型三系雜交稻組合。晚造全生育期與優優122相近。產量與對照種相當,晚造米質未達優質標準,中抗稻瘟病和白葉枯病,耐寒性強。適宜我省粵北稻作區和中北稻作區早、晚造種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特優816
審定編號:粵審稻2009011
選育單位:廣東田聯種業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龍特浦A/FR816
特征特性:感溫型三系雜交稻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31~132天,比優優128遲熟1~2天。植株較高,株型中集,分蘗力和抗倒力中弱,劍葉較寬、長,穗大粒多,后期熟色好。耐寒性模擬鑒定孕穗期為中,開花期為中強。科高112.9~115.6厘米,穗長24.4~24.5厘米,每穗總粒數134~147粒,結實率79.0%~79.8%,千粒重28.6~29.8克。米質未達優質標準,整精米率52.6%,堊白粒率88%~100%,堊白度29.9%~69.8%,直鏈淀粉22.6%,膠稠度50~52毫米,長寬比2.5,食味品質分70~73。高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頻率96.6%,對中C群、中B群的抗性頻率分別為98.0%和92.1%,田間監測結果表現抗葉瘟、高抗穗瘟;感白葉枯病,對C4菌群、C5菌群分別表現感和中感。
產量表現:2007、2008年早造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分別為452.4公斤和422.5公斤,分別比對照組合優優128增產2.96%和0.29%,增產均不顯著,2007年其產量名列同組第一;2008年早造參加省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61.3公斤,比對照組合優優128增產4.04%。
栽培技術要點:注意防治白葉枯病。
制種技術要點:母本距第1期父本時差7~10天。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特優816為感溫型三系雜交稻組合。早造全生育期比優優128遲熟1~2天。產量與對照組合相當,早造米質未達優質標準,高抗稻瘟病,感白葉枯病,耐寒性中。適宜我省粵北以外稻作區早、晚造種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白葉枯病。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天優363
審定編號:粵審稻2009012
選育單位: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農業科學研究所、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品種來源:天豐A/恢R363
特征特性:感溫型三系雜交稻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2~124天,比中9優207早熟2~3天。株型中集,分蘗力中強,穗大粒多,抗倒力強,后期熟色好。耐寒性模擬鑒定孕穗期為強,開花期為中強。科高95.6~96.2厘米,穗長20.9~21.1厘米,每穗總粒數150~153粒,結實率76.3%~78.5%,千粒重22.9~23.3克。米質未達優質標準,整精米率48.6%~60.4%,堊白粒率37%~54%,堊白度20.8%~22.6%,直鏈淀粉23.2%~24.5%,膠稠度56~62毫米,長寬比2.6~2.8,食味品質分73~74。中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頻率98.3%,對中C群、中B群的抗性頻率分別為98.0%和97.4%,田間監測結果表現高抗葉瘟、中感穗瘟;感白葉枯病,對C4菌群、C5菌群分別感和中感。
產量表現:2007、2008年早造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分別為460.9公斤和453.3公斤,分別比對照組合中9優207增產7.04%和1.42%,增產均未達顯著水平,2007年其產量名列同組第二,兩年其日產量均為3.72公斤,分列第一、第二位;2008年早造參加省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41.0公斤,與對照組合中9優207平產。
栽培技術要點: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葉枯病。
制種技術要點:在連山秋季制種第1期父本與母本的播差期為-8天,即父本早播8天;第2期父本與母本的播差期為-3天,即父本早播3天。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天優363為感溫型三系雜交稻組合。早造全生育期比中9優207早熟2~3天。豐產性與對照組合相當,早造米質未達優質標準,中抗稻瘟病,感白葉枯病,耐寒性中強。適宜我省粵北稻作區和中北稻作區早、晚造種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葉枯病。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深優9798
審定編號:粵審稻2009013
選育單位: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清華深圳龍崗研究所
品種來源:深97A/R5398
特征特性:感溫型三系雜交稻組合。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4~115天,比優優122遲熟4天。株型中集,分蘗力和抗倒力均為中強,有效穗多,劍葉窄直。耐寒性模擬鑒定孕穗期、開花期均為中強。科高95.3~97.0厘米,穗長22.4~23.8厘米,每穗總粒數129~131粒,結實率84.8%~85.1%,千粒重24.3~25.0克。晚造米質鑒定為國標優質2級、省標優質2級,整精米率71.4%~73.7%,堊白粒率10%~40%,堊白度1.7%~10.2%,直鏈淀粉18.0%~18.6%,膠稠度68~75毫米,長寬比2.9~3.0,食味品質分77~85。高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頻率97.4%,對中B群、中C群的抗性頻率分別為95.1%和100%,田間監測結果表現高抗葉瘟和穗瘟;感白葉枯病,對C4、C5菌群均表現感。
產量表現:2006、2007年晚造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分別為504.8公斤和475.9公斤,分別比對照組合優優122增產1.12%和4.77%,增產均不顯著;2007年晚造參加省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67.5公斤,比對照組合優優122增產7.14%。
栽培技術要點:注意防治白葉枯病。
制種技術要點:“九二?”用量每畝15~20克,分2~3次噴施,父本單獨多噴1次。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深優9798為感溫型三系雜交稻組合。晚造全生育期比優優122遲熟4天。產量與對照組合相當,晚造米質鑒定為國標優質2級、省標優質2級,高抗稻瘟病,感白葉枯病,耐寒性中強。適宜我省粵北稻作區晚造和中北稻作區早、晚造種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白葉枯病。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深優9725
審定編號:粵審稻2009014
選育單位: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清華深圳龍崗研究所
品種來源:深97A/R725
特征特性:感溫型三系雜交稻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8~129天,與粵香占相近。株型中集,分蘗力、抗倒力均為中弱,有效穗偏少,劍葉較寬長。耐寒性模擬鑒定孕穗期為強,開花期為中強。科高106.2~108.9厘米,穗長24.5~24.9厘米,每穗總粒數136粒,結實率82.3%,千粒重27.2克。米質未達優質標準,整精米率48.6%~58.6%,堊白粒率26%~27%,堊白度9.5%~16.5%,直鏈淀粉15.6%,膠稠度74~83毫米,長寬比2.7,食味品質分72~75。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頻率98.6%,對中C群、中B群的抗性頻率分別為100%和95.0%,田間監測結果表現抗葉瘟和穗瘟;中感白葉枯病,對C4菌群、C5菌群分別表現中感和中抗。
產量表現:2007、2008年早造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分別為424.2公斤和414.0公斤,分別比對照種粵香占增產2.79%和1.83%,增產均不顯著;2008年早造參加省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40.9公斤,比對照種粵香占增產3.04%。
栽培技術要點:及時做好白葉枯病和紋枯病的防治工作。
制種技術要點:“九二?”用量每畝15~20克,分2~3次噴施,父本單獨多噴1次。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深優9725為感溫型三系雜交稻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與粵香占相近。產量與對照種相當,米質未達優質標準,抗稻瘟病,中感白葉枯病,耐寒性中強。適宜我省粵北以外稻作區早、晚造種植。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中優117
審定編號:粵審稻2009015
選育單位:湖南金健種業有限責任公司
品種來源:中9A/常恢117
特征特性:感溫型三系雜交稻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9天,比粵香占遲熟1~2天。植株較高,株型中集,分蘗力和抗倒力中弱,劍葉較長,穗大粒多,谷粒有芒,后期熟色好。耐寒性模擬鑒定孕穗期為中弱,開花期為中。科高112.2~115.1厘米,穗長24.6~25.0厘米,每穗總粒數140~143粒,結實率76.9%~79.0%,千粒重28.2~28.5克。米質未達優質標準,整精米率41.9%~47.5%,堊白粒率39%~42%,堊白度14.7%~29.1%,直鏈淀粉22.9%,膠稠度56毫米,長寬比3.2~3.3,食味品質分68~75。高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頻率98.3%,對中C群、中B群的抗性頻率分別為98.0%和97.4%,田間監測結果表現抗葉瘟、高抗穗瘟;中感白葉枯病,對C4菌群、C5菌群分別表現中感和中抗。
產量表現:2007、2008年早造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分別為452.9公斤和439.5公斤,比對照種粵香占分別增產10.93%和8.58%,增產分別達極顯著和顯著水平;2008年早造參加省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52.8公斤,比對照種粵香占增產5.82%。
栽培技術要點:后期控制氮肥施用,防止造成倒灌葉寬大形成蔭蔽。
制種技術要點:在湘北夏制父母本播種時差38天,葉差8.7葉。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中優117為感溫型三系雜交稻組合。早造全生育期比粵香占遲熟1~2天。豐產性好,早造米質未達優質標準,高抗稻瘟病,中感白葉枯病,耐寒性中弱。適宜我省中南稻作區和西南稻作區的平原地區早、晚造種植。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Y兩優602
審定編號:粵審稻2009016
選育單位:廣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Y58S/R602
特征特性:感溫型兩系雜交稻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30~131天,與優優128相近。分蘗力強,株型中集,葉姿中彎,穗長粒多,谷粒有芒,抗倒力中弱,后期熟色好。耐寒性模擬鑒定孕穗期為中弱,開花期為中。科高106.7~108.9厘米,穗長24.0~25.4厘米,每穗總粒數141~153粒,結實率76.1%~82.4%,千粒重22.6克。米質鑒定為國標優質3級、省標優質3級,整精米率59.4%~60.4%,堊白粒率10%~27%,堊白度2.5%~14.1%,直鏈淀粉14.5%~15.1%,膠稠度75~78毫米,長寬比3.2~3.4,食味品質分75~77。高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頻率95.7%,對中C群、中B群的抗性頻率分別為100%和86.8%,田間監測結果表現高抗葉瘟和穗瘟;中感白葉枯病,對C4菌群、C5菌群分別表現感和中感。
產量表現:2007、2008年早造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分別為441.8公斤和421.5公斤,分別比對照組合優優128增產0.55%和0.44%,增產均不顯著;2008年早造參加省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54.0公斤,比對照組合優優128增產2.39%。
栽培技術要點:適當加大施用花肥和穗肥,以促大穗和提高結實率。
制種技術要點:略。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Y兩優602為感溫型兩系雜交稻組合。早造全生育期與優優128相近。產量與對照組合相當,早造米質鑒定為國標優質3級、省標優質3級,高抗稻瘟病,中感白葉枯病,耐寒性中弱。適宜我省中南稻作區和西南稻作區的平原地區早、晚造種植。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Y兩優農占
審定編號:粵審稻2009017
選育單位:紫金縣兆農兩系雜交水稻研發中心、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品種來源:Y58S/桂農占
特征特性:感溫型兩系雜交稻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31天,與優優128相近,比粵香占遲熟3天。分蘗力中強,株型中集,劍葉直,穗長粒多,谷粒有芒,抗倒力中等,后期熟色好。耐寒性模擬鑒定孕穗期、開花期均為中弱。科高106.5~106.9厘米,穗長23.2~24.8厘米,每穗總粒數141~151粒,結實率76.2%~80.3%,千粒重22.3~22.5克。米質未達優質標準,整精米率51.4%~61.6%,堊白粒率42%~51%,堊白度15.0%~26.1%,直鏈淀粉20.3%~23.3%,膠稠度57~61毫米,長寬比3.2~3.3,食味品質分75。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頻率80.3%,對中C群、中B群的抗性頻率分別為92.0%和52.6%,田間監測結果表現高抗葉瘟和穗瘟;中感白葉枯病,對C4菌群、C5菌群均表現中感。
產量表現:2007、2008年早造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分別為443.7公斤和441.7公斤,2007年比對照種粵香占增產7.51%,增產達顯著水平,2008年比對照組合優優128增產5.18%,增產未達顯著水平,兩年其產量分列同組第二、第一位;2008年早造參加省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56.3公斤,比對照組合優優128增產2.91%。
栽培技術要點:做好紋枯病和白葉枯病的防治工作。
制種技術要點:母本比第一期父本早播3~4天。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Y兩優農占為感溫型兩系雜交稻組合。早造全生育期與優優128相近,比粵香占遲熟3天。豐產性與對照組合相當,早造米質未達優質標準,抗稻瘟病,中感白葉枯病,耐寒性中弱。適宜我省中南稻作區和西南稻作區的平原地區早、晚造種植。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黃秈占
審定編號:粵審稻2009018
選育單位: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品種來源:豐絲占/特秈占25//黃華占
特征特性:感溫型常規稻品種。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8~129天,與優優128相當。株型適中,葉姿中,分蘗力中等,穗大但著粒疏,抗倒力中等,后期熟色好。耐寒性模擬鑒定孕穗期和開花期均為中。科高104.8~106.7厘米,穗長21.6~21.9厘米,畝有效穗19.1~20.7萬,每穗總粒數114~126粒,結實率85.4%~85.6%,千粒重23.5~23.6克。米質未達優質等級,整精米率37.6%~40.0%,堊白粒率14%~39%,堊白度6.6%~17.6%,直鏈淀粉16.7%~18.4%,膠稠度78~81毫米,食味品質分73~77分。中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總抗性頻率分別為76.47%、75%、75%,病圃鑒定穗瘟5.67級,葉瘟4.67級;中抗白葉枯病(3級)。
產量表現:2007年早造初試,平均畝產421.63公斤,比對照種優優128減產2.38%,減產不顯著;2008年早造復試,平均畝產429公斤,比對照種增產2.55%,增產不顯著。2008年早造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46.76公斤,比對照種增產11.57%。日產量3.28~3.35公斤。
栽培技術要點:注意防治稻瘟病。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黃秈占為感溫型常規稻品種。早造全生育期與優優128相當。產量與對照種相當,早造米質未達優質等級,中抗稻瘟病和白葉枯病,耐寒性中。適宜我省粵北以外稻作區早、晚造種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廣銀占
審定編號:粵審稻2009019
選育單位: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品種來源:雜交稻1號(常規稻中間材料)/特秈占//銀花占
特征特性:感溫型常規稻品種。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6~127天,與粵香占相當。株型適中,葉姿中,葉色中綠,分蘗力較強,抗倒力中等,后期熟色好。耐寒性模擬鑒定孕穗期為強,開花期為中強。科高103.6~103.8厘米,穗長20.2~20.7厘米,畝有效穗22.7~23.5萬,每穗總粒數114~124粒,結實率84.3%~84.6%,千粒重18.4~18.8克。米質鑒定為國標優質2級、省標優質2級,整精米率66.1%,堊白粒率11%,堊白度2.4%,直鏈淀粉17.2%,膠稠度72毫米,食味品質分82分。高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總抗性頻率分別為94.12%~100%、100%、97.22%~100%,病圃鑒定穗瘟1.3~1.67級,葉瘟1級;中抗白葉枯病(3級)。
產量表現:2007年早造初試,平均畝產382.74公斤,比對照種粵香占減產1.09%,減產不顯著;2008年早造復試,平均畝產386.09公斤,比對照種減產2.12%,減產不顯著。2008年早造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15.78公斤,比對照種增產3.19%。日產量3.04公斤。
栽培技術要點:秧田注意疏播,培育壯秧,本田期要早促早控,減少無效分蘗,提高成穗率。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廣銀占為感溫型常規稻品種。早造全生育期與粵香占相當。產量與對照種相當,早造米質鑒定為國標優質2級、省標優質2級,高抗稻瘟病,中抗白葉枯病,耐寒性中強。適宜我省粵北以外稻作區早、晚造種植。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合豐占
審定編號:粵審稻2009020
選育單位: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品種來源:豐美占/廣合占
特征特性:感溫型常規稻品種。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8~130天,比粵香占遲熟2天。植株較高,株型緊湊,葉色濃綠,穗大粒多,抗倒力中等,后期熟色好,缺點是分蘗力較弱,有效穗偏少。耐寒性模擬鑒定孕穗期和開花期均為中。科高107.6~109厘米,穗長21.8~22.0厘米,畝有效穗17.1~18.2萬,每穗總粒數142~153粒,結實率80.4%~80.7%,千粒重20.0~20.4克。米質鑒定為國標優質3級、省標優質3級,整精米率69.4%,堊白粒率10%,堊白度3.8%,直鏈淀粉15.4%,膠稠度76毫米,食味品質分74分。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總抗性頻率分別為85.7%~88.24%、77.8%~87.5%、83.3%~88.89%,病圃鑒定穗瘟1.7~3.67級,葉瘟1~2.3級;中感白葉枯病(5級)。
產量表現:2007年早造初試,平均畝產391.54公斤,比對照種粵香占增產1.18%,增產不顯著;2008年早造復試,平均畝產400.14公斤,比對照種增產1.45%,增產不顯著。2008年早造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29.96公斤,比對照種增產5.84%。日產量3.01~3.12公斤。
栽培技術要點:屬重穗型,穗大粒多,在中等以上地力田類種植,更能充分發揮其高產潛力。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合豐占為感溫型常規稻品種。早造全生育期比粵香占遲熟2天。產量與對照種相當,早造米質鑒定為國標優質3級、省標優質3級,抗稻瘟病,中感白葉枯病,耐寒性中。適宜我省粵北以外稻作區早、晚造種植。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豐泰占
審定編號:粵審稻2009021
選育單位: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品種來源:泰澳絲苗/豐粵占
特征特性:感溫型常規稻品種。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8~129天,比粵香占遲熟2天。株型適中,葉色濃綠,葉姿直,抗倒力強,后期熟色好,缺點是分蘗力較弱。耐寒性模擬鑒定孕穗期和開花期均為中。科高103.4~104.4厘米,穗長21.4~21.8厘米,畝有效穗17.9~19.2萬,每穗總粒數123~128粒,結實率82.9%~85.3%,千粒重22.6~22.7克。米質鑒定為國標優質2級、省標優質2級,整精米率60.8%,堊白粒率4%,堊白度1.6%,直鏈淀粉21.6%,膠稠度66毫米,食味品質分82分。高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總抗性頻率分別為88.24%~96.4%、100%、98.1%~94.44%,病圃鑒定穗瘟1~1.67級,葉瘟1~2級;中抗白葉枯病(3級)。
產量表現:2007年早造初試,平均畝產420.22公斤,比對照種粵香占增產8.59%,增產極顯著;2008年早造復試,平均畝產404.93公斤,比對照種增產2.66%,增產不顯著。2008年早造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28.86公斤,比對照種增產6.14%。日產量3.17~3.25公斤。
栽培技術要點:施足基肥,早施重施分蘗肥。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豐泰占為感溫型常規稻品種。早造全生育期比粵香占遲熟2天。豐產性較好,早造米質鑒定為國標優質2級、省標優質2級,高抗稻瘟病,中抗白葉枯病,耐寒性中。適宜我省粵北以外稻作區早、晚造種植。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固銀占
審定編號:粵審稻2009022
選育單位: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品種來源:固優占/銀晶軟占
特征特性:感溫型常規稻品種。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5~129天,比中9優207遲熟1~2天。植株矮壯,株型中集,分蘗力中,抗倒力強,后期熟色好。耐寒性模擬鑒定孕穗期、開花期均為中強。科高93.5~94.1厘米,穗長20.5~22.0厘米,每穗總粒數138~144粒,結實率80.1%~81.4%,千粒重19.1~20.4克。米質未達優質標準,整精米率48.6%~67.1%,堊白粒率16%~30%,堊白度6.9%~10.7%,直鏈淀粉14.1%~17.5%,膠稠度78~80毫米,長寬比3.1,食味品質分72~75。中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頻率61.5%,對中C群、中B群的抗性頻率分別為66.0%和34.2%,田間監測結果表現高抗葉瘟、中抗穗瘟;中感白葉枯病,對C4菌群、C5菌群均表現中感。
產量表現:2007、2008年早造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分別為452.2公斤和430.5公斤,分別比對照組合中9優207增產5.02%和減產0.23%,增、減產均不顯著;2008年早造參加省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35.0公斤,比對照組合中9優207減產1.58%。
栽培技術要點:注意防治稻瘟病。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固銀占為感溫型常規稻品種。早造全生育期比中9優207遲熟1~2天。產量與對照種相當,早造米質未達優質標準,中抗稻瘟病,中感白葉枯病,耐寒性中強。適宜我省粵北稻作區和中北稻作區早、晚造種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廣豐香8號
審定編號:粵審稻2009023
選育單位:廣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粵香占/九七香
特征特性:感溫型常規稻品種。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1~112天,比粳秈89早熟3天。植株較高,抽穗整齊,株型適中,葉色中,葉姿披垂,長勢繁茂,熟色好,抗倒力弱。耐寒性模擬鑒定孕穗期為中,開花期為強。科高105.2~108.1厘米,穗長20.4~21.3厘米,畝有效穗19.8~21.0萬,每穗總粒數131.8~149.7粒,結實率83.5%~86.6%,千粒重18.4~18.7克。米質鑒定為國標優質2級、省標優質2級,整精米率73.5%,堊白粒率5%,堊白度2.6%,直鏈淀粉18.1%,膠稠度70毫米,食味品質分80分。中感稻瘟病,中B、中C群和總抗性頻率分別為52.4%、52.4%、52.9%,病圃鑒定穗瘟、葉瘟均為5級;中感白葉枯病(5級)。
產量表現:2006年晚造區試,平均畝產426.20公斤,比對照種粳秈89減產1.08%,2007年晚造復試,平均畝產412.17公斤,比對照種減產2.53%,兩年減產均不顯著。2007年晚造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21.52公斤,比對照種減產1.83%。日產量3.71~3.82公斤。
栽培技術要點: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葉枯病。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廣豐香8號為感溫型常規稻品種。晚造全生育期比粳秈89早熟3天。產量與對照種相當,米質鑒定為國標優質2級、省標優質2級,中感稻瘟病和白葉枯病,耐寒性中。適宜我省粵北以外稻作區早、晚造種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葉枯病。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齊豐占
審定編號:粵審稻2009024
選育單位: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生命科學學院、臺山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齊粒絲苗/豐艮占
特征特性:感溫型常規稻品種。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8~131天,比粵香占遲熟1~3天。株型適中,分蘗力強,葉色中綠,后期熟色中,缺點是成穗率、結實率偏低,抗倒力弱。耐寒性模擬鑒定孕穗期和開花期均為中。科高97.0~97.3厘米,穗長19.3~19.7厘米,畝有效穗23.2~24.4萬,每穗總粒數121.7~126.8粒,結實率75.8%~79.7%,千粒重17.5~17.6克。米質達國標優質1級、省標優質1級,整精米率61.6%%,堊白粒率7%,堊白度1%,直鏈淀粉17.4%,膠稠度78毫米,食味品質分90分。中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總抗性頻率分別為71.05%~71.4%、66.67%~72.2%、70.4%~71.01%,病圃鑒定穗瘟3~4.33級,葉瘟2~3.33級;中抗白葉枯病(3級)。
產量表現:2006年早造區試,平均畝產365.19公斤,比對照種粵香占減產5.22%,減產不顯著;2007年早造復試,平均畝產360.62公斤,比對照種減產6.81%,減產極顯著。2007年早造生產試驗平均畝產389.23公斤,比對照種減產4.56%。日產量2.80~2.81公斤。
栽培技術要點:注意防治稻瘟病、白葉枯病和防倒。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齊豐占為感溫型常規稻品種。早造全生育期比粵香占遲熟1~3天。產量偏低,米質達國標優質1級、省標優質1級,中抗稻瘟病和白葉枯病,耐寒性中。適宜我省粵北以外稻作區早、晚造種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白葉枯病和防倒。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航香糯
審定編號:粵審稻2009025
選育單位: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品種來源:“南豐糯”經太空誘變處理后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感溫型常規糯稻品種。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9天,與優優128相當。抗倒力中等,后期熟色好。耐寒性模擬鑒定孕穗期和開花期均為中。科高105.6~106.6厘米,穗長19.6~20.0厘米,畝有效穗18.4~20.6萬,每穗總粒數121~136粒,結實率81.0%~83.8%,千粒重21.0~21.2克。米質未達優質等級,整精米率43.2%~50.1%,直鏈淀粉5.7%~6.6%,膠稠度96~97毫米,食味品質分70~78分。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總抗性頻率均為100%,病圃鑒定穗瘟3級,葉瘟1級;中抗白葉枯病(3級)。
產量表現:2007年早造初試,平均畝產412.5公斤,比對照種優優128減產4.49%,減產不顯著;2008年早造復試,平均畝產386.58公斤,比對照種減產7.59%,減產不顯著。2008年早造生產試驗平均畝產393.88公斤,比對照種減產0.05%。日產量2.99~3.19公斤。
栽培技術要點:施足基肥,早施分蘗肥。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航香糯為感溫型常規糯稻品種。早造全生育期與優優128相當。產量與對照種相當,米質未達優質等級,抗稻瘟病,中抗白葉枯病,耐寒性中。適宜我省粵北以外稻作區早、晚造種植。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