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滁雜優3號
品種(生態)類型:半冬性甘藍型細胞質雄性不育三系雜交種
審定編號:皖油2008001
育種人:安徽省滁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Y7A(自育不育系R5A選)×H932C(自育材料)
主要特征特性:幼苗半直立,葉色淡綠,葉柄較短,裂葉2-3對,植株高大,莖桿青色,花瓣側疊,覆瓦狀,角果斜生,籽粒紅褐色。
2004-2005、2005-2006兩年區域試驗表明,抗低溫特性優于對照品種(皖油14)。全生育期233天左右,熟期比對照品種晚1天左右;株高164厘米左右;單株有效角果464個,每角20粒,千粒重3.4克左右。
抗性表現:抗(耐)菌核病優于對照品種。
品質表現:經農業部油料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武漢)檢驗,2005年品質:芥酸1.4%,硫甙15.22umol/g餅,粗脂肪40.16%。2006年品質:芥酸0.4%,硫甙22.66umol/g餅,粗脂肪40.20%。
產量表現:在一般栽培條件下,2004-2005年區試畝產179公斤,較對照品種增產5.2%(極顯著);2005-2006年區試畝產187公斤,較對照品種增產7.1%(極顯著)。
兩年區試平均畝產184公斤,比對照品種增產6.3%。
2006-2007年度生產試驗畝產171公斤,比對照品種增產4.4%。
建議推廣區域:我省淮北沿淮區、江淮丘陵區、沿江區和皖南山區。
注意事項:在不同使用條件下,滁雜優3號抗性、品質和產量表現都可能有所不同。建議推廣者進一步做好滁雜優3號在推廣地區的示范和技術指導工作,向使用者說明滁雜優3號在推廣地區使用存在的抗寒性、抗倒性、抗病性等方面的遺傳性缺陷,告知使用者適宜的栽培技術和正確防治有關病蟲草害的方法。
2、銅油2008(T9034)
品種(生態)類型:半冬性甘藍型細胞質雄性不育三系雜交種
審定編號:皖油2008002
育種人:安徽省銅陵縣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銅A01(天禾油2號×0512并連續回交)×0337C(中油84004×8902)
主要特征特性:幼苗半匍匐,葉色深綠,莖桿微紫,粗壯,籽粒淺黑色。
2004-2005、2005-2006兩年區域試驗表明,抗低溫特性優于對照品種(皖油14)。全生育期230天左右,熟期比對照品種早1天左右;株高155厘米左右;單株有效角果560個左右,每角22粒左右,千粒重3.6克左右。
抗性表現:抗(耐)菌核病優于對照品種。
品質表現:經農業部油料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武漢)檢驗,2005年品質:芥酸0.8%,硫甙26.67umol/g餅,粗脂肪40.39%。2006年品質:芥酸0.8%,硫甙34.03umol/g餅,粗脂肪40.93%。
產量表現:在一般栽培條件下,2004-2005年區試畝產167公斤,較對照品種皖油14增產6.2%(極顯著);2005-2006年區試畝產179公斤,較對照品種增產5.6%(極顯著)。
兩年區試平均畝產174公斤,較對照品種增產5.9%。
2006-2007年度生產試驗畝產180公斤,較對照品種增產10%。
建議推廣區域:我省江淮丘陵區、沿江區、皖南山區。
注意事項:在不同使用條件下,銅油2008抗性、品質和產量表現都可能有所不同。建議推廣者進一步做好銅油2008在推廣地區的示范和技術指導工作,向使用者說明銅油2008在推廣地區使用存在的抗寒性、抗倒性、抗病性等方面的遺傳性缺陷,告知使用者適宜的栽培技術和正確防治有關病蟲草害的方法。
3、雙優2號(笑油2號)
品種(生態)類型:半冬性甘藍型細胞質雄性不育三系雜交種
審定編號:皖油2008003
育種人:陜西省寶雞市科豐經濟作物研究所
品種來源:雙優9A(Z-09與陜2A回交)×R-02C(來源于榮選、中油821、W88、秦油3號等)
主要特征特性:幼苗半直立,葉色淡綠,葉柄較短,裂葉2-3對,莖桿粗壯,角果斜生,籽粒黑褐色。
2004-2005、2005-2006兩年區域試驗表明,抗低溫特性優于對照品種(皖油14)。全生育期231天左右,熟期比對照品種晚1天左右;株高150厘米左右,單株有效角果413個左右,每角25粒左右,千粒重3.5克左右。
抗性表現:抗(耐)菌核病優于對照品種。
品質表現:經農業部油料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武漢)檢驗,2005年品質:芥酸0.1%,硫甙15.41umol/g餅,粗脂肪41.97%。2006年品質:芥酸未檢出,硫甙15.52umol/g餅,粗脂肪42.14%。
產量表現:在一般栽培條件下,2004-2005年區試畝產175公斤,較對照品種增產5.7%(顯著);2005-2006年區試畝產183公斤,較對照品種增產8.2%(極顯著)。
兩年區試平均畝產180公斤,比對照品種增產7.3%。
2006-2007年度生產試驗畝產178公斤,較對照品種增產8.4%。
建議推廣區域:我省淮北沿淮區、江淮丘陵區、沿江區和皖南山區。
注意事項:在不同使用條件下,雙優2號抗性、品質和產量表現都可能有所不同。建議推廣者進一步做好雙優2號在推廣地區的示范和技術指導工作,向使用者說明雙優2號在推廣地區使用存在的抗寒性、抗倒性、抗病性等方面的遺傳性缺陷,告知使用者適宜的栽培技術和正確防治有關病蟲草害的方法。
4、秦優12號(馳豐1號)
品種(生態)類型:半冬性甘藍型細胞質雄性不育三系雜交種
審定編號:皖油2008004
育種人:陜西省三原縣種子公司
品種來源:5035A[陜2A×(中雙2號×陜2B)]×4021C(秦油2號×220)
主要特征特性:苗期葉較直立,葉片大、薄、深裂,色淡,莖桿粗壯、綠色。
2005-2006、2006-2007兩年區域試驗表明,抗低溫特性優于對照品種(皖油14)。全生育期230天左右,熟期比對照品種略晚;株高176厘米左右,單株有效角果450個左右,每角23粒左右,千粒重3.5克左右。
抗性表現:抗(耐)菌核病優于對照品種。
品質表現:經農業部油料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武漢)檢驗,2006年品質:芥酸0.1%,硫甙31.89umol/g餅,粗脂肪43.22%。2007年品質:芥酸未檢出,硫甙26.26umol/g餅,粗脂肪44.99%。
產量表現:在一般栽培條件下,2005-2006年區試畝產190公斤,較對照品種增產7.5%(極顯著);2006-2007年區試畝產210公斤,較對照品種增產10.8%(極顯著)。
兩年區試平均畝產199公斤,較對照品種增產9.1%。
2006-2007年度生產試驗畝產175公斤,較對照品種增產8.7%。
建議推廣區域:我省淮北沿淮區、江淮丘陵區、沿江區、皖南山區。
注意事項:在不同使用條件下,秦優12號抗性、品質和產量表現都可能有所不同。建議推廣者進一步做好秦優12號在推廣地區的示范和技術指導工作,向使用者說明秦優12號在推廣地區使用存在的抗寒性、抗倒性、抗病性等方面的遺傳性缺陷,告知使用者適宜的栽培技術和正確防治有關病蟲草害的方法。
5、華協327(03-P27)
品種(生態)類型:半冬性甘藍型細胞質雄性不育三系雜交種
審定編號:皖油2008005
育種人:華中農業大學
品種來源:1141A×02-P63-9
主要特征特性:苗期半直立,葉片較大、葉色較深,角果密度大。
2004-2005、2005-2006兩年區域試驗表明,抗低溫特性優于對照品種(皖油14)。全生育期229天左右,熟期比對照品種早3天左右;株高157厘米左右,單株有效角果408個左右,每角20粒左右,千粒重3.7克左右。
抗性表現:抗(耐)菌核病優于對照品種。
品質表現:經農業部油料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武漢)檢驗,2005年品質:芥酸未檢出,硫甙29.72umol/g餅,粗脂肪40.92%。2006年品質:芥酸0.1%,硫甙29.06umol/g餅,粗脂肪40.66%。
產量表現:在一般栽培條件下,2004-2005年區試畝產182公斤,較對照品種增產7.8%(極顯著);2005-2006年區試畝產184公斤,較對照品種增產8.2%(顯著)。
兩年區試平均畝產183公斤,比對照品種增產6.4%。
2006-2007年度生產試驗畝產165公斤,比對照品種增產2.4%。
建議推廣區域:我省淮北沿淮區、江淮丘陵區、沿江區、皖南山區。
注意事項:在不同使用條件下,華協327抗性、品質和產量表現都可能有所不同。建議推廣者進一步做好華協327在推廣地區的示范和技術指導工作,向使用者說明華協327在推廣地區使用存在的抗寒性、抗倒性、抗病性等方面的遺傳性缺陷,告知使用者適宜的栽培技術和正確防治有關病蟲草害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