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論壇以“發展大豆綠色種植,促進產業健康發展”為主題。旨在加強中國大豆種業同仁交流,應對中美貿易摩擦對大豆產業造成的影響,促進中國大豆產業興旺,為全國大豆產業持續快速發展建言獻策,打造全國大豆及相關產業共享信息、共謀發展的平臺。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大豆改良中心蓋鈞鎰、中國種子協會顧問組組長李立秋,山東省農業廳廳長褚瑞云,農業農村部谷物檢測中心主任、中國農科院作物所研究員王步軍,全國農技服務中心糧食處副處長湯松,山東圣豐種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種子協會大豆分會會長王書平等領導和專家,以及來自山東省內各農業科研單位和大豆分會理事單位代表、媒體代表共300余人參加了會議。
大豆原產于中國,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種植歷史。目前,大豆種植已遍布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栽培面積擴大的最多的作物之一。作為全球最大的大豆進口國和消費國,我國大豆產業的健康發展與國家糧食安全息息相關。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標,提出“擴大豆、減玉米”是今后一段時期糧食主產省的工作重點。2017年,全國大豆播種面積達到1.13億畝,總產量達1420萬噸。發展大豆生產,對保護民族產業,引領消費結構升級、種植結構提質,發展環境友好型農業,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和深遠的意義。
從長期來看,中美經貿摩擦將為推進“增大豆、減玉米”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良機,促進大豆種植面積出現恢復性增長。從2016年起,在國家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動下,大豆玉米種植效益“剪刀差”開始縮窄。隨著中美經貿摩擦的影響不斷加大,國產大豆價格也將不斷上升,預計會使得種植玉米的農戶再轉回種植大豆。
在國家推動大豆產業化的背景下,在我國大豆生產和大豆產業呈現出恢復性發展勢頭的有利形勢下,大豆種子行業需要搶抓機遇,加強深度融合,建立起科學規范的協作機制,發揮整體優勢,維護行業合法權益,增強產業競爭力,推動整個行業健康、快速發展。
2018中國大豆種業高峰論壇是在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相關政策利好國內大豆產業發展的大背景下,在慶祝首個中國農民豐收節期間舉辦的一次重要峰會。
論壇上,嘉祥人民政府縣長朱瑞顯、山東省農業廳廳長褚瑞云和中國種子協會專家顧問組組長李立秋分別致辭。
中國種子協會顧問組組長李立秋對大豆種業發展提出“四個希望”。
一是希望科學家們團結攻關,把大豆單產提升到一個新水平。
二是希望企業家們進一步加強科企合作,提升企業的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對于參與管理的科研人員,企業家們一要敢于放權,二要舍得給錢。
三是希望企業之間加強合作。一要推進兼并重組,“傍大款”,合伙取暖;二要共同維護市場秩序,打擊侵權套牌,保護知識產權,三要講誠信,孤立害群之馬,防止競相漲價或降價等搗亂行為。
四是希望企業加強內部管理注重企業,文化建設,打造企業品牌。要像現在重視品種一樣重視品牌,從長遠發展上講,品牌比某個品種更重要。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大豆改良中心蓋鈞鎰以《發展我國綠色大豆產業》做了專題報告。報告從中美貿易戰對中國農業(大豆)產業的體系談起,深入淺出地談了我國大豆產業攻關總體目標、中國特色的大豆種業體系、大豆綠色種業體系建設以及我國大豆種業有待加快發展步伐等問題,并對我國綠色大豆產業提出了期望,指明了方向。
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品種創新處厲建萌副處長做了《發展現代種業建設新時代種業強國》的報告。報告從使命何來、方位何居、成效顯著、目標何在、路在腳下五個部分,闡述了我國種業發展的歷史、現狀、成績、目標和途徑。
中國大豆產業協會原常務副會長劉登高做了《中國貿易抗戰與大豆戰略》的報告,深入地分析了大豆作為中美敏感市場的原因以及中國大豆的全球戰略。
國家大豆產業體系崗位專家、產業經濟研究室主任司偉向與會人員分享了《大豆產業;生產、市場與政策》的報告。
農業農村部谷物檢測中心主任、中國農科院作物所研究員王步軍則從專業的角度向大家分享了《大豆貿易形勢及國內外大豆品質比較分析》的內容。
國家食用大豆產業體系崗位專家王麗俠博士做了《中國食用豆產業現狀與發展趨勢》的報告分析了我國食用豆對保障農業發展的重要意義以及食用豆發展潛力。
會上,中國種子協會大豆分會會長王書平還等還為中國農民豐收節大豆高產狀元頒了獎。
當日下午,在與會代表和嘉賓來到嘉祥大豆新品種展示田在技術人員的講解下,觀摩大豆新品種的良好表現。
會議期間,中國種子協會大豆分會還舉行了一屆二次理事會,來自各理事單位共20余人參加了會議,對大豆分會上一階段的工作進行了了交流總結,對下一階段的工作進了計劃和部署。
種業商務網吳建軍 董偉|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