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霍宗紅 文章來源:安徽省五河縣雙忠廟鎮農技站
防治重點和對象
以稻飛虱、稻縱卷葉螟、二化螟、水稻黑條矮縮病、稻瘟病、紋枯病、稻曲病為主攻對象。
主要技術措施
稻飛虱:重點做好水稻生長中后期白背飛虱和褐飛虱的防治,西南稻區要注重防治水稻前期的遷入代。水稻孕穗前要發揮天敵自然控害和植株補償作用,減少用藥。孕穗抽穗期百叢蟲量1000頭以上,雜交稻穗期防治指標可放寬到百叢蟲量1500頭以上,于低齡若蟲高峰期施藥防治,優先選擇昆蟲生長調節劑等對天敵相對安全的藥劑品種,提倡使用高含量單劑,避免使用低含量復配劑。江南、江淮、環渤海灣稻區做好秧田期、移栽分蘗期的灰飛虱防治,控制灰飛虱傳播條紋葉枯病和黑條矮縮病。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發生區,抓好中晚稻藥劑浸種或拌種和秧苗期稻飛虱防治,打好秧田送嫁藥,分蘗初期及早防治,預防白背飛虱傳播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
稻縱卷葉螟:重點做好水稻中后期稻縱卷葉螟主害代的防治,卵期人工釋放稻螟赤眼蜂壓低種群數量,卵孵化高峰期至低齡幼蟲高峰期優先選用Bt.等生物農藥防治,防治指標百叢50個束尖。
螟蟲:水稻分蘗期防枯心,破口抽穗期防白穗。春季越冬代螟蟲化蛹期翻耕漚田,壓低蟲源基數。各代蛾期應用昆蟲性信息素誘殺成蟲,卵期釋放稻螟赤眼蜂,幼蟲期應用Bt防治。堅持按防治指標開展化學防治,二化螟分蘗期枯鞘株率達到3%、孕穗后期至抽穗期每畝卵塊數達到50塊的稻田,于卵孵化高峰期施藥防治。三化螟每畝卵塊數達到40塊的稻田在水稻破口抽穗初期施藥防治。
稻瘟病:重點在水稻分蘗期至破口抽穗期做好葉瘟和穗瘟的預防。種植抗病品種,實行品種多樣化種植,避免過量和過遲施用氮肥。早稻和單季稻秧田打好送嫁藥,分蘗期田間出現急性病斑或發病中心時實施藥劑防治,破口抽穗期施藥預防穗瘟。提倡使用高含量單劑農藥,避免使用低含量復配劑。
紋枯病:重點在水稻分蘗末期至孕穗抽穗期防治。加強肥水管理,搞好健身栽培,分蘗末期曬好田,當田間病叢率達到20%時進行藥劑防治。
水稻黑條矮縮病:采取“抓秧田保大田,抓前期保后期”的“治蟲防病”策略,做好單季稻和雙季晚稻秧田和本田初期稻飛虱的防治。重點抓好藥劑拌種或浸種及帶藥移栽,秧田和本田初期帶毒白背飛虱遷入時,選用速效和持效藥劑并配合抗病毒劑防治。華南和長江中游單季稻區,可適當調整栽插期,使水稻感病敏感期避開白背飛虱遷入期。秧田應遠離感病早稻田和玉米田,采用防蟲網或無紡布覆蓋保護或集中保護育秧,棄用感病秧苗。常發區增加移栽密度,預留備用秧苗。田間發現感病植株及時拔除或踩入泥中,減少本地毒源,并從健叢(株)上掰蘗補苗,重病田應及時翻耕改種。
稻曲病:選用抗性品種,避免過量和遲施氮肥,提高水稻抗病性。重點在水稻孕穗末期開展預防,即在水稻破口抽穗前7-10天施藥,如遇適宜發病天氣,7天后需要第2次施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