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政策需好配套,種企急盼“輸血”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本報記者范學忠;買天

----訪合肥豐樂種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茂新
□□本報記者范學忠;買天
陳茂新,1956年11月出生,本科學歷,政工師。現任合肥豐樂種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副書記。
2008年7月,他提出利用資本市場做強做大種子主業的發展思路。3年來,豐樂種業持續發展,銷售收入、凈利潤均實現快速增長。2010年,豐樂種業通過資本市場非公開發行成功,結束了公司長達11年沒有在資本市場再融資的歷史,募集資金4億多元全部用于建設農化和種子主業,建設完成后將大大增強公司主業競爭力,為公司未來發展打開了更廣闊的空間。
談起從城市公交行業“轉行”農業種業,陳茂新很幽默:“以前跑城市,現在跑農村;過去干計劃經濟,現在搞市場經濟;以前主要服務于市民,如今更多地是服務于農民。改變的是服務對象,不變的則是肩上的責任。”
記者:種企要發展壯大,就必須要有科技作支撐。但在目前的體制機制下,國內種企在科研創新領域卻面臨重重困難。您認為,掣肘國內種企科研創新的因素是什么?
陳茂新:以目前國內種企的生存發展現狀而言,當務之急是要提高企業的自主研發能力。但目前尚有兩大短板急需補齊:
首先是研發經費嚴重不足。我們國家種業起步晚,目前國內種業市場競爭環境呈現出“小、散、多”的局面,大都屬于散兵游勇,各自為政,產業集中度低,即使是有一定規模的“育繁推一體化”企業,其綜合實力和國際上大的種業集團相比仍顯“稚嫩”,特別是資金實力的薄弱,更是無力支撐龐大的科研經費支出。“豐樂”作為國有控股上市公司,既承擔著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重擔,同時還肩負著回報股東這一社會責任和義務。那么,再要拿出足夠多的資金去搞研發,就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其次是研發基礎十分薄弱。據有關部門統計,我國種業新品種90%以上來源于科研院所,科研資源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同時,由于種企自身沒有足夠的資金投入,很難聚集高端科研人才,也導致了企業研發隊伍不強,整體研發水平不高。
記者:相比而言,“豐樂”在科研方面做的還是有一定前瞻性,甚至在某種意義上做到了捷足先登。
陳茂新:種業作為國家戰略性產業,種企運作應該有別于其他一般競爭性企業的運作。“豐樂”是國內第一家企業辦科研的種企,早在1998年就合并了合肥市農科所,發展到現在已具備了比較完整的科研體系:包括有國家級的企業技術中心,有自己的農科院,也有涉及各個產業的研發機構。即便如此,但仍感覺到科研投入不夠,科研水平需要提升。
國務院出臺《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把種業定位為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對我們種業人而言是件大好事。我們盼望著相關配套措施能及時跟上,在充分利用資本市場的同時,國家應加大“輸血”力度,在科研資源配置上真正向種企傾斜,以加速科研成果的轉化,推動民族種業的快速發展。
記者:隨著大量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從事種植業的勞動力銳減,更要面對參差不齊分散種植的個體農戶等,許多種企反映說,在建設制種基地等領域中正面臨著很大的困局。
陳茂新:事實的確如此。目前,我國種業基地建設競爭秩序混亂,情況堪憂。如果沒有穩定的制種基地,種企在生產加工設備上就不能有大的投入,而這直接影響種子企業的盈利能力。種業既然已明確作為國家戰略性行業,建議應對重要的制種生產基地進行規范,以防止惡性競爭。例如,對國家重要的玉米制種基地甘肅河西走廊、南繁基地海南三亞應給予重點保護和政策扶持,進而從源頭上保障種業安全。
記者:我國種業市場對外開放以來,國外資本紛紛搶灘國內,一些企業大呼“狼來了”。對此,您怎么看這一情勢?
陳茂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種業作為戰略性產業,建議國家從宏觀上把握,對外資進入要出臺相應的配套措施,比如調整引進政策,在引進外資企業品種的同時,還要與外資企業進行技術合作。另外,從維護品種多樣性、保護糧食安全的角度來看,單一品種種植面積過大會聚集一定風險,尤其是可能引起某種病害的暴發。國家對此應引起高度重視,并加以適度控制。
記者:為把企業做大做強,通過聚焦“種業+農化”這個雙核心,“豐樂”對未來的發展可謂雄心勃勃。
陳茂新:下一步,“豐樂”將創新發展思路,充分利用資本市場、集中資金優勢做大做強主業,著力在科研工作上建立三大體系,突出產品創新,加速成果轉化應用,增強競爭實力;在市場拓展上努力構建兩大網絡體系,國內國際市場并舉,提高市場管理水平和服務能力,提升品牌形象;在隊伍建設上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勵機制,優化人才結構,引進適用人才,全面提高員工素質;在經營管理上,建立控制監督體系、人力資源管理體系、客戶管理服務體系、精干高效的組織管理體系等四大管理體系,全面提升綜合管理水平。
水稻和玉米是“豐樂”的主打項目,利用國家政策大力扶持的優勢,集中精力做大做強水稻產業和玉米產業。我們將積極整合市場資源和品種資源,同時也盼望國家能及時跟進出臺相關配套措施,傾斜更多資金去補齊科研攻關、品種研發這塊短板,讓真正想把民族種業做大做強的企業得到更規范、更廣闊的生存發展空間,真正實現“把豐收的快樂帶給農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