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國務院日前出臺的《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首次明確了農作物種業作為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的地位,指明了今后農作物種業的發展方向。這對加快推動我國種業科技創新大突破,帶動民族種業競爭力大提升,促進現代農業生產大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推進現代種業發展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任務
種子是農業生產中特殊的、不可替代的、最基本的生產資料,是農業生產的源頭和糧食安全的關鍵。糧食連續七年增產,種業發展功不可沒。繼續保持農業發展好勢頭,確保糧食等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種業肩負重任。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種子法》實施以來,通過完善配套法規規章,加大科研、生產投入,深化種子管理體制改革,種業發展成效顯著。一是品種選育水平明顯提升。培育超級稻、緊湊型玉米、優質小麥、轉基因抗蟲棉等一大批主要農作物新品種、新組合,使我國農作物良種覆蓋率提高到95%以上,促進糧食畝產提高到330公斤左右,相比“十五”時期,平均單產提高了約25公斤。二是良種供應能力明顯提升。商品種子供應率由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的30%提高到現在的60%。同時,種子質量明顯提高。三是種子企業競爭力明顯提升。育繁推一體化企業發展到近100家,前50強種業企業經營額由30億元增加到目前的100多億元,市場占有率由10%提高到30%以上。
當前,我國種業進入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實現《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中提出的“糧食自給率穩定在95%以上,2010年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在1萬億斤以上,2020年達到10800億斤以上”的目標,任務重、要求高、難度大。穩定發展糧食生產,依靠擴大面積增產的潛力有限,主要途徑是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單產,而提高單產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徑之一是加快良種培育和推廣應用。
我們要以建設種業大國和強國為目標,切實把發展種業作為建設現代農業的戰略舉措,把提高種子企業核心競爭力作為做大做強種業的關鍵支撐,把推進產學研結合、育繁推一體化作為整合種業資源的重要切入點,加快體制機制創新、完善法律法規、加大政策扶持、強化市場監管,加快構建以產業為導向、企業為主體、基地為依托、產學研結合、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種業體系,全面提升我國種業發展水平。
大力提升我國種業科技創新能力
科技進步是培育優良品種、確保種業快速發展的核心力量和決定因素,保障我國種業安全、糧食安全迫切需要種業科技大突破。我們必須切實把種業科技創新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提升我國種業科技創新能力和創新效率、強化種業產業核心競爭力為目標,以培育具有重大應用價值和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品種為重點,推動育種科技資源高效配置,加速科教單位育種成果向企業轉移,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影響力的種業企業集團,確保我國農作物良種覆蓋率保持在96%以上,保障主要農作物供種安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供給。
探索建立中國特色的種業科技體系。以完善利益分配機制為核心,推進材料創制、品種研發、良種繁殖、示范推廣等一體化,構建以產業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育繁推一體,風險共擔,收益共享,分工明確的現代種業科技創新體系。
著力提升種業企業科技創新能力。支持具備條件的育繁推一體化企業聚集品種創制資源,擴大育種規模,提升種業科技創新能力。
大力加強種業基礎性研究。加強種業基礎性和公益性研究的持續、穩定投入,加大農作物種質資源搜集、保護、鑒定、權屬登記和育種材料創制力度,深化育種理論方法、生物技術、品種檢測技術等基礎性研究,加強前沿性技術研究等,為種業應用研究提供科技支撐。
加快新品種的推廣應用和產業化。引導科研單位建立技術轉移中心,加速公共財政支持形成的新技術、新品種向企業轉移轉化。以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示范縣、高產創建示范片、園藝作物標準園、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等為依托,強化技術集成配套,加快推進新品種試驗示范和推廣應用,實行良種良法配套,提高良種覆蓋率。
加強科技條件和人才隊伍建設。加大種子工程等投入力度,新建一批種業領域重點實驗室等科研基地和品種創制中心,改善科研設施和裝備條件,提高育種創新水平。打造創新團隊,突出培養種業領域科研領軍人才、推廣骨干人才、經營管理人才和農村實用人才。同時,加強知識產權保護,規范國際合作交流。
著力推進種業產學研深度結合
加快產學研結合是現階段推進種業科技創新、發展壯大現代種業的有效途徑,是提高種子企業競爭力、維護我國種業安全的現實舉措,是國際現代種業發展的成功經驗。在有關部門的大力推進下,在種業企業和科研教學單位的共同努力下,我國種業產學研結合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和明顯成效。近年來,農業部以建設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等為依托,建立了以生產需求為導向的科研立項和評價機制,跨部門、跨學科、跨領域聯合攻關的組織機制,上中下游緊密銜接、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項目實施機制,在促進農業科技與生產的緊密結合中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各地也積極探索實踐,摸索出了一批好做法,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創新種業產學研結合的組織模式。在種業科技鏈條銜接上,以品種為導向,推進種質資源開發、育種材料創制、優良品種培育、種子生產加工、良種良法配套、品種示范推廣和技術服務一體化,逐步形成“分工明確、布局合理、協作緊密、運轉高效”的新型種業產學研合作格局。
構建種業產學研結合平臺。引導企業與科研教學單位共建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創建企業與科教單位互動開放的聯合創新平臺。推進科研院所、大學等種業科技成果向優勢種業企業轉移,加速種業的資源融合,創建育種創新成果轉化與科技服務平臺。充分發揮種業行業協會、中介機構等組織的作用,為產學研結合提供咨詢服務。
培育大型種業龍頭企業。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加強國家宏觀調控和政策引導,扶持育繁推一體化企業做大做強。引導企業加快兼并重組和整合,擴大企業規模,推出大品種,造就大企業。
建立種業領域知識產權戰略聯盟。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組建種業知識產權聯盟,按照資源共享、協同行動、自律互助原則,開展知識產權交叉許可、協同實施、集中采購、共同管理、聯合創造,增強我國種業核心競爭力。同時,努力營造產學研結合良好氛圍,大力促進政府推動、市場導向、企業主體、產學研結合、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種業持續健康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