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筆者下鄉為棉農講課時發現,很多棉田既該控又該促。這是由于今年6月很多棉區高溫干旱,不少棉農不敢在蕾期對棉花進行化控,以致造成棉株較高,果枝和果節間距較大,從當前看應該進行化控。但同時植株上部葉片較小、較薄、顏色較淺,果枝較細,花蕾較小、較黃,有衰弱跡象,又該補充營養。這類棉田是先促還是先控?很多棉農陷入兩難境地。
一般植物都有頂端生長優勢,當逆境來臨時,水分和養分會優先供應生長點,使其盡量不受傷害,以確保生命得以延續,棉花也是如此。但當棉花開花結鈴以后,情況發生了變化,其再遇逆境,則會優先保證幼鈴的生長發育所需,只要生產出棉子,就可繁衍后代,這時的頂端生長優勢不再存在,必須靠人工補充營養,才能確保棉株上部的正常生長。
筆者建議,這類棉田應在噴施尿素溶液的同時,加縮節胺混噴。噴施尿素溶液是為了給棉株上部提供速效氮,以防生長點和果枝生長停滯,尤其是對干旱又不能立即澆水的棉田,必須噴施2%的尿素溶液,每畝至少噴施尿素溶液250公斤,其中含尿素0.5公斤。同時噴施縮節胺是為了控制棉株高度和上部果枝的長度。這就叫促控結合,或叫促中有控、控中有促。縮節胺的畝用量因田而異,對種植密度較大、棉株較高的棉田,建議每畝噴施縮節胺2克。(劉春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