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定編號:晉審(shen)麥2009001
申報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jiu)所(suo)
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
育種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jiu)所(suo)
中國農業科(ke)學院棉花研究(jiu)所
品種來源:陜225-2/98中443,試驗名稱(cheng)“05CA349”。
特征特性:熟期比臨豐615晚1天,與煙農19生育期相當。幼苗匍匐,葉色濃綠,分蘗力強。株高78厘米左右,株型適中,莖稈彈性較好,較抗倒伏。期葉葉片較小、上挺,長方穗、小穗排列緊密、穗粒數較多,穗層較厚,結實性好。畝穗數42~45萬穗,穗粒數35粒左右,千粒重40~45克。長芒、白殼白粒,籽粒飽滿、大小均勻,商品性較好。較抗干熱風,后期灌漿快,落黃好。
抗病鑒定:2008~2009年山西省農科院植保所人(ren)工接菌鑒定,輕感條銹(xiu)病,中感葉銹(xiu)病和白粉病。
品質分析:2009年(nian)農(nong)業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督(du)檢驗測試(shi)中心(xin)(哈爾濱)分析,容重796g/l,粗蛋(dan)白質13.98%,濕面筋30.3%,沉降值30.0ml,吸水率60.8%,形(xing)成(cheng)時間2.5min,穩定時間2.0min,弱化度(du)131F.U,粉質質量指標43un,評價(jia)值41,硬度(du)66.5。
產量表現:2008~2009年參加山西省小麥南(nan)部高肥水地組區試,兩年平均(jun)(jun)畝(mu)產(chan)465.1公(gong)斤(jin),比(bi)對照增(zeng)產(chan)9.5%,試驗點(dian)14個,全(quan)部增(zeng)產(chan)。其中(zhong)2008年平均(jun)(jun)畝(mu)產(chan)501.1公(gong)斤(jin),比(bi)對照臨豐615增(zeng)產(chan)8.1%;2009年平均(jun)(jun)畝(mu)產(chan)429.0公(gong)斤(jin),比(bi)對照煙農19增(zeng)產(chan)11.2%。
2009年參加山西(xi)省小麥(mai)南(nan)部高肥水地(di)組生產(chan)試驗,平均畝(mu)產(chan)421.4公斤,比對照煙農19增產(chan)9.6%,試驗點6個,全部增產(chan)。
栽培要點:適宜播(bo)期(qi)為(wei)10月上中旬,畝(mu)播(bo)量7.5~10公斤。重(zhong)施底(di)肥(fei)(fei),以農家肥(fei)(fei)為(wei)主。澆好(hao)越冬水(shui)(shui),拔(ba)節后及時(shi)澆水(shui)(shui)追(zhui)肥(fei)(fei),不(bu)宜太(tai)晚。揚(yang)花期(qi)澆灌(guan)漿水(shui)(shui),提高結(jie)實率和粒(li)重(zhong),同時(shi)注意防治蚜蟲。成(cheng)熟后及時(shi)收獲。
適宜區域:山西省(sheng)南部中熟冬麥區高肥水地。













